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新开垦的浅山丘陵区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进行春小麦涉畦灌溉的节水增产效益,通过对土渠,砼衬砌渠,PVC管道3种型式输水效率的试验对比,总结了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的优越性,为青海省浅山丘陵区的节水灌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科技信息网金永堂(中国水科院水利所)低压管道代替土渠输水灌溉,具有省水(约40%,每公顷节水平均1800m3)、节能(30%~50%,每公顷平均节电15kw·h)、省地(占灌面的1.5%~3.5%)、省工(由于输水快,不需护渠人员...  相似文献   

3.
5 低压输水管道 以管道替代土渠进行输水是世界各国认同的发展趋势。低压管道输水可以采用各种管材、管径的管道将水从水泵一直输送到田间进行地面灌溉,输水管道几乎全埋在地下。它所具有的优点主要是水的有效利用率高(约95%,比土渠提高30%~40%);工作压力低(≤0.02~0.2MPa,可节能20%~25%);  相似文献   

4.
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由于投资少、方法简便已被成功地在我国推广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节水灌溉中占主导地位。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代替明渠进行输水的一种方法,与渠道输水相比,消除了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输水过程中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以下简称管灌)工程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发展迅速。这种灌溉方式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造价低、占地少、施工简单、使用方便和出水量大。但由于土壤、水源以及灌溉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瓦房店市管道输水的田间水利用率并不高,不足以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因此管道输水不能成为本地发展节水农业的主导灌溉形式。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喷灌以它节水效果明显、适应性强、可提高产量等特点,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选灌溉方式。为了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提出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进行二次加压喷…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畦面结构变化对地面灌溉效果的影响,在4种不同畦面结构的大田灌溉试验基础上,用WinSRFR3.1模型对平作畦灌、细沟灌、畦作浅沟灌和微垄沟灌的田面土壤特性参数和灌水效果进行估算和模拟,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由于畦面结构改变引起的田面土壤特性和灌水效果差异,并提出不同畦面结构的适宜畦田规格。研究认为,不同畦面结构的田面糙率系数和土壤入渗特性差异明显,微垄沟灌糙率系数最大而平作畦灌糙率系数最小,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畦作浅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对长畦田来说,畦作浅沟灌灌水效果最好,微垄沟灌次之,平作畦灌最差;在  相似文献   

7.
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水库自流灌区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探讨水库灌区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管网水力特性和计算机模拟管网灌水运行等技术问题,在水利部、河北省水利厅和石家庄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支持下,选择冶河灌区获鹿县直安镇宜安村为自压管道灌溉试验区,进行了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成套技术的试验研究,此课题为‘卜\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田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灌排综合技术研究”(85一份一of-f4-3)的专题内容。本课题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l)兴建千亩自压管灌试验区,2)进行管…  相似文献   

8.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2)微灌技术。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方地区,开春后一般风多、雨少,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土壤开始解冻,水分大量蒸发,容易形成春旱。为此,下面介绍几种节约灌溉用水的小窍门。1.渠道防渗渠道经防渗处理后,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提高渠道抗冲刷能力,并防止淤积和杂草生长。2.推广灌溉新技术2.1管灌。利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浇地灵活、浇水均匀、受土地不平影响较小等特点,还可以长畦短浇、宽畦窄浇,一般每次灌水量可比土渠垄沟灌减少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旧的灌溉技术,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传统的渠道灌溉在我国虽占大多数,但技术较落后,水的利用率低,且占地、费工、管理不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道灌溉)包括地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满足畦灌技术约束下的冬小麦最小灌水定额,采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模型SISM,结合华北地区畦灌现状,考虑畦田长度、坡度、田面标准差、微地形空间分布差异及入畦单宽流量等要素,设计53.088种畦灌技术要素组合,以地面灌溉水流覆盖整个田块和最小灌水深度Zmin>0为控制条件,对不同技术要素组合下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畦灌技术要素和灌水性能指标值的对应关系,结合畦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提出3种代表性畦田长度(50、100、150 m)下田面标准差、坡度、入畦单宽流量等畦灌要素的建议范围。在不考虑畦田布置优化方案的条件下,3种代表性畦长畦灌最小灌水定额不宜低于84、117、148 mm;在地面灌溉技术及畦田布置方案优化的条件下,3种代表性畦长畦灌最小灌水定额不宜低于71、75、79 mm。  相似文献   

