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 2 0 0 3年度啤酒大麦不同节水耕种技术试验结果 ,以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为目标函数 ,分析比较了“垄畦沟灌”节水耕种方式的生产技术效果和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的节水效果及灌溉水生产效率。初步确立了“垄畦沟灌”这一能够有效协调节水与增产矛盾 ,适宜啤酒大麦实现节水型生产的耕种新技术 ,平均增产 5 %以上 ,灌水生产效率 1 31~ 2 2 0kg/m3;免耕较施耕每公顷节水 330 0m3,节水率达 4 4 2 2 % ,灌水生产效率提高 0 87kg/m3。为啤酒大麦的生产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信息。  相似文献   

2.
灌水量对滴灌甜菜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膜下滴灌甜菜的需水规律,指导生产科学灌溉,开展灌水量对滴灌甜菜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甜菜的叶片数影响不大但对甜菜的叶丛高度有明显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叶丛高度也增高,在灌水量为360m3/667m2时甜菜叶丛最高.甜菜块根膨大和产质量受灌水量影响显著,在灌水量为120m3/667m2时甜菜的块根直径、根体长度、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甜菜的块根大小、产量和含糖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当灌水量大于360m3/667m2时甜菜的产量略有减少,含糖率急剧下降.因此,在玛纳斯产区膜下滴灌甜菜灌水量控制在360m3/667m2左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新疆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1 5 0 mm,气候干燥 ,棉花生产完全依靠灌溉 ,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农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改进灌水方法 ,提高灌水质量 ,是保证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水分亏缺对棉花综合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 ,为植棉区在选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借鉴。1试验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农五师农科所试验地中进行。试验地秋翻、春灌后 ,机械平地、耙地、铺膜 ,人工膜上点播 ,生育期膜上灌水 6次。设 A:水分亏缺 ,灌水定额为适量灌溉的 80 % ,B:适量灌水 (灌水定额每公顷 780 0 m3 )两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 3个重…  相似文献   

4.
大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在春夏播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佃文  杨善伟  韩琴  李友树  张娟 《花生学报》2003,32(Z1):238-240
丰花1号经3年夏播试验,荚果产量比对照品种鲁花11号增产24.6%,籽仁增产22.85%;三年春播试验荚果比对照增产18.75%,籽仁增产20.23%.春播高产田荚果产量达到605.4kg/666.7m2,夏播高产达到518kg/666.7m2.  相似文献   

5.
为给冬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防雨、基施氮量和开花期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拔节期不同追氮和灌水处理,研究了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均随拔节期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灌水量下,增加追氮量能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a和b含量.追氮能显著提高叶片WUE,增加拔节期灌水量达W2(750 m3/ha)水平以上能显著提高叶片WUE.在N1(0 kg/ha)和N2(90 kg/ha)追氮量下,增加拔节期灌水量有利于提高叶片WUE,但在N3(180 kg/ha)水平下,增加拔节期灌水量不利于叶片WUE的提高.水、氮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光合效率以N3W3处理(追氮量为180 kg/ha,拔节期灌水量为1 050 m3/ha)最高,而叶片WUE以N2W3处理(追氮量为90 kg/ha,拔节期灌水量为1 050 m3/ha)最高.通径分析表明,光合性状对叶片WUE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胞间CO2浓度>叶绿素b>蒸腾速率.  相似文献   

6.
