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茶薪菇栽培因菌株选择、菌袋制作、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导致低产的原因,提出了选择优质菌株、科学配方和栽培管理对策是增产高效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分析,制约珀溪蜜柚丰产栽培的生产要素(包括病虫水肥管理、气候、人力资源等)是多方面的,政府相关涉农部门须加强技术引导与服务,增加农业投入,优化多种生产要素,通过制定蜜柚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借助多种信息载体逐渐进村入户,整体性提升柚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并将其纳入到日常蜜柚管理行动方案中,才能确保蜜柚实现良性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3.
海南香荚兰生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海南香荚兰人工荫棚集约栽培,分散栽培和活荫蔽树下粗放栽培种植园的生产投入,种植面积,生产管理情况,管理特点和亩产水平等,对香荚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和总结,以推动海南香荚兰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覆盖地膜旱管栽培水稻具有节水、增温、保墒和促早熟等优点。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品种和适宜的播期、移栽期,以及适当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亚热带气候条件栽培生产草花,尤其是冬春季节生产草花,经济效益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草花育苗、移栽上盆、摘心、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草花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入手,总结4种常见草花在三亚地区的栽培技术,为三亚地区草花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花生优质高产是农业生产的要求,栽培时应做到科学管理。该文从栽培环境选择、种子播前处理、播种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介绍,为花生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苎麻败蔸要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苎麻败蔸现象是苎麻老化或对逆境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衰老反应,严重影响苎麻的纤维产量与纤维品质。造成苎麻败蔸的原因有很多,如渍湿,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化肥、除草剂施用不当等。在苎麻栽培生产中,应选择败蔸抗性强的高产品种,加强栽培和管理措施,适时更新麻园,以减小败蔸在生产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块茎褐斑病是重要的块茎生理病害之一,褐斑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干燥的褐色斑点或大宽块,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和大小不规则,是一种生理病害。马铃薯的品种特性、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壤成分、栽培管理等都会影响褐斑病的发生。目前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和改善栽培管理是防治褐斑病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智能温室栽培蝴蝶兰,实现周年供应成品花。高效栽培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湿度、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周年设施催花等技术,为蝴蝶兰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凌海地区开展麦稻复种试验意义,并介绍了品种选择、种植时间、冬小麦越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以及下茬水稻栽培管理等麦稻复种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控制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因此,健康庞大根系网络的建成,对促进作物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属于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工业价值,近年来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植面积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火龙果是浅根系作物,而关于如何促进火龙果根系生长的研究依然非常匮乏。氨基酸态氮是植物重要氮源,对改善根系生长和作物品质有重要作用,而外源氨基酸态氮如何影响火龙果根系生长以及养分吸收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软枝大红’火龙果为研究对象,在水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外源氨基酸态氮(甘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对火龙果幼苗根系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适合火龙果生长所需的外源氨基酸类型。结果表明:甘氨酸处理条件下,火龙果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侧枝长度分别为18.12 g/株和59.0 cm,显著高于无机氮(NH4++NO3?)、谷氨酸或精氨酸等处理。地上部养分吸收量也显著受氨基酸类型的影响,甘氨酸处理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氨基酸处理。同谷氨酸和精氨酸相比,甘氨酸处理显著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幼苗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达到2578 cm/株、401 cm2/株,但低于对照无机氮处理。甘氨酸处理火龙果幼苗根系FTIR光谱在1604 cm?1和1380 cm?1波数附近的透射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甘氨酸处理降低了火龙果根系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可能由于含氮素等物质更多向地上部分配引起。综上所述,同谷氨酸和精氨酸相比,甘氨酸能显著促进火龙果幼苗根系生长,并提高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后,其自身也会作出一些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品种‘紫红龙’为试验对象,通过对其茎和根系生长量、茎含水量、气孔运动、叶温变化及叶绿素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抗旱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干旱处理16周,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5%(严重缺水)时,火龙果茎中含水量仍有80%(轻度失水);干旱限制茎伸长和增粗生长,而促进根系萌发和伸长生长;干旱下,气孔开放率、气孔开放度、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均降低;火龙果新茎比老茎对于气温的升高或者降低更加敏感,而干旱处理的火龙果茎表温度比对照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光合色素显著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变化。火龙果茎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和耐干旱胁迫能力;干旱下,火龙果的水分优先提供根系促进根生长,维持茎伸长生长,而增粗生长受抑制;在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火龙果茎光合能力不会明显下降,在重度水分胁迫时才会显著影响其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13.
