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建阳市、浦城县稻田土壤取样及养分测定,初步明确闽北部分早稻田土壤氮、磷、钾含量。按"3414"试验方案进行早稻配方施肥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早稻产量效应,提出适宜闽北早稻种植所施用的氮、磷、钾比例,用量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建省福清、晋江、南安等县市耕地土壤取样及养分测定,初步明确闽东南部分耕地土壤养分氮、磷、钾含量。按"3414"实施方案进行甘薯配方施肥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旱地甘薯产量效应,提出适宜闽东南旱地种植甘薯所施用的氮、磷、钾肥比例、用量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香蕉不同施肥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口地区连作多年香蕉园施肥试验,比较了不施氮、磷、钾肥对香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根据土壤和植株营养测定数据,应用养分平衡法估算香蕉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为次年平衡配方施肥试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两种栽培方式下不同氮素输入处理秋收后的土壤无机氮积累,分析东北春玉米高产田的土壤无机氮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产量,平均较习惯栽培方式增产33.7%。硝态氮是农田土壤无机氮的主要组分,平均占到87.1%,土壤无机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优化栽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的下移趋势;当降雨量较大时,70~100 cm土壤中硝态氮会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大量累积。综合考虑产量与环境效益,应适当减少基肥用量,从而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5.
栽培模式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稻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于湖南浏阳试验田采取土样,测定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脲酶活性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1)高氮水平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氮空白对照的脲酶活性最低,处理间土壤脲酶活性高低为:超高产栽培〉高产高效栽培〉高效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氮空白;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脲酶活性在一定土层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降低;3)超高产栽培模式可提高耕作层下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及脲酶活性,说明超高产栽培能改变深层土壤性质。  相似文献   

6.
一、棉区土壤肥力及施肥状况据测定,四川坡地棉田的有机质低于0.7%,全氮量在0.05%左右,速效磷7—15ppm,速效钾50—90ppm。近年来棉田布局不合理,麦棉连作面积逐年扩大,棉花上坡面积增加到80%左右,导致地力显著下降。据我所定位试验测定,麦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减少0.0557%,每亩消耗氮素16.7斤,棉花产量下降27.6—30.9%;豆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量下降0.0431%,每亩只消耗氮素12.9斤,棉花产量有所增加。全省化肥试验网先后在不同土壤的试验结果,大部份棉田缺氮、少磷、供钾不足。缺氮的土壤占92.5%,缺磷的土壤占74.1%,  相似文献   

7.
茶树能吸收经过无机化后的土壤氮,但是土壤氮的无机化与地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 探明不同季节茶树对土壤氮的吸收情况,特采用同位素重氮进行盆栽试验。试验方法: 1.未施过有机肥的茶园土壤(其全氮含量为0.31%),称为“υ土壤”。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选用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壤分层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剖面中上下层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测定和分析了小麦根系长度、直径、分布等形态学特征及植株氮素含量和累积量。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上层较低、下层较高时,小麦植株根系总长和表面积在上下土层中分布比值降低,根系趋向下层土壤生长。上下层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均较高时,上下层土壤中的根系总长和表面积比值较大,根系趋向上层土壤生长。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中硝态氮供应非均匀条件下,小麦根系发育呈现明显的可塑性反应。小麦根系总长和表面积以及直径≤0.15mm的细根长(占整个根系的比重很大)与植株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合于不同苗情冬小麦春季追施氮肥的技术,选择45块农民麦田进行追肥试验,在大群体、中等群体和小群体3类苗情下,分别以不追氮和农民习惯追氮方式为对照,比较了总茎数法、茎基部硝酸盐测定、SPAD值及土壤硝态氮测定等四种氮肥优化推荐技术的效果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春季追氮对提高冬小麦产量作用显著,与不追氮处理相比,增产率大于10%。推荐追氮处理与农民习惯追氮处理相比,能显著降低追氮量,减氮率大于40%;但其增产量与苗情有关,只在中等群体区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农民的底肥施氮量与其习惯追氮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但与最高产推荐追氮量不存在相关关系。综合考虑增产和节氮效果,小群体和中等群体区更适合采用土壤硝态氮测定和茎基部硝酸盐测定推荐技术进行氮肥的推荐,在大群体区则采用总茎数推荐技术更优。  相似文献   

10.
连续不同施氮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施氮量对农田土壤理化形状的影响,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连续定位试验,比较了连续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碳氮比、土壤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pH的影响较小。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质含量增加速率最快,当施氮量为360kg·hm~(-2)时,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30~60cm和60~90cm土层,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降低。综合土壤碳氮比和容重等指标,本区域推荐施氮量为240kg·hm~(-2)。  相似文献   