灌水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根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灌水方式和灌溉量下冬小麦根冠结构的变化,在2年试验的基础上,设置畦灌和喷灌两种灌水方式,畦灌设置1 300和1 911 m3·hm-2两种灌水量;喷灌设置900、1 200、1 500、1 800m3·hm-2四种灌水量,与灌水时期形成6个组合处理,分析了灌水方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叶面积、光合性能、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下少量多次灌溉能促进叶面积指数(LAI)提高,尤其早春灌返青水或起身水可明显增加单叶面积,促进倒5和倒6叶生长,灌水1 200m3·hm-2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单叶面积和LAI;喷灌条件下LAI和光能截获率明显高于畦灌。少量多次喷灌可明显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并延缓其在生育后期的下降,促进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与畦灌比较,喷灌主要是提高了花后叶片Pn。喷灌处理的1m土层内根干重、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明显小于畦灌处理,但根系变粗,0~20cm根长度减小。在灌水次数较少、灌溉量较低的条件下,喷灌处理增产增效显著,而在灌水次数较多、灌溉量较高的条件下,喷灌处理由于LAI过高,奢侈蒸腾增加,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提高。相比畦灌,少量多次喷灌使小麦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冠层、壮根系"的形态特征,在2012/2013年气候条件下,喷灌1 200m3·hm-2、灌水3~4次、拔节期灌溉第一水就可以构建高产高效冠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测墒补灌下微喷带灌溉在小麦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在带宽80 mm下设置60 m(T1) 、80 m(T2) 和100 m(T3)3个带长处理,研究了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其中,T1处理沿畦长方向设置0~6 m(A)、14~20 m(B)、34~40 m(C)、54~60 m(D)4个取样区段,T2处理在T1处理的基础上增设74~80 m(E)取样区段,T3处理在T2处理的基础上增设94~100 m(F)取样区段。结果表明, T1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不同取样区段0~6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2处理拔节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开花期灌水后表现为A、B、C>D>E;T3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后均表现为A、B、C>D>E>F。小麦拔节至开花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3>T2>T1,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表现为T1、T2>T3。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T1、T2>T3,灌溉水利用效率表现为T1>T2>T3。综上来看,在带宽80 mm条件下微喷带灌溉的带长为60 m时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且水分分布均匀,应用效果最优,带长80 m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农三师四十五团推广应用了膜下滴灌技术,经过2~3年的示范推广,与之相配套的水肥调控技术,已得到了初步掌握,使膜下滴灌技术发挥出了节本增效的目的。1常规小格田畦灌的水肥调控技术1 .1灌水。一般生育期灌水3~5次,平均每公顷每次灌量1 2 0 0~1 5 0 0 m3 。根据土壤质地、肥力、墒情以及棉花长势、长相来统筹安排。本着不旱不灌头水的原则,6月2 5日前后灌头水,二水与一水间隔1 0~1 5天,以后灌水间隔时间以1 5~2 0天为宜,保持田间湿润。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对比试验,可以获得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差异性,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夏播留种生长时间短,它的各项生长指标弱于春播留种是很正常的。但从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来看,夏播留种试验是成功的。按当年商品薯地头收购价格计算,夏播留种每667 m2收入为727.5元,比当地农民平均每667 m2毛收入700元多27.5元,说明夏播留种在当地实施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种旱稻95-13-5,研究抗旱栽培水稻效果。结果表明,在盘锦新开农场,7月末至9月初灌水1~3次、灌水总量在80~150m3/667m2情况下,施行旱作栽培,可获得625~651kg/667m2产量、生产成本降低100元/667m2以上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覆白膜、覆黑膜、不覆盖)与灌水定额(每次450、900、1350、1800 m3/hm~2,共4次)对甜高粱产量和糖度影响的研究,旨在寻求最佳的覆膜方式和灌水量,为河西地区种植甜高粱节水增效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和灌水量对甜高粱产量和糖度影响显著,不同覆膜方式在灌水定额1350 m3/hm~2处理下,甜高粱产量较高,尤其在覆黑膜且灌水定额1350 m~3/hm~2处理下,甜高粱产量达到9.82 t/hm~2,显著高于覆白膜和不覆盖条件下同等灌水量处理;3种覆膜方式都以灌水定额900 m3/hm~2处理下糖度最高。综合分析认为,覆黑膜并采用900、1350 m~3/hm~2的灌水定额,可作为提高甜高粱糖度和产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石豆14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16-2017年石豆14参加河北省夏播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312. 0 kg·hm~(-2),较对照冀豆12增产7. 7%。2017年参加河北省夏播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44. 5 kg·hm~(-2),较对照冀豆12增产5. 4%。2018年通过河北省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3.
