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毛乌素沙地不同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乌素沙地,其主要地貌为各种大小不一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一般在5~10m之间,大小因沙丘类型不同而不同,地形起伏不大。不同沙丘类型以及沙地微地形对沙地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很大。固定程度不同的沙丘,植被的生长状况不同,对水分的消耗不同,使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造成景观异质性变大。  相似文献   

3.
騰格里沙漠地区沙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張憲武  許光輝 《土壤学报》1962,10(3):227-234
沙漠的严重危害主要是流沙的移动。因此,沙漠改造和治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固定流沙[1]。一般說来,固定流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植物固沙,一种是机械固沙。机械固沙是暂时的固沙法,为固定流沙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植物固沙是一种最根本最可靠的永久固沙方法[2,3]流沙一经生长植物,它的基本性质就要改变,形成固定沙丘。这就为进一步改造利用沙漠,创造了先决条件。时的固沙法,为固定流沙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植物固沙是一种最根本最可靠的永久固沙方法[2,3]流沙一经生长植物,它的基本性质就要改变,形成固定沙丘。这就为进一步改造利用沙漠,创造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内蒙毛乌素砂区中东部固定砂丘土壤的发生发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芳 《土壤学报》1965,13(1):66-76
毛乌素砂区位于我国内蒙伊克昭盟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河东地区。研究地区属毛乌素砂区中东部,为干草原淡栗钙土亚地带。经两年来的调查,发现该砂区中东部固定砂丘成土条件的植被因素较复杂,除砂生植物外,还夹有草本成分,个别砂丘全部生长针叶灌丛——臭栢。由于风积和风蚀频繁,砂丘上的土壤不易保存完整的剖面。因此,土壤形成中的时间因素也就起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甘肃砂田改良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的砂田耕作制度,在战胜干旱和保证作物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方面所起的作用,作者在前一文中已加以分析[2]。近年来,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砂田的面积正在日益扩大中。  相似文献   

7.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元素含量等随剖面层次呈规律性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硅铝率和Sr的含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全新世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比较干旱,沙尘暴频繁,成壤作用微弱。这些化学参数与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对比,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与黄土高原腹地的洛川剖面相比,淮河上游禹州剖面中绝大多数常量元素的含量较高,而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偏低,磁化率也显著偏低,绝对值差别很大,粒度组成当中细沙成分含量很高,这说明淮河上游黄土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地区明显不同。联系全新世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沉积与黄淮平原盛行东北风形成流沙地的事实,认为淮河上游的黄土是黄河泛滥沉积物质经过风沙活动改造,由东北风力系统搬运而来的近源粉尘堆积,再经过就地风化或者成土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的生物养分循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东北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分布和养分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每公顷生物量约为211吨,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82%,地下部分占18%,而年生产量每公顷为7.087吨.该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氮、磷、钾、钙和镁分别为每公顷618.6、56.47、511.82、1057.95和75.85公斤,而年生物量的氮、磷、钾、钙和镁分别为每公顷78.58、7.72、45.80、84.51和13.97公斤.凋落物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从土壤年吸收的养分中,大量养分通个凋落物又归还土壤.通过计算看出,生产1吨乔木生物量,红松需要消耗氮、磷、钾、钙和镁分别约为9、1、3、4及1公斤,而阔叶树需要消耗上述养分分别约为16、1、9、17及4公斤.  相似文献   

9.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特征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区森林土壤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笃宁  盛世俊 《土壤学报》1987,24(2):180-192
在土壤分类中综合运用多种数值分类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本文应用了主组元分析、聚类分析,多组判别分析和最小支撑树等方法,将横断山区有代表性的30个森林土壤剖面分为六组,各组土壤间不仅在理化性质上有鲜明特征,而且与最重要的成土条件和森林植被类型基本吻合.在西南高山林区,树种与下木对土壤形成有重要作用,主要成土过程为酸性淋溶与腐殖化过程.通过选取的六个理化性质指标,主组元分析结果反映出了上述主导成土过程,而多组判别分析则进一步给予每组土壤以明确的分类域.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作为土壤数值分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太湖流域水稻土的磁化率剖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磁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分支学科。它以研究土壤磁性为中心内容,把现代磁学理论以及磁测、磁查和磁诊断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应用到土壤学中来[2]。土壤磁性的强弱,可用磁化率作为指标。土壤磁化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含铁矿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强磁性矿物(亚铁磁性的磁铁矿Fe2O3·FeO和磁赤铁矿γ-Fe2O3)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北京潮土NO3—N在土体中的移动特点及其淋失动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利用养分渗滤池研究了北京潮土地区春小麦夏玉米连作期间NO3N在土壤剖面中移动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NO3N的移动同降雨、灌水以及整个土壤系统中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在春小麦期间只有个别处理在020cm和20-40cm中有显著移动,而夏玉米期间在0130cm的土体中NO3N发生了波浪式的移动。淋失量同当时的降雨量线性相关。130cm深处NO3N含量在淋失高峰期可达10mgN.L-1以上。此外,NO3N的移动同尿素施用量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而尿素、硝铵和硫铵等肥料品种之间差异则不明显。15N示踪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前期尿素中的酰胺态氮或NH4N在0-20cm土层中直接移动,而来自肥料的NO3N在4060cm处移动;夏玉米生长期间,在60cm以下深处有大量来自尿素和硝铵等残留标记氮的NO3N移动。  相似文献   

