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奶牛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患牛所产乳汁在理化性质和细菌学上已发生很大变化。奶牛隐性乳房炎给生产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产乳量降低4~20%;乳的品质降低,乳糖、乳脂、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极易转变成临床型乳房炎,其转变率是健康牛的3~4倍,给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计的。以下措施能有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对奶牛而言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可直接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下降,给奶牛业造成经济损失。文章就传染性乳房炎和环境乳房炎的控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乳中的体细胞,特别是白细胞增多以及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所致。中兽医称"乳痈",认为是由于防养管理失宜,邪毒侵入乳房,与积乳互结,乳络受阻致病。乳房炎给奶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许多疾病也通过乳传染给人,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本人从2005年先后收治21例,治愈21例,治愈率100%。有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1病因分析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发生乳房炎的主要因素是饲养管理不当,牛舍潮湿,粪便不及时清除,洗乳房用的水不清洁以及不正确的挤奶方法等,使病原体附着乳头上继而侵入乳房,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微孔板半定量法检测了分离自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样中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并采用PCR技术扩增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41%的表皮葡萄球菌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生物膜,且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较复杂,给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5.
TAK免疫增强剂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临床症状及应用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试验检出试验用奶牛。将确诊的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10头设为 A组 ,干奶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8头设为 B组 ,泌乳期隐性乳房炎奶牛 18头设为 C组 ,C组中另设肌肉注射组 (肌注组 6头 )、乳房注射组 (乳注组 6头 )及对照组 (6头 )。用 TAK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试验 ,A,B组的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 ,每次每头 10 m L / d;C组肌注组给药方法同 A,B组 ,乳注组在每个患病奶牛乳区注射 ,剂量为每乳每区 10 m L / d。临床乳房炎治愈效果以患病奶牛临床症状消失作为主要指标 ,隐性乳房炎奶牛采用称量法测定每头奶牛不同时期的日均泌乳量 ,并用 BMT诊断液检测治疗效果。治疗试验结果表明 ,TAK免疫增强剂对临床乳房炎特别是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治愈率达 80 % ,对干奶期奶牛治愈率为 37.5 % ,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也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可使肌注组奶牛产奶量明显增加 ,且肌注组和乳注组乳头阳性率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 2 1.6 %和16 .7%。  相似文献   

6.
无乳链球菌作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常常会引起奶牛乳腺组织的局部炎症。随着无乳链球菌分离率的提高和各种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从而给奶牛场针对乳房炎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奶牛场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此外,无乳链球菌可在宿主中定殖,持续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导致其自身的毒力因子引起宿主机体致病。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奶牛源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感染及耐药情况,对2021年7—8月采集的147份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技术对分离出的无乳链球菌进行生化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可知,从临床型乳房炎牛和隐形性乳房炎牛中,共计采集147份的乳样中共分离到6株无乳链球菌,分离率为4.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脱纤维绵羊血琼脂平板中分离出的疑似链球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头孢类及糖肽类药物高度敏感,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介导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TEM基因、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tetL基因、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的pbp2b基因、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erm...  相似文献   

7.
王其贤 《农技服务》2014,(11):139-139
<正>一、引言众所周知,兔业是我国当前畜产喂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养殖户经济来源的核心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兔养殖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母兔乳房炎仍然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母兔乳房炎的治疗与诊断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母兔乳房炎是当前我国养兔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体型比较大优良种兔。由于其在哺乳之前他们的乳量比  相似文献   

8.
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并选用了CMT(加州乳房炎)法对316头泌乳奶牛的1264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头数为89头,奶牛阳性率为28.2%,患病乳区246个,乳区阳性率为19.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研究了曲麻莱县部分奶牛养殖户乳房炎的出现状况,就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与研究,采集临床类乳房炎病牛的乳样实施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选取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最终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型乳房炎之发病率一般情况下为2.35%。隐性乳房炎的平均阳性率与乳区性率是54.01%与18.96%。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糖菌、大肠杆菌以及链球菌,这几种病菌对环丙沙星、氟嗪酸以及氟哌酸等相关药物都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0.
家兔乳房炎是产仔母兔最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产仔一周左右。常因母兔怀孕期间营养过剩、产仔后乳汁过多过稠、乳房不清洁、哺乳仔兔少、缺乏饮水及乳房外伤等,引起细菌感染而发生。家兔乳房炎大致分为普通乳房炎、乳腺炎和败血型乳房炎三种类型,其防治方法分别是:1、普通乳房炎:乳房出现红肿,乳炎发黑发干,皮肤有热感,轻者仍能正常给仔兔喂乳,但哺乳时间较短。防治方法:初起时,应将乳汁挤出,用温水将乳炎、乳房洗净,然后,将木工用的水胶,炒糊压成粉末,并加入食醋,搅和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乳房患处,每天涂抹一次,2天便可痊愈。2、乳腺炎。乳…  相似文献   

11.
奶牛乳腺炎调查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佳木斯市4所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以及病因。对4所奶牛场的390头泌乳牛进行检测,其中218头患有隐性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55.90%;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4.43%;乳腺炎的头发病率为60.26%。在被检的1416个有效乳区中,患有隐性型乳腺炎的乳区有792个,乳区阳性率为55.93%;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乳区有20个,乳区阳性率为1.41%。对牛场圈舍条件和生产、管理诸环节调查分析表明,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为饲养管理水平较低、饲料品质较低、挤奶工不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高产奶牛乳头未开展干奶期预防工作等。  相似文献   

