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马尾松、罗汉松、竹柏、山茶、茶和茶梅等植物的内生和病原拟盘多毛孢菌株,进行形态鉴定,根据rDNA ITS序列分析建立的系统发育树探讨病原与内生拟盘多毛孢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同一个种拟盘多毛孢不论是内生还是病原均聚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个分支,如罗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awsoniae)既是马尾松枝条的内生真菌,又是马尾松针叶的病原真菌;卡斯特尼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karstenii)是山茶枝条的内生真菌,在山茶叶片上也是病原真菌;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是山茶和茶梅枝务的内生真菌,在马尾松针叶上也是病原真菌;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是茶的病原真菌,在金花茶枝叶和罗汉松枝上是内生真菌.说明某些拟盘多毛孢在不同(或相同)的植物或器官中可以表现为内生状态或病原状态,内生拟盘多毛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病原拟盘多毛孢.本研究结果还支持拟盘多毛孢种一般对寄主植物没有专化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四川辣椒炭疽病菌鉴定及育种材料抗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西充县发现1种严重危害辣椒果实的辣椒炭疽病,造成部分田块绝收.田间调查发现,此病菌既能危害未熟果也能危害红熟果,但未危害叶片或茎干.在果实上病斑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在实验室PS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粉红色或橙色,无孢子堆,无菌核,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单生,梭形,大小11.703 ~13.657 μm×3.074~4.773μm,附着胞圆形或长椭圆形,褐色,大小为3.985 ~6.633 μm×3.954 ~6.170μm.菌株rDNA ITS的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此菌株的ITS序列与尖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cutatum(有性阶段为尖孢小丛壳Glomerella acutata)的相似性达99%,结合培养性状的观察及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尖孢刺盘孢(C.acutatum),是四川省内首次报道C.acutatum危害辣椒果实的.以该菌为菌源,对60份辣椒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所有的材料中仅有4份抗病,14份耐病,剩余的均是感病材料,未发现高抗和免疫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兰花上常见的叶斑有炭疽病和叶枯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害。经过比较鉴定,认为兰花炭疽病的学名,根据V.Arx对刺盘孢属分种原则,应归在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叶枯病由一种柱盘孢霉(Cylindrosporium sp.)真菌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四川松树内生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的生态分布及其对松树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为松树病害无公害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对分布于四川的松树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树种、松树组织、海拔和季节对内生拟盘多毛孢定殖率、Shannon-Weiner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对松落针病菌、烂皮病菌、赤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拟盘多毛孢,浸渍法检测其对松针的致病性,采用喷雾法和针刺法分别对室内盆栽湿地松苗接种拮抗菌和3种病原菌,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中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山松和云南松,内生拟盘多毛孢在针叶中的分布多于枝和干,其多样性在海拔较低地区(400~600 m)相对较高,不同季节则以春季多样性最高。此外,散沫拟盘多毛孢(P.lawsoniae)、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和石楠拟盘多毛孢(P.photiniae)对松落针病菌、松烂皮病菌、松赤枯病菌3种病原均有拮抗作用,抑制率达38.49%~77.42%,其中P.lawsoniae的作用最为明显,且在致病性测定中对松针无伤害作用。室内对湿地松苗病害的防治试验中,P.lawsoniae孢子原液及稀释液(50倍液和500倍液)对3种病害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40.90%~89.77%。【结论】松树内生拟盘多毛孢资源丰富,对松树病害具有生物防治潜力,其中P.lawsoniae对松树落针病、烂皮病和赤枯病具有良好的生防前景。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黄瓜靶斑病病原鉴定及ITS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秋季在上海奉贤一有刺黄瓜大棚内,黄瓜中下部叶片上出现一种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病斑,其病斑中央有黄褐色斑点,株发病率达100%.根据病原菌形态,并通过病原菌rDNA ITS的序列测定、比对及进化树分析,上海地区黄瓜叶片上出现的靶斑症状其病原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6.
1 症状病害发生于叶片周缘 ,逐渐发展成扇形或楔形的病斑 ,褐色或浅褐色 ,后呈灰褐色 ,病害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呈鲜明的黄色带。病害后期 ,在叶片正面产生黑色小点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有时呈轮纹状排列。2 病原为盘多毛孢 ,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3 发病规律病菌以  相似文献   