14.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五种植被(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下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组成和性质。主要结果如下。1.各土壤虽然生物气候条件差异悬殊,但其腐殖质均属于富里酸型。2.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下的粗腐殖质也属于富里酸型;红外和紫外光谱说明,它们和“成熟的”腐殖酸有明显的不同。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和速效性养分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水环境的这些变化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用0%、0.25%、1%、2%代血清ultroser G和0.5%、1%、2%的代血清ultroser HY(以下称G和HY)。在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体外培养(IVC)和胚胎冷冻的各阶段中,分别代替10%的发情牛血清(OCS)、牛血清白蛋白(BSA)和15%的胎犊血清(FCS)。结果表明:(1)各组平均成熟率为98.9%±1.35,与对照组(10%OCS)无差异(P>0.05)。(2)体外受精时用修正的泰洛氏(Tyrod’s)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G和HY,各组的分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3)受精后的2~8分裂球发育成囊胚,除0%和2%G组与10%OCS组有差异外(P<0.05),其余组无差异。(4)用含代血清培养液培养出7~8日龄的1~2级囊胚分别置于含3%HY、3%G和对照组(15%FCS)的冷冻液中(PBS),冷冻72h时后解冻培养的孵化率为76.6%、62%、77.3%和76.7%,除3%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常绿阔叶林迹地经营不同人工林类型使土壤容重增加了0.06~0.31g/cm3,土壤毛管孔限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限度分别降低了4.59~7.21百分点、3.95~10.98百分点、11.54~16.32百分点。6种森林类型土壤腐殖质、全N、全P含量均为A层高于B层,其中土壤腐殖质、全N平均含量顺序为:木荷与杉木混交>鹅掌楸与杉木混交>常绿阔叶林>杉木>鹅掌楸>马尾松。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全队总酚含量之间,全N与总酚含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892、0.883,达权显著相关。6种森林类型中除马尾松林地土壤腐殖质HA/FA<1外,其余5种森林土壤均为HA/FA>1。木荷与杉木混交、鹅掌楸与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明显好于单一树种栽培,而且有效地抑制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于天仁 《土壤学报》1979,16(3):203-210
关于我国土壤物理化学的进展,李庆逵(1959)从主要土类的矿物组成、水稻土的化学特性、土壤吸附性能的研究、土壤有机质等方面,总结了建国后前十年的研究成果;于天仁、刘志光(1964)总结了在氧化还原过程方面的研究;熊毅、朱祖祥(1965)在一本书的前言中做了简要概述。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土壤》(1978)一书中,分别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表面化学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等章,总结了我国在有关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不拟全面介绍我国三十年来在土壤物理化学研究方面的具体成就,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以历史回顾的方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communiti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in six coastal, mined, reconstituted and revegetated dune areas in Northeast Brazil. AMF spore den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as well as the numbers of infective AMF propagules and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 (GRSP) were analyzed. Four areas had been restored for 16, 12, 8 and 4 years, and after being mined, reconstituted and re‐vegetated, the fifth was mined and reconstituted but not yet re‐vegetated, and the sixth had a native and undisturbed coastal forest vegetation. The soil samples were sampled in the dry and wet seasons of 2005. The number of infective propagu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ry than in wet season, except in the un‐vegetated dune area, which had less than 0·2 propagules cm−3 soil. AMF spore density and especially GRSP contents changed little between the seasons. GRSP cont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l and Fe soil levels and were highest in the restinga forest. In total, 29 AMF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nd glomoid and gigasporoid species predominated in all areas. AMF species richness and viable propagules of AMF were lowest in the un‐vegetated dune area. Remarkably,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28) was found in the re‐vegetated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forest area that had only 10 species. The numbers of infective propagules tended to be also lower in the forest than in the re‐vegetated sites. In conclusion, re‐vegetation appears to favour the AMF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infective propagule numbers and AMF species richnes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