作物的生物量与产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建立生物量预测模型可实时分析植株的生长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本试验通过测定3个品种火龙果3个不同时期的部分形态指标对火龙果的生物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火龙果植株结果枝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叶肉的长、宽、厚等指标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结果枝干重)= -43.5430+ 0.7100×叶肉长+0.5919×叶肉宽+2.7955×叶肉厚,验证系数R=0.8760;火龙果花的干物质积累量与花长、基部直径等指标密切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花干重)=-14.8919+0.4499×花长+4.5402×基部直径,验证系数R=0.8815;果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果横径、横纵比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果干重)=-35.7435+16.3456×果横径-62.6395×横纵比,验证系数R=0.8782;地上部的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分枝数、主茎的叶肉厚、节点个数、髓部直径、髓部厚度等指标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地上部干重)=0.058707+0.1337955×分枝数+0.0153781×主茎叶肉厚-0.041053×节点个数-0.083695×髓部直径+0.2397029×髓壁厚度,验证系数R=0.8864。本研究通过对红心火龙果植株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观测分析,建立红心火龙果生物量预测模型,可以对火龙果植株结果枝、花、果以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郑伟  蔡永强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7):1242-1246
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红肉、白肉火龙果品种‘蜜红'‘白玉龙'果实为材料,每个品种采集30个样品果。分别沿纵、横2个方向将果实等分为5层,每层由外至内依次取13个点位,测定各点位果肉糖度,各品种、切法组合分别设15次重复,以探讨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情况,并以单个果实内全部取样点的糖度均值作为果实总糖度,探讨果实不同部位糖度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蜜红'‘白玉龙'火龙果果实沿纵、横2个方向等分出的5层之中,糖度均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依次降低的特点,即中间第三层糖度均值最高,而其两侧第二层与第四层次之,两端第一层与第五层糖度均值较低;在每一等分层中由外至内依次所取的13个点位的糖度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依次降低的特征,即中心点位13点糖度均值最高,而其四周9~12点位次之,外侧1~8点位糖度均值较低;对火龙果内部所有采样点依其糖度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分别为10、15时,‘蜜红'‘白玉龙'果实内部取样点可分为两类,结合火龙果不同等分层和不同点位糖度分布特征,被划分出2类即糖度较高的中心部分与糖度较低的外周部分;表明火龙果糖度分布呈现出中心部位高向四周依次降低的规律。在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中,相较于其他等分层,横切中间层与果实总糖度具更高的相关性,‘蜜红'‘白玉龙'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与果实总糖度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9、0.917,表明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对果实总糖度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火龙果的总糖度。初步阐明了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为火龙果品种资源的糖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探索红心火龙果营养品质和产量对稻壳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旨在为红心火龙果的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以5年生‘台农二号’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稻壳有机肥施用水平(低施肥量L:22 500 kg/hm2;中施肥量M:45 000 kg/hm2;高施肥量H:90 000 kg/hm2),调查火龙果全年各批次果实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可食率及产量。结果表明:(1)稻壳有机肥施用量对部分批次火龙果的果实营养品质、果数及产量影响显著;(2)存在显著差异的批次中,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对火龙果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Vc、果数以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相较于L处理,花青素含量在7月19日批次中M处理增大5.59%,可溶性固形物在9月6日批次中H处理增大6.95%,Vc含量在10月23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增大24.11%和14.29%,果数在9月6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提高372.73%和172.73%,产量在9月6日批次中M处理和H处理分别提高373.44%和165.63%(P<0.05);(3)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差异显著的批次中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4)在3个有机肥施用量下,L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同时营养品质和可食率较优。综上所述,调控稻壳有机肥施用量显著改善红心火龙果果实营养品质和可食率。  相似文献   

17.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果实为材料,克隆得到HpNAC1基因,研究该基因的荧光定量、亚细胞定位、转录活性及其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能力,揭示其在火龙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应用预测软件对HpNAC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 RT-PCR分析HpNAC1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方法对HpNAC1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以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的方法分析HpNAC1基因的转录活性及其对下游靶基因调控能力。结果表明,HpNAC1的ORF全长为846 bp,具有NAC结构域,q RT-PCR检测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其表达明显增强;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活性分析显示其是核蛋白,并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分析显示,HpNAC1转录因子可以激活基因Hp Cyt P450-like1的启动子活性。实验明确了HpNAC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信息及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和瞬时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不同施用量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2906、4100、5415 kg/hm 2)下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幼茎养分含量的差异,为火龙果果园的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虽然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中化肥用量仅为对照的13.40%、18.90%和24.96%,但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改良剂施用量为5415 kg/hm 2的处理显著提升了肥沟内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此外,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pH和火龙果幼茎养分含量。火龙果果园中可施用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稳定果园土壤肥力和保障火龙果生长的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19.
以红肉火龙果桂红龙系列‘金都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测定从果实谢花后第1天到果实成熟采收时,果实果形指数、鲜重、干重及含水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火龙果成熟时果形指数1.14,主要表现为近圆形,花后8~23 d为果实的快速生长期,平均增长速率为20.5 g/d,快速生长期结束后(果实开始转红),果皮厚度下降,果皮鲜重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适用于高温高湿地区的火龙果果袋,以红皮红肉型‘桂红龙2号’火龙果为材料,测定5种不同类型果袋套袋后袋内温湿度日变化及对火龙果果实品质、果实病害以及采后果实失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后袋内温度升高速度更快,白天袋内温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套袋使果皮变薄,增加可食率,促进了果皮鳞片转红,以牛皮纸袋为最高;套袋显著增加了果皮与果肉的色素含量;显著增加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但套袋也提高了果实苹果酸及柠檬酸的含量。套袋总体上降低了采后水分散失的程度,白色纸袋和无纺布袋有利于降低采后病害发生率,延长货架期。除黑色尼龙网袋以外,套袋均提高了果实煤烟病的发病率。综上,在广西南宁周边高温高湿地区,可使用黑色尼龙网袋,有利于防止鸟啄和虫害,或使用白色纸袋和无纺布袋,有利于延长货架寿命,但采收后要注意煤烟斑的清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