7.
首次对越橘圆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经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 序列分析,确定Pp.jlnd09 菌株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培养基为PDA,较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适宜温度范围为10...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链格孢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链格孢属一新种——四合木链格孢,其寄生于四合木上,引起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与梨形链格孢的区别在于喙较短,孢子分隔处缢缩明显。模式标本保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病害标本室(PSNAAFS356608)。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病原分离、检测与鉴定对信阳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病害发生及病原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油茶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主要病害为炭疽病、灰斑病、褐斑病、枝枯病、枯稍病,病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壳囊孢菌(Cyto-spora sp.)、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 sp.)、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其中,壳囊孢菌为油茶病害病原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广西大化县的石韦叶斑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Penz.)Sacc.].病害叶部症状初为凹陷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部褐色.病斑外缘可见黄色晕圈.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5℃,最适温度为30℃,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G-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硝酸钾,分生孢子形成最适碳、氮源分别是甘露醇、可溶性淀粉和大豆粉.  相似文献   

12.
1种类及症状 1.1茎腐病 病原唐菖蒲葡萄孢属、灰葡萄孢属. 症状发病植株在冷湿条件下叶片出现棕色或灰色褪色斑,花瓣出现水浸状斑,后发展成灰霉.  相似文献   

13.
真菌病毒是指寄生于各种真菌中的病毒,其中部分弱毒相关病毒可使寄主真菌致病力发生衰退,甚至导致病原群体致病力下降,是一种具有生防潜能的微生物资源.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可引起植物严重的炭疽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归纳总结了刺盘孢菌中真菌病毒的种类和特征:仅有9种刺盘孢菌中存在真菌病毒,且病毒基因组类型均为dsRNA;绝大部分病毒为直径25~50 nm的球状病毒颗粒,另有目前唯一一例线状真菌病毒;序列已知的6例刺盘孢菌病毒中有2例为双分病毒、2例为产黄青霉病毒、2例还未确定归类.通过分析病毒对寄主真菌的影响发现不同病毒对刺盘孢菌表型、生长、产孢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但仅有2例为能使寄主致病力衰退的弱毒相关病毒.弱毒相关病毒的发现为植物炭疽病的生防研究提供了新契机,但由于存在真菌病毒数量不足、真菌病毒分离鉴定进展缓慢、真菌病毒传播效率低及病毒与刺盘孢菌间的互作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刺盘孢菌应用于田间炭疽病的防治还有一定距离.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采用宏转录组等技术鉴定和发掘更多的真菌病毒;通过遗传转化手段或挖掘可利用的化学物质或传播介体提高病毒的传播效率;建立刺盘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及病毒反向遗传转化系统、结合多组学手段深入研究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为刺盘孢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及真菌病毒的生防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理化性质:球孢白僵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白僵菌属,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产品的有效成分为分生孢子,属微生物杀虫剂。在SDAY培养基上,球孢白僵菌菌落绒毛状、丛卷毛状至粉状,白色至浅黄色,偶成淡粉色。在显微镜下,“之”字形弯曲的产孢结构是其重要鉴别特征。产孢细胞单生或簇生于菌丝或分生孢梗上,基部柱状或膨大呈烧瓶形,顶部变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巴西橡胶树捧孢霉落叶病的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生物学、流行学及防治策略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盾叶薯蓣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起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茎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病原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伤口是病原的主要侵入途径,该菌是否为尖孢镰孢菌的新的专化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番茄尾孢叶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省新乡市郊保护地发生的番茄尾孢叶霉病的病原、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的病原菌为番茄煤污尾孢 (CercosporafuligenaRoldan) ,主要危害叶片 ,形成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灰黑色病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5~2 7℃ ,最适 pH值为 6~ 7,致死温度为 5 3℃ 1 0min ,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我国海南橡胶树捧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结果,并通过病害诊断、病原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分子鉴定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Wei]真菌.  相似文献   

19.
鲁海菊  李河  翟凤艳  邱成书  罗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4+17307-17304,17307
[目的]鉴定云南蒙自石榴(Phomopsis punicae Linn.)霉病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蒙自石榴叶霉病有效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顶部微弯或曲膝状,深褐色,有隔膜,(129.3~352.5)μm×(3.5~4.7)μm;枝孢短链生,褐色,有或无隔膜,具油滴,(9.0~36.0)μm×(4.0~5.0)μm;分生孢子链生,椭圆形,近球形,褐色,无隔膜,具油滴,(4.0~8.0)μm×(3.0~4.0)μm。[结论]叶霉病发生在石榴生长后期,一般危害石榴老叶,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橄榄绿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子实体。造成石榴提早落叶。其病原菌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相似文献   

20.
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陕西省陕南和关中的核桃(Juglans regia)炭疽病样品进行了分离,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并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子(rDNA-ITS)、β-微管蛋白(TUB2)、钙调蛋白(CAL)、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陕西省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果显示:12个代表性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个代表性菌株被鉴定为尖孢刺盘孢复合种(C.acutatum)中的C. sp.,C. sp.与古代稀刺盘孢(C.godetiae)在系统进化关系上最接近,自展支持率为91%。致病性测定显示,胶孢刺盘孢和C. sp.能够侵染核桃果实并产生典型的炭疽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