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以马铃薯品种青薯168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马铃薯生长、薯块产量与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生育阶段设置了8个水分亏缺处理(RD1~RD8)和1个充分灌水处理(CK)。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调亏灌溉马铃薯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等指标受水分亏缺影响显著,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效果最佳,产量略有下降,但其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收获指数分别较其他处理及对照高8.10%~41.57%、3.57%~42.62%、10.16%~34.38%;水分亏缺影响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且亏缺程度越大,生育阶段消耗的水量减少越明显;全生育期马铃薯光合势和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生育前期缓慢上升,中期快速上升,后期缓慢下降,总体呈现单峰曲线。因此,适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改善其水分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分亏缺指数模型,结合新疆历史干旱资料记载,对比分析典型年份干旱指数,确定北疆春小麦干旱等级指标,利用ArcGIS探究1986—2016年北疆春小麦各生育阶段干旱强度、干旱站次比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干旱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春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干旱站次比呈微弱增大趋势(0.355%·10a-1)...  相似文献   

3.
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雨养农业区乌兰察布盟地区为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率概率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数指标等为评估标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利用最优动态聚类的方法,给出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区划。同时对影响马铃薯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引起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及玉米水分亏缺指数,按玉米生长的不同发育期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玉米水分亏缺干旱指标并计算了干旱频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时...  相似文献   

5.
利用陇东地区15个县(区)气象资料,计算各县(区)1967~2008年冬小麦生长期间逐旬参考作物蒸散量( ET0)、需水量(ETc)和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确定农业干旱等级,研究陇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亏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陇东冬小麦生长期间各类干旱尤其是重旱发生频繁.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旱频率低,生殖...  相似文献   

6.
作物水分亏缺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分胁迫是影响作物生产最为普遍的环境威胁,水分亏缺的诊断对农田灌溉和精确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本身具有一种适应土壤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调节机制,以度过不良的生长环境,这为水分亏缺诊断提供了信号和依据。本文从土壤指标、气象指标和作物指标角度综述了作物水分亏缺诊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方法指标的利弊,并从应用研究角度分析了应用尺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麦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2009年在甘肃民乐县洪水河灌区进行了麦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调亏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麦草覆盖马铃薯栽培苗期进行轻度水分胁迫,处理的产量较覆盖充分灌溉处理没有显著降低,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淀粉以及维生素C含量都与其它处理间存在差异,其值均达到了最大,分别为7.41 kg/m3、22.41%、15.44%1、4.56 mg/100g鲜薯;同时麦草覆盖栽培充分灌溉处理产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土壤起垄种植充分灌溉处理,说明该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改良块茎品质,提高产量,且幼苗期轻度水分亏缺是覆盖马铃薯调亏灌溉的最佳时期和调亏程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吉林省1960—2015年50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1981—2014年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分别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率法,计算玉米生长季及各阶段的需水量、有效降水量,进而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近56年玉米生长季平均有效降水量为242~374 mm,变化趋势在-12.0~4.9 mm·10a-1,多数呈下降趋势,营养生长期有效降水在中西部大部、东部个别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它各生育时段以下降趋势为主。玉米生长季平均需水量为452~637 mm,气候倾向率在-16.5~10.3 mm·10a-1,以下降趋势为主,生殖生长期需水量多数呈上升趋势,其它生育时段多数呈下降趋势。玉米生长季平均水分亏缺指数在23%~58%,气候倾向率在-0.8~1.9·10a-1之间,以上升趋势为主,玉米营养生长期水分亏缺指数以下降趋势为主,其它生育阶段以上升趋势为主。中西部是有效降水量的低值区,需水量的高值区,水分亏缺严重;东部是有效降水量的高值区,需水量的低值区,水分亏缺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9.
利用黄土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敏感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马铃薯生长季5-10月绝对值最大,表现为高海拔区大于低海拔区的特征.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也表现为高海拔区小于低海拔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干燥指数明显上升,气候趋于暖干化.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而生殖生长阶段延长,全生育期延长.块茎膨大期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和气温增高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均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开花期降水减少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脆弱性增加,此时段以干旱为主的气象灾害频率的增加使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增加,马铃薯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和降水量减少导致马铃薯生育脆弱性却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994-2013年内蒙古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从区位优势、产品优势和比较优势变动趋势上测算和分析了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7、1.15和1.76;在十个主产区中,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排在第4,效率比较优势排在第5,在区内农产品中,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排在第1,生产效率优势排在第2,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的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显著;从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出现波动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其它马铃薯主产区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改善;内蒙古马铃薯近年来价格波动和旱灾多发;内蒙古马铃薯的仓储建设,营销服务和品种、质量整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昆明站点195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昆明站近62 a来逐日的参考作物蒸腾量、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作物需水量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的水分亏缺指数(CWDI),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各气象因子对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2年来昆明地区平均旬需水量为32.55 mm;水稻生长季内干旱分布明显不均匀,随着生长季的推进,干旱级别从轻旱到重旱,干旱发生最严重时期是黄熟生育阶段,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内,水稻水分盈亏指数均值为38.07%,表明水稻处于重旱状态;在水稻生育期变异系数研究中,水分盈亏指数变异系数均较小,在返青、分蘖、拔节、抽穗、乳熟和黄熟六个阶段中,变异系数分别为1.8%、1.9%、1.3%、1.1%、0.8%、和0.8%,表明昆明地区近年干旱等级变化较小;影响水分盈亏指数最大正相关因素为日照,最大负相关因素为水汽压。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607个气象站1958—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葡萄生育期数据为基础,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指标,明确研究区域内葡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60年来,我国葡萄主产区不同生育阶段各干旱等级发生范围在新梢生长~开花坐果期和开花坐果~浆果成熟期,重旱和特旱呈下降趋势,轻旱和中旱呈上升趋势,但在浆果成熟~落叶期阶段,重旱呈上升趋势,特旱发生范围最大,发生频率达到65%~94%;葡萄主产区在不同生育阶段各干旱等级发生频率、平均强度以及干旱等级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北高南低的特征,高值区基本集中在西北产区和东北中北部产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产区,而在浆果成熟~落叶期阶段发生频率则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各等级干旱风险整体偏高,其中特旱地区发生频率介于61%~100%,轻旱、中旱以及重旱发生频率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产区及东北中北部产区,其发生频率小于30%。  相似文献   

