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平  赵继文 《河南农业》2004,(12):45-45
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被雇佣的来自农村的工人。进城农民工主要是填补城市“剩余”的就业岗位。农民工进入城市,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仍然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进城打工不仅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垦》2010,(7):2-2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其中已婚者仅占2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5%,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构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没有被城市所承认,更没有被城市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吸纳.伴随身份差别导致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等,使得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接点”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却竭力脱离农村,跻身于城市,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分子:他们“走进”了城市.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却始终有意无意地保持着“外来者”的隔阂感,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他们还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推动着家乡的发展。与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不同.他们或受过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性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滞留在城市成为市民,这是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过的历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然而,从目前形势看,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十分缓慢,他们绝大多数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成为城市“边缘人“.农民工市民化障碍重重,既有制度性障碍,也有政策、观念、文化、习俗等非制度性因素,对非制度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歧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虽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在忍受着背井离乡的痛苦的同时为城市做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却遭受着城市给予他们的各种歧视。本文把农民工所受的歧视归结为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四个方面,并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歧视的危害,得出歧视不但会严重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这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穿梭往来,仍然只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根还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城镇化光看到投资增长,消费却没有跟上。加快城镇化转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让进城的农民不只是“过客”,而是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较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文化生活质量与城市工人相比、与农民工自身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方式上依然比较单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交往呈现出内部融合外部疏离的特点。主要特点:1、思想意识城市化,背离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农二代")无论是其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都是他们希望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社会,所以他们拼命地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抽身、逃离出来,背离农村。  相似文献   

9.
樊传浩  杨文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66-5168
农民工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职工,而是介于城乡之间非农非城的“边缘人”,他们与城镇职工的差异性是社会发展中潜在的社会风险,通过横向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和纵向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对江苏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进行的差异性分析,笔者提出根据农民工职业特点,采取分类分层的办法逐步调整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待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水平、生活理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自身社会资本的缺失、制度性排斥以及社会记忆的二重性,他们面临着与父辈同样严峻的社会认同困境:在身份认同上,市民倾向与农村依恋的矛盾心态明显;在职业认同上,自我期待与职业成功存在现实差距;在文化认同上,乡土文化的记忆与城市文明的张力凸显;在地域认同上,城市与农村归属的模糊认知。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制度建设、资本扩容、福利改革、心理慰藉、文化适应"五大路径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千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事隔不到一年。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再次作出承诺:明年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一系列要“加大……力度”的指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共中央两年间连续发出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足见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更是让人见识了新一届政府关注“重中之重”的鲜明立场。 说起农村、农业.也就不能不提起农村、农业中的主体——农民.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教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陆学艺分析现在许多城市暴力频增时说:“大量的农民因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在被水泥化的土地里他们找不到经济来源.他们试图去融入城市。可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发展的巨大鸿沟.许多城市都需要现代技术.而大量农民只懂得简单的手工。因为国家特殊的户口体制.农民也没有所谓的低保.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再加上土地是被城市剥夺的,他们会对城市抱有敌意.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原因了。” 广州最新的调查显示.仅有两成的人对城市治安表示放心。“不只是这些问题.我们担心的是集体情绪的仇恨城市。”“从道义说,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但是现在没有.这成了关系紧张的根本。” 春节如约而至。生活于华灯霓虹中的都市人开始盘点这一年劳动的收获.精心绘制着明年的宏伟计划。而对于终日辛苦劳作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广大打工者来说.这一刻最渴望的就是回家,和父母、爱人、孩子一起过个团圆年!匆匆的脚步、沉重的行李,在大大小小的汽车站、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潮中.农民工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论这一年,他们给予了这个城市多少汗水、泪水。得到了多少理解和认同,甚至受到了多少歧视和伤害,这一刻,他们要做的就是回家.安顿自己.养精蓄锐.鼓足勇气以使自己明年面对城市人异样的目光时不再怯懦和回避。不知道没有了农民工身影的城市是否繁华依旧、光彩依旧,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中国农村的打工者创造了城市! 那么.作为让一些农民羡慕不已的城市人他们叉是如何看待这些进城农民和农村的呢?对于那些梦想融入城市至今仍在城市边缘挣扎的进城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城市、城市人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本刊记者春节期间随机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更兴 《甘肃农业》2006,(8):109-1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在城市打工有利可图,于是举家进城的农民工逐渐增多,相对于在家时农民工经济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经济条件改善的背后隐藏着子女教育“边缘化”的危机,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三农”问题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在社会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试述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边缘化”危机,并提出危机治理的对策:由“边缘化”走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现象的研究是目前三农问题的一个热点.“民工荒”的产生有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也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问题上的责任缺失.从政府责任视野下剖析”民工荒”问题,重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新路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与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相对应, 社会保障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空白的状态。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的转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城市人相同甚至更恶劣,但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而被排挤在社会保瘴之外。我认为,重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的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对农村归属感的缺失和城乡文化冲突及体制障碍,导致农民工的身份出现尴尬,他们既不能成为城市市民,也不甘心回到农村成为农民,内心越来越纠结,促使农民工在就业领域、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内卷化,这既不利于农民自身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瑜 《农业考古》2006,(6):313-3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公平正义.农民工因具有双重属性(职业上的工人,身份上的农民),导致社会对他们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进而产生农民工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体系——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都市边缘群体——农民工,已成为了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在此剧烈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日益凸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将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是比较可行的做法。本文仅就将此做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袁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8.
姜法芹 《四川农场》2010,(3):44-46,4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农村、农业所组成的“二农”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而且似乎是继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之后的“四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工”作为“四农”这一新颖的提法在当时各种媒体上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反响,并迅速得到许多学人、特别是人大代表为主的社会人士的赞同。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制在客观构成城乡之间的差异,走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谋生时并不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生存的根基,他们在心理和生活的归宿认识上仍然是“附地而生”的。“附地而生”的形成原因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于所介入的城市没有什么感情,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进城后的民工在由于社群关系的缺失而丧失了来自于社群内部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由于市民的公民心态没有成熟,进城的农民无法从市民那里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综合造成农民“附地而生”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较高,工作努力勤奋。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从而忽视了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要大力宣传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