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活性炭在水稻花药培养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中以及对一次成苗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活性炭对一次成苗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具有抑制作用,6种基因型的平均诱导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分别只有4.49%、14.15%、和0.81%,而没有添加活性炭的可达10.72%、25.19%和3.20%。但活性炭对水稻花培多级成苗植株的生根壮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花培苗的苗高、根长、根数和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23.1%、46.7%、93.9%和29.3%.本文还简要讨论了活性炭的作用机理,认为活性炭在水稻花粉植株的生根壮苗培养中可以改进培养基与外植体之间的代谢平衡,从而促进花粉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麻竹试管苗,经练苗结果表明,以混合土为培养基质,50%荫蔽度,每3d淋水1次,每7d喷1次0.1%尿素水肥,成活率最高,生长较快;定植大田生长半年后,疏伐老苗,每丛保留3条新壮竹,可提早出笋。  相似文献   

3.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发生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三分之一,植株细弱,整个植株变成黄绿色,根系发育不健康。部分的病苗在插秧前后就死亡。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的药剂防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3年试验,筛选出对稻曲病防效好的药剂有络氨铜、DT杀菌剂、CT杀菌剂,防效达70%左右,施药的适期在水稻孕惩末期破口前5d左右,施药的有效次数为1次,破口后施药药效不理想,且易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5.
早春时节天气多变,冷空气频繁,外界气温忽高忽低,棚内气温时升时降,如管理不当,致使大棚菜苗发生徒长、萎蔫、冻害、沤根等现象,极易出现冻害苗、沤根苗、徒长苗、萎蔫苗、戴帽苗、老化苗等异常苗。现将有关病苗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瘟病1.病状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此病可分别发生于苗、叶、节、穗颈、谷粒等部位。主要常见的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叶瘟发生在叶片上,主要有急性和慢性型病斑两种。穗颈瘟发生于穗颈和枝梗上,病斑暗黑褐色,穗颈部受害,一般不结实或秕谷多,严重者造成白穗。2.发生特点叶瘟以分蘖盛期和孕穗初期最易感病,穗瘟则以破口抽穗期最易感病。多雨潮湿天  相似文献   

7.
浅谈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赤枯病又名缺钾症,俗称红苗病、锈稻、坐棵等,是水稻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是黑龙江省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和机插稻面积的扩大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赤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阻碍。了解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8.
黑皮果蔗拔地拉茎尖杯苗商品蔗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皮果蔗茎尖脱毒组培杯苗为材料,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主茎苗不同去除时间对生产商品蔗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毒果蔗组培苗在分蘖盛期拔节初期进行间苗,并去除主茎苗,定苗5.175万株.hm-2,可显著提高产量和商品蔗率;果蔗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种植密度1.5万~1.8万株.hm-2,在苗间、去除主茎苗、定苗及在相应技术配套条件下进行商品蔗生产,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Vero细胞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表明,用0.5和0.8mL/只剂量分别肌肉接种。10~14日龄首免,8d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抗体,14d抗体P/N值为3.8~5.6.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为1∶32~1∶64;21dP/N值为6.3~6.8,中和抗体滴度平均为1∶1024~1∶2048,此时血清抗体对鸡的保护率为85.7%.30~35日龄二免,14d后P/N值5.0~5.2,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2048~1∶8192,对鸡的保护率为100%.二免后112d(147日龄)抗体仍保持较高水平,P/N值为3.2~3.4.野外试验表明,这种疫苗安全、有效。在3000只蛋鸡群平行试验,灭活苗比活苗抗体水平高出0.2个光密度值,抗体持续期长。接种灭活苗的鸡群5个月内未发生此病。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两病三虫是指稻瘟病、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赤斑黑沫蝉,它们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应重视防治。1.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致导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三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孽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  相似文献   

11.
从徒长苗占有70~80%的苗床中选择徒长程度不同的各类型苗,分别调查了带菌率,并移栽到大田后,追踪调查了各类型苗的死亡率。结果:死亡率与秧苗的徒长程度有关。苗高增率与死亡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使足带菌苗,若徒长不严重,其死亡率就低,恢复率就高。  相似文献   

12.
水稻育秧专用肥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自行研制的水稻育秧专用肥与壮秧剂、化肥进行了应用效果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育秧专用肥与生产上推广的壮秧剂比较,应用于早稻育秧,能提高成秧率5个百分点左右,促进秧苗矮壮多蘖,提高出叶速率,促进地下部生长,提高根冠比和秧苗充实度,提高秧苗综合素质;与化肥比较,其秧苗素质更优。经育秧专用肥处理的秧苗移(抛)栽到大田后,返青快,始蘖期提早2d,前期的分蘖速率快,低节位分蘖发生率高,苗峰低,成穗率高,有效穗多,每穗粒数一般也多,结实率高,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生产量多,产量较壮秧剂和化肥处理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强化栽培的群体结构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季粳稻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5.55%~8.62%;与强化栽培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秧龄10~15d,行株距25cm×25cm,施纯氮225kg/hm2,基肥、苗肥、拔节肥、促花肥比例应为3∶3∶2∶2。  相似文献   