13.
北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北方6省市和61个市县1981—2012年冬小麦产量和逐日气象资料,有效分离冬小麦减产率,通过典型干旱年份冬小麦减产率与水分亏缺距平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相关分析筛选致灾因子;基于减产率分级,利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减产率与致灾因子数学模型构建干旱等级指标;综合冬小麦干旱等级的强度及其风险概率,进行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冬小麦减产率与水分亏缺距平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355~0.656,明显大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在各生育阶段内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确定为干旱致灾因子;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通过冬小麦减产率-致灾因子线性模型得到的轻、中、重、特重干旱等级指标,以0.297、0.351、0.214、0.159、0.316、0.547、0.149分别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发生干旱的临界值;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干旱风险分布形式存在一定地区差异,这与地区降水量对冬小麦需水的满足情况相符,其中,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各生育期均属于冬小麦干旱的高危险性地区。  相似文献   

14.
小区栽培冬小麦,设计5种程度的干旱胁迫,利用防雨棚分别控制土壤重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5%、65%、70%、80%,观测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片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各处理的平均和最高冠层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叶水势和蒸腾速率呈上升趋势,在小麦抽穗期干旱胁迫最严重处理表现出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开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抽穗期整体下降了50.70%;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小麦的冠层温度与空气饱和差极显著正相关(P<0.01),开花期的冠层温度和叶水势呈显著负相关(P<0.05),冠层温度和空气饱和差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空气饱和差和蒸腾速率极显著负相关,冠层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综上所述,冠层温度在小麦抽穗和开花期完全可以作为作物水分状况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调亏处理膜下滴灌马铃薯耗水特征及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薯"16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调亏对河西绿洲马铃薯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水分调亏处理,即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分别进行轻度(55%~65%田间持水量,FC)和重度(45%~55%FC)调亏,淀粉积累期轻度(55%~65%FC)调亏,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65%~75%FC)为对照。结果表明:受水分调亏影响,上层0~40 cm土壤水分变化较下层40~60 cm明显,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经受轻度和中度水分亏缺土壤贮水量显著(P0.05)低于充分供水8.1%和18.7%,耗水强度则显著降低60.0%和73.0%。块茎形成期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后复水,其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相对生长率(RGR)均表现出补偿效应,而块茎膨大期进行轻度和中度水分调亏以及淀粉积累期轻度水分调亏LAI、LAD及RGR均呈下降趋势,其薯块产量与全生育期充分供水相比分别降低22.3%、26.5%、38.7%。因此,马铃薯生长后期应注重供水以延长绿叶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6.
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液培养法获取供体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用来浇灌盆栽受体马铃薯“会-2号”,设单株马铃薯浇玉米根系分泌物(P+M-RE)、单株马铃薯浇马铃薯根系分泌物(P+P-RE)和单株马铃薯浇自来水(CK)3个处理,研究玉米、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盆栽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盛花期和成熟期,P+M-RE处理的块茎生物量比P+P-RE增加了42.4%和28.5%,比CK增加了28.8%和8.2%,P+P-R比CK减少了23.7%和28.4%,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2)分枝期、盛花期和成熟期与CK相比,P+M-RE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3%~12.7%和7.5%~45.6%,P+P-RE处理分别降低了1.7%~12.9%和5.5%~20.9%;两处理的茎叶比均比CK低,根冠比在盛花期和成熟期比CK提高了64.1%、42.5%和56.8%、40.0%;(3)观测期内,P+M-RE处理叶片、茎秆、根系和块茎的化感敏感指数RI>0,表现为促进作用,敏感程度为根系>叶>块茎>茎秆;P+P-RE处理根系RI<0,叶片、块茎在分枝期和盛花期RI>0,成熟期为RI<0,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4)盛花期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DMME)及贡献率(DMCR)P+M-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45.6%和48.0%,P+P-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30.7%和43.9%。由此说明,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及块茎生长具有净促进作用,有利于块茎的膨大,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自身地上和地下生长则具有抑制作用,影响了块茎膨大,这为揭示玉米||马铃薯体系增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5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分枝期、孕蕾期、花荚期进行15 