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空间格局反映了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对陕西4个地市1997年飞播油松成苗期空间格局研究证明,RPA和对照区油松均呈聚集分布。其中,RPA处理油松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高,环境异质性对聚集度作用较小;而对照聚集对密度依赖性较低,环境异质性的影响较大。飞播造林初期,油松密度高,油松具有均匀分布的趋势;随着林木增长,油松密度降低,林内油松聚集度逐渐增强。但由于RPA促进了苗木抗逆性,有苗样方频度和苗木保存量明显提高,聚集度较低。而对照有苗样方大量减少,油松分布相对集中,聚集度增强,均匀度降低。表明RPA拌种可有效降低飞播后油松分布聚集程度,扩大油松在林地适宜生存范围,提高林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油松飞播林生产现状,对林分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油松飞播林应分为种苗期、生长发育期、生长稳定期与衰退期;并根据不同发育期的生长特性,提出了封育、密度调控、林分改造等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秦岭油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研究了不同营造方式对油松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栽植林树种组成较复杂,林分密度较小,干形尖削;油松飞播林中几乎是纯林,密度较大,树干通直圆满。两种不同营造方式对林分直径、材积生长量影响差异显著,但对树高影响不明显。油松飞播林在前9~10 a材积生长速度大于人工栽植林,在10~21 a材积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地处秦岭的28年生油松飞播林进行标准地调查,从林木个体在地面上的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大小分化度等3个方面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高密度林分林木属团状分布,中密度林分为随机分布,低密度林分为均匀分布; 各类林分的混交程度都很微弱,几乎为油松纯林; 高密度林分的林木大小差异不大,低密度林分差异很大,中密度林分介于二者之间。据此,对油松高密度林分应采取抚育间伐措施,使其结构合理,功能和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林地甘肃鼢鼠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甘肃鼢鼠、洞迹圈和被害油松的空间分布格局是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洞迹圈的信息可以反映甘肃鼢鼠的信息。调查的最适取样面积相当于一个聚集块面积,分别为1/4、2/15和1/15hm2样方大小;最适取样数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允许误差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米槠林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6种典型聚集度指标和2种频次分析法(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等方法测定了武夷山来槠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武夷山米槠林群落10个优势种群从幼树时期到成树时期大多为聚集分布,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研究结果可为米槠林群落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根据标准地样方频度调查数据,用概率论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小兴安岭过伐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在主林层和演替层中的分布格局各不相同,在过伐林的演替层中红松种群呈现负二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陕西商洛油松飞播林生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商洛地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设置样地开展林分结构调查,并获取28株解析木,运用WinDENDRO软件进行树干解析,统计分析陕西商洛地区油松飞播林的生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10.52±0.18)m、(10.99±0.28)cm和(0.061 9±0.001 8)m3;该地区油松树高生长率在20a以后趋于减慢、胸径与材积生长率25a以后趋于减慢。2)海拔、坡位、坡向和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立地因子、林分密度条件下,油松生长情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800~1 000m范围内油松生长表现最好;阴坡、下坡位油松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坡向、坡位;密度则以1 000~1 400株.hm-2适宜。  相似文献   

9.
对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测定,比较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差异,分析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为油松飞播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测预报及林分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秦岭东段丹凤县流岭飞播林基地44 a油松飞播林中设置3个密度梯度共14块样方,调查样方内地表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林分因子,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及林分因子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为19.90~58.08 t·hm-2,其中64%的林分可燃物载量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条件——30 t·hm-2。各类型可燃物中,下层枯落物载量占比最大。2)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总载量由大到小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下层枯落物载量表现为低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高密度林分。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密度林分。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3)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表现为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与枝下高、胸径、树高呈负相关;灌木枯枝10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冠幅呈负相关;草本层可燃物载量与冠幅呈正相关。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大,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较大。密度、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对不同可燃物载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该区域油松飞播林进行可燃物调控和林火管理的关键是定期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和易燃灌草,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并引进难燃阔叶树种营造结构合理的防火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斜纹夜蛾发生盛期,应用Iwao和Taylor两种回归方法及采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聚集指数I、负二项分布K值、扩散指数CA值、聚块性指标M/x、负二项分布指数L’、负二项分布扩散型指标L’/(1 x)和扩散指标I8等9个聚集度指标,对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内呈聚集分布。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最适抽样数N=(t2/D2)(1/x 2.8042)和复合序贯抽样方案,提高了田间调查效率。  相似文献   

11.
甘草萤叶甲空间分布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甘草萤叶甲成虫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幼虫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成虫、幼虫均为聚集分布。并分析拟合了成虫和幼虫在大田中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格氏栲空间格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利用4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应用数学生态学一维格局的数学模式,对格氏栲天然林林分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布的拟合结果表明,负二项分布可以做为格局的理论分布;格氏栲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度较高的群团型格局。并讨论了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研究结果对指导格氏栲天然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桃粉蚜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探明了桃粉蚜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该虫在桃园为害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下旬,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分析提出了适宜取样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旋心异跗莹叶甲的生态学特性和有效的田间抽样技术,对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表明,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当虫口密度较小时,聚集分布由环境因素引起,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聚集分布原因受环境因素的差异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的综合影响;Iwao的m*-m直线回归法分析及Toylar的幂的法则进一步说明,种群在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并拟合了成虫田间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甘蔗二点螟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1)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2)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3)m~*—m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0.290 9+1.330 8m,属于最普通的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在分布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文中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方式的精度;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描述了 Kuno 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_=1.290 9/(D~2-0.330 8/n).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集度指数测定了棉蚜的空间格局 ,分析了平均密度 x与 m ,S2 ,K值 , L ,λ的关系。结果表明 ,棉蚜的空间格局为具有公共Kc值的负二项分布。并对聚集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劳氏粘虫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频次分布、聚集度指标法等方法对劳氏粘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劳氏粘虫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同时符合负二项分布,在空间分布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时期对豇豆相同生育期的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小时(<1头·株-1),空间分布均符合Posion分布,空间分布的图式是随机的;但在种群密度较高时,空间分布均符合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的.豇豆上美洲斑潜蝇垂直分布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成虫嗜好在嫩叶上产卵;随着作物向上生长和斑潜蝇种群密度的提高,分布逐渐向上扩展.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田桃蛀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和比较频次法,研究探讨了桃蛀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该害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这种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在回归分析检验中,3种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尤以Talor(1961)幂法则最优。  相似文献   

20.
蛴螬混合种群于白芍生长后期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当蛴螬虫口密度为2.5—8头/米~2时,符合负二项分布。本文还导出在不同置信度t、不同虫口密度(?)(头/株)和不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对蛴螬混合种群在轻度发生(1头以下/米~2)、中度发生(2—3头/米~2)、严重发生(4—6头/米~2)和特大发生(6头以上/米~2)等不同情况下的序贯抽样模型也进行了推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