11.
镉胁迫对草莓氮代谢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以"丰香"草莓品种为材料,研究镉胁迫对草莓氮代谢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镉降低了草莓叶和根中的含氮量及叶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但各种水解氨基酸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差异.镉胁迫下,草莓根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镉抑制草莓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而使草莓叶中核糖核酸酶的活性升高.镉处理使草莓果实中的某些矿质元素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更重要的是,镉被草莓吸收后,会积累在草莓果实中.草莓果实中镉的含量与土壤中镉的浓度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土壤中镉浓度超过0.267 mg/kg时,草莓果实的镉含量就将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表明土壤中添加镉对草莓果实的品质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水稻土全氮含量的可行性,利用Nicolet公司生产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透射光谱仪测定129个水稻土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通过几种不同的光谱前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把测得的水稻土光谱值与实验室法测得的全氮数值拟合建立定标模型,经分析得出利用标准化处理的光谱数据与全氮含量之间建立的模型稳定性最好,模型相关参数为:预测标准差SEP=0.010 9,校正相关系数RCAL=0.98,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VAL=0.86,校正标准差SEE=0.031 6。结果表明:近红外法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快速、无损、准确地测定水稻土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本研究以旋耕、免耕和粉垄耕作处理的水稻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耕作处理水稻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菌属为镰刀菌属、被孢霉属、Pyrenochaetopsis、柄孢壳属、毛壳菌属、支顶孢属、隐球菌属、Westerdykella、顶囊壳属、绿僵菌属。接合菌门和被孢霉属、支顶孢属、隐球菌属、顶囊壳属真菌相对丰度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3种耕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CoA分析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下的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前两个排序轴共解释了3种耕作处理间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87.46%。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接合菌门真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与接合菌门真菌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与担子菌门真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表明,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不同处理下真菌群落分布受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it has been widely established that increased crop yields follow leys sown on arable l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many causative factors which may be involved is obseure.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3- to 4-year leys on the organic matter in an arable soil and to distinguish als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resultant change in moisture-holding capacity, crumb stability and the nitrogen status of the soil as factors in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An increase of about 4 tons per acre in total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recorded after 3 years under grazed swards. Moisture-holding capacity increased by an amount equivalent to the evapo-trans-piration loss from a full plant cover on one summer day. An increase in crumb stability was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top inch of soil, which is effectively buried when leys are ploughed.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 in soil nitrogen status and in crumb stability on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after leys was examin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ata obtained over a number of yean from field experiments. After allowing for the effect of variation in the nitrogen status of the soil,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 in crumb stability was insignificant Conversely variation in the nitrogen status of soils, sampled under leys before ploughing, was closely correlated (r =+0.93***) with wheat yield.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法对秦巴山区镇巴、宁强和城固三地典型茶园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和茶树根际微环境进行分析.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地样品中所有土壤茶树根际细菌分布在41个门(其中13个门相对丰度大于1%)、1288个属(其中33个属相对丰度大于1%).镇巴采样地2年生茶树根际细菌数量最少,多样性最差.茶树根际...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稻季氨挥发特点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研究了施氮量对田面水NH4+ N浓度、氨挥发损失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施氮后田面水NH4+ N浓度和氨挥发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后1~3 d达到峰值,黏土要低于砂土;氨挥发损失量为分蘖肥时期>倒4叶穗肥期>基肥时期>倒2叶穗肥期;黏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0.49~87.06 kg/hm2,占施氮量的10.92%~21.76%;砂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1.32~102.43 kg/hm2,占施氮量的11.32%~25.61%;施氮后氨挥发峰值和田面水铵态氮峰值同步出现,以分蘖肥时期最大,两者比值范围为23.76%~336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氮素积累量也增加,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黏土上的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要略高于砂土上的;土壤氮素含量在土壤深度40~50 cm处最低,相应各层土壤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黏土要高于砂土。从氨挥发损失的角度来看,当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氨挥发损失总量将跃增; 而从水稻获得高产的角度来看,施氮量应为300 kg/hm2左右,因此,试验条件下水稻高产且环境安全的适宜施氮量为250~30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裂叶蟛蜞菊、香根草、香茅对黄曲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水提液均能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在培养黄曲霉的培养基中加入上述三种植物的水提液后,培养基上黄曲霉的菌落数显著减少,平均菌落直径变小。利用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浸泡被黄曲霉感染的花生种子,其发芽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显示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能够缓解黄曲霉素对花生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在没有黄曲霉侵染的条件下,虽然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会降低正在发芽的花生种子某些水解酶和保护酶的活性;但在黄曲霉侵染后,这三种植物水提液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水解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却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导致处理种子具有更高的呼吸速率、种子活力和发芽率。在对照土壤里,受黄曲霉侵染的种子长出的花生植株长势很差。分别将三种化感植物剪碎、加入土壤中混匀,平衡一段时间;在这些土壤上种植受黄曲霉侵染的种子长出的花生发现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素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处理土壤上生长的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植株具有更高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因而具有更高的株高、叶片氮素含量和干物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在田间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养分需求和氮素供应状况以及对土壤无机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达到了控释效果,其养分释放与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一致。与普通氮肥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施用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吸氮量比普通氮肥处理增加8.41%,玉米产量较普通氮肥增产720 kg/hm~2,氮肥利用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0.13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9.48%。  相似文献   

19.
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及农学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N150)、优化施氮配施有机肥(N150+M)处理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和温度受不同氮肥用量影响较小。N150和N150+M处理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增产率分别为19.44%和16.67%;N150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高量施氮处理(N180)最低;减量施氮(N120)与N15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高。优化施用氮肥处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保障速效养分对春玉米的及时供给,同时还可以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 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 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 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