d历时的干旱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累积、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生育期正常供水(75%)相比,三种干旱胁迫处理均降低了豌豆的干物质累积量,胁迫时期越早,复水对豌豆地上部干物质累积的补偿效果越好,分枝期干旱胁迫在成熟期达到了等量补偿;干旱胁迫均显著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分枝期干旱胁迫对根系生长的抑制具有滞后效应,胁迫结束时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花荚盛期显著低于对照,孕蕾期干旱胁迫根系的复水补偿生长作用较好,各根系形态指标在成熟期均达到了超越补偿;三种胁迫方式均抑制了根瘤的形成及其生长,且复水后均产生了不足补偿,胁迫时期越早,补偿效果越差;花荚初期干旱胁迫对豌豆产量的抑制作用最大,比对照低20.41%,其次为孕蕾期,比对照低6.63%,分枝期干旱胁迫不影响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甘肃河东地区为全省春玉米主要种植区,同时也是易发生干旱的地区,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ith模型以及其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了甘肃省河东地区春玉米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CWDI_a),采用甘肃省河东地区5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以及河东各县(区)春玉米多年产量资料,从干旱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春玉米干旱灾损风险区划三方面对近57年来河东地区春玉米各生育期干旱演变特征及其灾损风险区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降水的影响,河东地区春玉米生长期各旬需水量、CWDI_a值均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全区CWDI_a值15,表明该区虽为雨养农业区但仍需通过灌溉补给保证作物生长期所需水分。生长季内春玉米水分亏缺的变化幅度:抽雄~开花期拔节期乳熟~成熟期出苗~七叶期。出苗~七叶期水分亏缺程度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其他三期水分亏缺程度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性,低风险区主要在陇东南部地区,陇南中部、北部、南部地区,甘南高原东北部地区;中风险区主要在陇东中部地区,陇南东南部地区,陇西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较高风险区主要在环县,渭北地区;高风险区主要在黄河以南地区至靖远-榆中区。总体来看,河东春玉米干旱灾损风险区由南向北呈纬向分布,且受积温影响,海拔高于2 500 m的高山区不适于种植春玉米。  相似文献   

19.
Ali  Nawab  Anjum  Muhammad Mehran  Khan  Gul Roz  Ali  Rovaid 《Gesunde Pflanzen》2022,74(1):41-52

Water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carce, and in drought prone production systems, the capability of the plant to recover its adverse effects is important for yield stabilit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water-saving strategies for wheat production. Water stress at critical growth stages diminishes wheat production and has harmful effects on crop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regulated water deficit and potassium foliar application ameliorates its adverse effect up to a certain extent. Consequently, the water deficit effec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crop with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potassium was evaluated in a screenhouse experiment in a complete randomized design (CRD) having four repeats. Varieties of wheat, i.e. Lalma (drought resistant) and Pakhtunkhwa-2015 (drought susceptible), were sown. Water deficit, i.e. mild water stress (50% of water required for field capacity) and severe stress (no application of water),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crop were imposed. Potassium (K) foliar spray (1%) from potassium sulfate (K2SO4) was applied at the respective stage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 levels. Internal water status, i.e.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and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WRC), were attained maximum at tillering stage under mild stress than the rest of the stages with maximum for Lalma. Conversely, water saturation deficit (WSD) and water uptake capacity (WUC) were higher under severe stress imposed at grain filling stage. Theses indices were maintained by foliar potassium application. Similarly, dry matter (DM) allocation varied for stress level imposition and translocation to other parts were improved under foliar K application. The chlorophyll indices, i.e., soil 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 (SPAD) value, also decreased with the severity of water deficit. Grain yield was higher under stress imposition at grain filling stage than the rest of the stages, though severe water stress decreased yield significantly. The Potassium (K) foliar spray showed no prominent effect at grain filling. Canopy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stress severity and was maintained under K foliar spray. Osmotic adjustment, water and turgor potential were affected by water stress and maintained with foliar K spray. Grain quality and biochemical traits of wheat were affected severely under water deficit. Potassium foliar spray was found to decrease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e water stress and hence maintained the quality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application of foliar potassium decreas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at any growth stage, minimises the stress indices drastic effect and maintains the internal water balance of the crop at different stages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