14.
上农香糯的生物学特性既遵循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上农香糯是一种中熟晚粳糯稻,但早播早熟、迟播迟熟现象比较明显。它具有良好的萌动发芽、幼苗生长习性,有利培育壮秧。它分蘖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着粒较密。其一生总叶龄数约为15~18张,随生育期变化而不同,平均出叶间隔时期正常,但后期各叶出生较快。叶面积和叶片宽度大致随叶龄而增大,以剑叶为最大;叶片长度则以倒三、四叶最长。伸长节间为5~6个,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幼穗分化与节间伸长也同时进行,分蘖与穗分化两者相互衔接。其株高适当、株型紧凑、基部节间短粗,这是该品种耐肥抗倒的内在原因。上农香糯幼穗分化过程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与常规水稻大同小异。然而,从分化始期至抽穗不过30天,各阶段历期长短也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氮肥用量和运筹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25 kg/hm2的范围内,机插早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742x2+28.979x+4068.3,即当施氮量为195.3 kg/hm2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方法(基肥∶蘖肥∶穗肥=7∶3∶0)相比,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机插早稻产量的提高,在大田总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条件下,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5∶1或5∶4∶1的运筹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16.
植物内生真菌B3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水稻(PC)、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Kitaake)、H137和JAAS45为材料,在移栽前24 h接入植物内生真菌B3的菌液,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纯氮量[150.0kg/hm~2(LN)、187.5 kg/hm~2(MN)、225.0 kg/hm~2(HN)]对供试水稻植株在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后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HN(未施B3且施人225.0 kg/hm~2)相比,B3+HN处理供试水稻返青期叶片生长较快,分蘖较多,拔节期干物质累积较快,从而表现产量增加;而在B3+MN处理中,B3通过增加分蘖与维持叶片光合功能而使供试水稻与对照产量相近,保持产量相对稳定,表明水稻施用B3可以起到减少田间纯氮施入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肥料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早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丰优丝苗”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180kg/hm2)、总施钾量(180kg/hm2)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了肥料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早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基、蘖肥的氮钾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可以延缓水稻的衰老,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水稻的产量。当基、蘖、穗、粒肥比例为6∶1∶2∶1时,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剑叶SOD活性较肥料一次性基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剑叶电导率却降低,延缓了水稻衰老,增产9.2%,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同时,后期喷施叶面肥也有利于延缓水稻衰老。  相似文献   

18.
李殿平  王桂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3-10805,10875
[目的]以超级稻东农431(Oryz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水稻渗落式全程深施肥模式的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处理:渗落式全程深施肥(DAF)[施基肥(氮肥和钾肥各50%,磷肥100%)之后进行翻地;追肥分别于幼穗分化前施氮30%,抽穗前施氮10%和钾50%,齐穗期施氮10%;灌水方法为浅、湿、干交替,追肥在晒田干至有裂纹时结合灌水施下,"裂纹渗落,以水带氮"];全层施肥(IAF)[施基肥(氮肥60%,钾肥为50%,磷肥为100%)后耙地;追肥分别于分蘖始期施氮20%,抽穗前施氮15%和钾50%,齐穗期施氮5%];表层施肥(SAF)(耙地后将基肥施入,追肥同全层施肥);不施氮肥(对照CK)(纯氮为0 kg/hm2,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方法同表层施肥)。各处理施纯氮150 kg/hm2,N∶P∶K=4∶2∶1,即尿素262.5 kg/hm2,磷酸二铵163.5 kg/hm2,硫酸钾75.0kg/hm2。[结果]全程深施肥方法中,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较其他施肥方法分别提高了17.18%~23.73%和14.08%~18.96%;最高分蘖临界期较其他施肥方法延长了7 d左右且有效分蘖数达到361个/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9~39个/m2;从灌浆始期(IS期)至灌浆末期(LS期),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从拔节期(JS期)至成熟期(RS期),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全程深施肥处理的产量达到11 580.0 kg/h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 112.0~2 844.0 kg/hm2。[结论]全程深施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适于在北方寒地稻作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合理利用施肥等栽培措施控制稻曲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氮肥不同施用量及不同施用时期对稻曲病发生的小区评价试验研究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结果]稻曲病的发生与稻田施肥的时期和用量密切相关。分蘖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相对较重,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到9.38%、5.06和12.17%、6.33,明显高于稻田中后期不追施氮肥和早期仅施农家肥的处理,后者的发病率和病指仅为3.92%、1.38和0.93%、0.25,同时,相同施肥水平下,孕穗期偏施氮肥易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以农家肥为底肥,适时适量追施的氮肥能降低稻曲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水稻上进行施用生物有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等量NPK的条件下,生物有机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的出苗高峰延迟4~5d,最高茎蘖数减少,成穗率提高,早稻增产3.26%,晚稻增产4.21%;且有利于磷元素的吸收,促进水稻对Cu、Zn、Cd、As等金属元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