红麻是重要天然纤维原料之一,目前其不育系三系配套制种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红麻不育系高产制种试验,结果表明:春播红麻不育系制种以留桩50~75cm,行比1:3最适宜,种子产量达61.38kg/667m2;夏播红麻不育系制种选择扦插茎段高度125~150cm,行比1:2或者1:3皆可,产量分别达58.93kg/667m2和54.47kg/667m2。但春播易受自然干旱和病虫害影响,产量不稳定。因此,建议采用夏播红麻不育系制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进行不同灌水量与灌溉方法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以探讨木薯苗期最佳的灌水量与灌溉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下,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气相比例、土壤肥力、叶片含水量、株高、茎径、产量均比其它处理高;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改善、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1 200 m3/hm2膜下滴灌效果最好。可见,木薯采用灌水量为1 200 m3/hm2的膜下滴灌处理,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产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陕豆125”是西北农林科技农学院用“S0-3-4”做母本“日9-11”做父本,有性杂交选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0-100d,有限结英习性,抗倒伏能力强。平均产量150-200kg/677m^2,含蛋白质43.95%,含脂肪19.55%。在陕西关中,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到6月中旬,中等肥力地块适宜密度为1.3万株/667m^2。增施有机肥,重施磷肥。同时注意氮、磷、钾配合。花前灌水,花期忌涝。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对夏播绿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D-饱和优化设计,采用不同播种期、密度、施肥量三因素对夏播绿豆产量及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夏播绿豆在一定范围内播期越早,产量越高.随着播种期的延迟,产量逐渐下降.7月20日以后播种的绿豆不能成熟.夏播绿豆的最佳播种期为7月5日; 最佳密度为22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45~150 kg/hm2.影响夏播绿豆产量的三个因素顺序是:播种期密度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灌水技术的不断提高 ,本区灌水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以滴灌、喷灌、淹灌为主 ,其中 2 0 0 2年新疆兵团农五师滴灌面积 60 0 0 hm2、喷灌面积9333hm2、淹灌面积在 1万 hm2左右。而本区黄萎病发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黄萎病的发生受外界条件尤其温度影响较重 ,适宜温度 2 5~ 2 8℃ ,低于2 2℃或高于 30℃发病缓慢 ,超过 35℃出现隐症。不同灌水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 ,现就以上 3种灌水方式对黄萎病发生情况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1试验设计2 0 0 3年分别在 84团 9连、89团选种植新陆早1 2号棉花品种的滴灌田、喷灌田和淹灌田 (没有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灌溉对大豆叶片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灌水处理,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开花期》开花期 鼓粒期》结英期》鼓粒期》对照》分枝期.开花期灌水能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光合速率,使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在大豆鼓粒期水分胁迫下不同磷肥处理表明,在一定范围内(0~0.56 g/盆)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开花期灌水一次,灌水量为40 m3 667 m-2,并配合增施磷肥,能提高大豆叶片光合性能、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高蛋白大豆高产优质生产适宜肥水协同供给模式,以高蛋白驻豆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进行田间裂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N0(不施氮肥)、N1(60 kg·hm-2)、N2(120 kg·hm-2);3个灌水水平,W0(不灌水,自然降雨)、W1灌水量(1 500 m3·hm-2)、W2灌水量(3 000 m3·hm-2),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与分配、氮素利用及品质对肥水协同供给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分配量呈现豆荚>茎>叶,2020年豆荚分配占比53.65%~69.00%,2021年豆荚分配占比36.25%~52.15%;同一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鼓粒期干物质累积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施氮N1条件下,灌水量为W2时,干物质累积量较自然降水W0、灌水量处理W1分别提高了56.55%和11.67%;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提高施氮量反而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