12.
为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进行溯源,对乳房炎奶牛和正常奶牛的乳头擦拭子和牛奶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V4-V5高变区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乳房炎奶牛乳头和牛奶中微生物组成呈现明显差异:在门的水平上,乳头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牛奶则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乳头样品均含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而牛奶中几乎没有,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细菌仅存在于乳头中;在属的水平上,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仅在乳头上检测到,牛奶中丰度最高的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其仅存在于2个乳头样品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在两类样品中都有,但乳头的含量高于牛奶。奶牛患乳房炎后乳头和牛奶的微生物群落与正常奶牛也有差异: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仅在乳房炎奶牛乳头中检测到,正常奶牛没有,乳房炎奶牛乳头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丰度高于正常奶牛,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仅在乳房炎奶牛牛奶中检测到,正常奶牛没有。奶牛乳头与牛奶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极大,奶牛患乳房炎后乳房外和乳房内微生物组成都会发生变化,外源病原菌和内源病原菌都可能引起乳房炎。  相似文献   

13.
14.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是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临床和隐形乳房炎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构成巨大安全隐患,全球每年因奶牛乳房炎导致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奶牛乳房炎来说,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筛查、体细胞计数、牛乳pH检测、牛乳电导率检测、酶活检验、红外热显影等诊断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全面地阐明其发病机理,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组学技术即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等。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从转录层面上揭示奶牛乳房炎复杂性状的表型变异及遗传基础,还能从转录后调控(miRNAs、LncRNAs等)和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层面挖掘出相关的DNA和RNA变化及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筛选鉴定出乳房炎抗性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候选基因,从而提高基因组预测或选择的准确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不同环境不同状态的牛乳及乳腺组织的蛋白质种类、表达丰度、蛋白互作、翻译后修饰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过COG功能注释、数据库比对、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可以从蛋白水平揭示乳房炎发生及防御过程中的复杂调控机制,同时还能发现乳房炎诊断的标记分子,进而为乳房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潜在的精准靶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同时对机体在内、外环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及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进行精准、高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作为基因表达的最下游,能使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水平上得到放大,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反映细胞功能。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能够分析出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揭示奶牛乳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总之,将各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病原防御机制,进而为乳房炎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最近几年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奶牛健康及奶业安全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添加剂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草药添加剂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胎次相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24头,根据泌乳期的天数分为4个区组,每组以试验前后自身作为对照;将中草药添加剂按1%的比例添加到基础日粮中,饲喂28d。结果表明,除泌乳131~158d组外,其他各试验区组奶牛产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对泌乳237~277d的奶牛,其增奶效果最优,产奶量与试验前相比提高了4.3%(P〈0.05),且乳房炎和蹄病的发病率为0。这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提高泌乳奶牛产奶量,延缓中后期奶牛泌乳的下降趋势,并能对抗热应激,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0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的CMT检测、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为68%,500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311个,乳区阳性率为62.2%。从102个待检乳汁样中共分离出96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39.6%、27.1%、15.6%;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还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SX-Ⅰ型乳房炎诊断仪(简称 SX-Ⅰ型诊断仪)研制成功,属于国内首创,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诊断乳房炎仪器。该仪器以数字显示,各乳温(4—39℃)各类乳(健康乳,疑似乳,隐性型乳房炎轻度、中度、重度乳)均有相应判定阈值。能早期发现乳房炎及区分乳房炎患病程度。诊断灵敏、迅速、客观,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可监测乳房炎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同时,亦可判定乳汁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宫炎净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宫炎净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具有明显的效果,治愈率高达84.6%,高于青、链霉素的治疗效果(75.0%).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表明,宫炎净对乳房炎病原菌有显著的抑杀作用,对链球菌类病原菌效果更佳.对宫炎净治疗后的隐性乳房炎乳汁在停药后1d、3d进行分析,发现宫炎净可明显降低乳汁内的体细胞数、乳酸脱氢酶、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的活性和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提示了宫炎净治疗后乳腺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A total of 90 cows from two farms (farm A 30 cows, farm B 60 cow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Bospro on milk production, milk quality and subclinical mastitis incidence. The cow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upplied with 20 g of Bospro per head per day and meanwhile, the percentage of milk fat, protein and lactose and moisture of the milk sampl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lk yield of both high production and mid-to-low milk producting cows increased by 3.3% to 5.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ir control group of cows, but there was no changes on the milk content between the treated and the control cows. The treated cows also showed an increased body weight (P>0.05)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cidence of mastitis,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 dcmonstrats that Bospro can increase milk yield, but not at the expense of milk quality and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20.
对佳木斯市4所大型奶牛场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的不同乳区的20份乳汁样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3组中药方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被检乳汁样品中共分离得到致病菌50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分别占致病菌总数的35.43%、10.63%、39.96%、11.22%、2.76%。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恩诺沙星最敏感,无乳链球菌对加替沙星最敏感;3组中药方剂中以方剂Ⅰ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