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口岸植物检疫工作中,违规进境植物及其产品因不符合相关要求,不能受理报检,但其又存在检疫风险,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对此现有法规"进境检疫"中没有应对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植物检疫实践分析,认为可引入"扣留"这一行政强制措施,赋予检验检疫机构在第一时间内掌控检疫物的法定权力,从而实施相应的检疫监管,防止疫情传入。这是对现有检疫处置措施的创新,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进境植物检疫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
3.
旅客携带动植物及其产品传带危险性害虫的严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懿君 《植物检疫》1998,12(2):112-113
旅客携带动植物及其产品传带危险性害虫的严重性分析王懿君(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对于旅客携带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和经货运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相比较,旅客携带动植物及其产品将危险性害虫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危险性更大,这一观点,在不少人中并不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上篇)中,运用系统论的原理,研究提出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法规标准、人才队伍、技术设施和运行机制,这4个基本要素,本身也是进出境动植检体系的子系统。本文继续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探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体系要素构建、要素与环境间关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入境口岸实施检疫是进境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植物检疫是防控外来有害生物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不论是国境还是关境,进境动植物检疫所指的口岸都应当是指进入该国家或该地区的第一个领土接触点所在的口岸。不论是动植物检疫的国际准则,还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以及我国的动植物检疫法,都明确规定了进境动植物检疫工作应当在入境口岸实施检疫这一基本要求。当前我国一些口岸的动植物检疫改革措施突破了这一基本要求,有可能造成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并对动植检工作本身造成不利影响。从动植物检疫的历史起源、科学基础、预防属性以及职能等方面看,在对进境动植物检疫采取改革措施时,都应注意坚持在入境口岸实施检疫这一基本要求。为落实好这一基本要求,笔者建议应当增强依法施检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不断提高口岸检疫把关能力,完善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以及进一步加强检疫及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研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系,要素与环境间的关系,提出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7.
杨杏  管维  陈定虎 《植物检疫》2007,21(3):180-182
随着水果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害性生物也被夹带入境.热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除害方式,已经在口岸检疫中沿用多年.热处理主要对昆虫的代谢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和影响.目前应用的热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蒸汽热处理,热水处理和干热处理3种,研究表明前两者的杀虫和保鲜效果较好于后者.近年来对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以获得杀灭害虫和保持产品品质之间的最大平衡.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和英国入境携带、邮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情况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法律依据、来源地、名录针对的产品类别、具体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要求、管理机构和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找出英国在进境携带物和邮寄物检疫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查验体系具有查验依据已成体系,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查验主体机构覆盖面广、查验人员多,但管理职能分散;查验场所和方式越来越多;查验的设施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和查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查验的职能更加宽泛但部分检疫查验工作薄弱等特点。发达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查验表现为查验依据完善公开;以风险分析为决策依据;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紧密合作;查验程序系统化、标准化;检疫查验要求公开透明、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综合分析中外动植物检疫查验的特点,中国特色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查验体系的"特色"表现为"高度协调、进出并重、方式多样",即高度协调的查验机制、进出并重的查验格局和灵活多样的查验方式。根据现状,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完善进出境动植检查验设施建设;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查验分工合作机制;规范操作,进一步完善查验依据;提高效率,进一步完善查验技术手段;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薄弱环节的重点查验工作等。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介绍了ISPM32号标准框架下基于有害生物风险的商品分类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我国现行的植物检疫措施,比较了我国现行检疫措施与ISPM32号标准的区别,提出了基于检疫风险的植物产品动态分级管理模型,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植物检疫分类管理体系,推进植物检疫措施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11~2015年潮汕机场口岸截获的入境人员禁止携带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潮汕机场口岸有害生物检出种类呈增长态势,有害生物种类以昆虫类最多,热带水果最易检出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检出具有季节性效应,检疫性有害生物检出率高且危害大。针对潮汕机场口岸入境旅客携带植物及其产品类有害生物检出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入境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植物内生菌是寄生在植物组织中的一大类群特殊微生物,过去长期被忽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是新型抗菌药物的宝贵资源,其代谢产物中存在一系列具有多样性结构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内生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及其抗菌效果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植物内生菌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在当前实际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Cyanogenes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esticid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origin of plant agriculture. When our ancestors were domesticating plants, they chose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cyanogenic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日趋发展完善,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CSIA)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手段已逐渐受到关注。目前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溯源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于卤代烃类、多环芳烃类及甲基叔丁基醚等,其在农药溯源领域的应用尚待研究开发。文章对CSIA技术在卤代烃类、多环芳烃类及甲基叔丁基醚等有机污染物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综述,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在农药残留污染物溯源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CSIA技术在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污染溯源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香蕉穿孔线虫严重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 被中国和世界多数国家列为植物检疫有害生物。2006-2009年, 在对深圳隔离温室中的天南星科(Araceae)、竹芋科(Marantaceae)、棕榈科(Palmae)和凤梨科(Bromeliaceae)等观赏植物病害调查监测中, 从进境观赏植物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孔雀竹芋(Calathea makoyana)和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上采集分离到一些植物寄生线虫, 其中有3个线虫种群经鉴定确认为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 (Cobb,1893) Throne, 1949], 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描述。  相似文献   

17.
吕燕  赵鹏  刘丽  段维军 《植物保护》2022,48(3):278-286
为给进口大麦中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统计了全国口岸2009年-2019年大麦进口基本情况,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来源国(或地区)大麦中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昆虫、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数和种次数。结果表明,近11年来我国大麦进口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大麦进口量最大。截至2019年,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70种,包括杂草53种、软体动物2种、真菌5种、昆虫8种、病毒2种,其中疫情最突出的是杂草。从来源国来看,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乌克兰是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种次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澳大利亚、法国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真菌等有害生物,加拿大大麦中主要截获杂草、真菌及病毒,乌克兰大麦则主要截获杂草、软体动物及昆虫。本研究汇总了2009年-2019年不同来源国(或地区)进口大麦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名单,为进口大麦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向口岸一线进境水果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针对进境水果“事前”主要风险要素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建立半定量的评估方法,将口岸截获等反馈数据与专家评判相结合,以二维矩阵确定进境水果检验检疫风险因子评价等级,最终划分进境水果风险等级,提出相应风险分级管理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进境水果“事中”查验环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提升效率,进而压缩通关时长。  相似文献   

19.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 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及蚁巢的死亡程度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5 g/巢的剂量可在40 d内获得平均为96.7%的防效,但不能将所有的蚁巢杀死。10-25 g/巢的剂量可以在30-40 d内使蚁巢死亡,但蚁巢100%死亡所需的时间会因剂量的减少而延长。工蚁数量下降的程度不会因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而产生差异。为此,建议在使用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时,可在10-25 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大小调整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