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赤眼鳟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成  徐国成 《河北渔业》2007,(6):6-8,49,53
对赤眼鳟的雌雄鱼鉴别、繁殖季节、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力、产卵类型、产卵行为、精卵形态以及受精、胚胎发育、胚后发育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人工育苗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详叙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外部形态,并对其可量性状与可数性状、食性与相关器官、生长与繁殖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深入分析,旨在全面掌握赤眼鳟的生物学特性,为开展赤眼鳟的人工养殖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繁殖及苗种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草鱼为母本,赤眼鳟为父本的正交杂种子代其受精率为85%,孵化率为63.2%,而以赤眼鳟为母本,草鱼为父本的反交杂种子代其受精率为83%,孵化率为40%,正反杂交鱼种显示一定差异性,南县、沅江、湖南农大三地池塘中的苗种在培育期间还未发现病症,初步显示出比草鱼强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4.
赤眼鳟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野草鱼、红眼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商品鱼售价高等优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淡水养殖的热门种类。赤眼鳟分布广,几乎遍布全国  相似文献   

5.
方格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兰国宝 《水产学报》2002,26(6):503-509
通过观察体腔生殖细胞发育的季节变化,研究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周期。研究样本采自北海市大冠沙至白虎头海区3个站点,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每月定期采集。观察结果表明,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腔内的生殖细胞最初成团附着在具有运动能力的滋养细胞上,卵原细胞经过细胞增殖期(1-2μm)、细胞质生长期(3-30μm)、滤泡膜形成期(30-70μm)、胶质膜形成期(70-160μm)和成熟期(≥160μm)5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经过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分化期和成熟期4个发育时期。方格星虫体腔全年都有生殖细胞存在,卵细胞分期成熟,分批产卵。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期于每年4-9月,繁殖盛期为5-8月。  相似文献   

6.
哲罗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罗鱼是我国北方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由于过去重视不够,哲罗鱼的资源正逐年减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赤眼鳟的颅骨形态结构,确认其眶上骨与第五眶下骨紧密接触,有别于雅罗鱼亚科的其它鱼类。  相似文献   

8.
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魏利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0-155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年雌螺产卵2.1次,产卵袋655.9个,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1149粒,个体繁殖力75.4万粒。  相似文献   

9.
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俗称红眼睛,我省的闽江、九龙江、汀江等水系均有自然分布.在闽江上游地区,该鱼曾是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但多年来由于水质污染、酷渔滥捕等多种原因,野生赤眼鳟资源已日趋减少.2002年我们取得亲鱼驯养和人工繁育成功,2003年已达到批量育苗的规模,所育苗种已陆续向外推广,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两年来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彭良宇 《水利渔业》2007,27(6):34-34,46
细鳞鲴在水库中的性成熟年龄雌雄均为2冬龄,性腺成熟发育阶段的主要时间为4~6月。一次性产卵类型。性腺从Ⅳ期初发育至Ⅳ期末的时间较长,产卵时间也较长。绝对生殖力与体重为直线正相关,回归方程R=496W-32 630。产卵时间为5月上、中旬,每年产卵2~3次,卵为微粘性,属沉性卵。从受精卵发育到仔鱼早期的肠管形成、能主动摄食,在23~30℃的水温条件下需历时129 h。  相似文献   

11.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ulus Richardson),地方名:红眼鲮、参鱼、红眼棒、野草鱼、醉眼角、红赤眼、红眼鱼等.隶属于硬骨鱼纲Oos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c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c赤眼鳟属Squaliobarbus[1~4],在广西各江河均有分布,素有"上等河鲜"的美称.昔日浔江及西江的客轮上,清蒸红眼鲮是一道"水上佳肴",当今,赤眼鳟的利用价值目前仍为人们所重视.由于赤眼鳟商品鱼长期以来有市有价,许多养殖户采集野生的赤眼鳟鱼种在网箱放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养殖户要求有更多的鱼种供给,为此,2003~2004年,我们进行了赤眼鳟苗种培育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赤眼鳟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睛、红目纯,是江河中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亲睐。此种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养殖成本低、商品鱼售价高等优点,是当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  相似文献   

13.
赤眼鳟卵甲藻病防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有明 《水利渔业》2006,26(6):97-97
2005年8月2日,建阳冠万养鳗场养殖的2万尾赤眼鳟突患急症,从7月27日开始发病,31日出现死鱼,到笔者接诊时,已陆续死亡1000多尾。经诊治,至8月8日停止死鱼时,累计死鱼6327尾,死亡率30%左右,造成了严重损失.现把诊治技术及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赤眼鳟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养鱼池塘,放养平均规格35 g/尾的1冬龄赤眼鳟鱼种,放养密度15 000尾/hm2,混养部分鲢、鳙、黄颡鱼鱼种和青虾,投喂粗蛋白含量30%~32%的人工配合饲料,经240 d养殖,赤眼鳟平均规格达0.41 kg/尾,平均单产5 839 kg/hm2,平均养殖净利润34 586元/hm2.  相似文献   

15.
赤眼鳟精子入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性成熟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亲鱼,体质量800~2300g,经人工催产后,在27℃条件下进行干法人工授精。取成熟卵及相遇后不同时间段的精卵用扫描电镜对赤眼鳟成熟精、卵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赤眼鳟成熟精子为鞭毛型形态,全长19.6~22.4μm。头部直径约1.65μm,鞭毛长17.8~20.6μm头径与鞭毛长度之比为(1:9.89)~(1:11.4)。赤眼鳟成熟卵呈圆形,具单一受精孔。卵膜厚度约为2.78μm,卵膜表面平滑光洁;无明显的沟或嵴,卵膜表面可见均匀分布有很多孔小管,直径约0.14μm。在动物极具一漏斗状凹陷卵膜孔,直径12.46~14.10μm,其底部为圆环状的受精孔,受精孔的周边平滑,向四周呈辐射状隆起,外孔径约5.21μm,内孔径约2.71μm。在27℃时,赤眼鳟精子18s内可完成入卵过程;约60s后受精孔外的精子全部解体。通过对精子、卵及精孔管的测量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赤眼鳟受精方式为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6.
府河赤眼鳟的生长和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采自长江一级支流府河孝感段不同月份的267尾赤眼鳟标本的解剖资料,研究了府河水系赤眼鳟的年龄、生长及其种群结构特征。赤眼鳟的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10-5.L3.0727;生长方程为:Lt=472.9[1-e-0.192(t 0.6029)],Wt=1640.14[1-e-0.192(t 0.6029)]3.0727。种群年龄结构为1~9龄,捕获个体主要为2~3龄,二者合计占到82.77%;种群的雌雄性比为1.07∶1,接近于1∶1;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5.86龄,捕捞年龄偏低,应提高捕捞规格,以充分利用资源,同时要加强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7.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dsin),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因眼上半部为红色而得名.外形似草鱼.具2对极短小的须.眼上半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体长,近筒形,口端位.适应性强、杂食,天然状态下吃小鱼和水草,饲养条件下可食人工饵料.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的缓流水域、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是长江名贵的野生经济鱼类.肉结实、味鲜美、质细嫩,属高档河鲜.天然赤眼鳟,生长较慢,3龄鱼体重还不到0.5kg,最大可长到2~2.5kg.过去,由于人工繁殖技术不成熟,鱼种主要从江中捞取,群众虽有养殖积极性,生产一直上不了规模.通过试验表明,该鱼易于人工驯化养殖,生长较快,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近年来,通过人工繁殖,己获得大批量的鱼苗.全国目前养殖已推广667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