12.
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非充分灌溉是农业节水灌溉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非充分灌溉的核心是节水高效。本文以喷灌条件下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田间水分转化规律出发,根据灌溉水量无效消耗最小原则,计算确定最优灌水定额,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墒情、苗情制定出高效的非充分灌溉制度。该灌溉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用性、且定量化,经过5年9.33hm^2田间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6360kg,总耗水生产率达2kg/m^3。为非充分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成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畦灌模型多是基于非恒定渐变流方程建立的,在模拟变流量畦灌水流运动时的精度难以保障。本文综合分析了变流量畦灌过程中田面水流的运动状况,将其按照边界条件的不同划分为恒定流量进水阶段、变流量进水阶段、畦首消退阶段、田面消退第1阶段、田面消退第2阶段等5个阶段,基于非恒定渐变流方程和非恒定急变流方程构建了适用于变流量畦灌系统的渐变流-急变流数值模型,通过2组恒定流量畦灌、4组变流量畦灌的田间试验以及2组文献资料中的畦灌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渐变流-急变流畦灌模型模拟值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模拟推进时间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6、模拟消退时间R2大于0.90。与目前常用的WinSRFR模型相比,渐变流-急变流畦灌数值模型在模拟恒定流量畦灌方面具有相似的精度,且在模拟变流量畦灌方面精度更高。渐变流-急变流畦灌模型可以较精准地模拟变流量畦灌的水流运动状况,可为分析变流量畦灌系统、优化变流量畦灌方案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模拟撒施肥料下的一维畦灌地表水流与溶质运移过程可为采用先进的畦灌液体施肥方式提供对比依据。该文基于湍流理论垂向流速线性与对数分布规律及不可压缩流体力学连续方程,构造沿畦长及任意垂向断面的非均布流速场和溶质浓度场,建立起撒施肥料下的一维畦灌地表水流与溶质运移模型,并利用典型畦灌施肥试验结果,检验该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不仅具有在撒施肥料状况下较好模拟地表水流运动和溶质浓度时间变化过程的能力,还具备较佳的水量和溶质质量守恒性,从而为评价撒施肥料下的畦灌施肥系统性能及与其它施肥方式下的畦灌施肥系统性能对比,提供了实用的数值模拟工具。  相似文献   

15.
河套灌区畦田内不同位置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套灌区畦田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的入渗特性,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检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土壤入渗模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的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同时探讨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田块内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特性具有一定差异性且不同位置土壤入渗特性与土壤理化...  相似文献   

16.
膜孔畦灌水流推进过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膜孔畦灌田间水流推进实测资料,根据膜孔灌室内点源入渗模型验证了大田膜孔畦灌水流推进距离与时间呈乘幂函数的关系,并推求了不同开孔率情况下的膜孔灌点源入渗参数。假定不同的田间糙率基于SRFR软件对膜孔畦灌水流推进进行数值模拟,使模拟水流推进时间与真实情况达到最佳匹配,来确定田间的糙率,为膜孔畦灌技术要素设计及田间试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膜孔灌玉米农田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测定了膜孔灌和畦灌的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研究表明:相同深度,14:00时膜孔灌和畦灌的土壤温度在各生育期相差最大,18:00时其次,8:00时最小;8:00时膜孔灌和畦灌的土壤温度在抽穗期后逐渐降低,而14:00时和18:00时在拔节期后逐渐降低;在整个生育期,14:00时膜孔灌和畦灌土壤温度在生育前期随土层深度变化较大,生育后期变化不大;在生育前期,膜孔灌的土壤温度大于畦灌的土壤温度,且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膜孔灌和畦灌的土壤温度相差逐渐减小。以上研究可以为膜孔灌水热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善土壤水氮分布。【方法】基于夏玉米生长关键期灌溉施肥的试验结果,探究畦灌不同液施模式对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选取畦宽(1.5、2.3、3.2 m),施肥时机(灌溉到畦长的1/3、1/2施肥和全程施肥)和改水成数(85%、90%、95%)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置传统畦灌进行对照,采取正交设计选取最优水平组合,以形成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状况。【结果】畦宽对于土壤水分沿畦长分布的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94.36%;改水成数影响水分和氮素沿畦长分布均匀性(DUWH和DUNH、DUNQ),尤其对氮素沿畦长分布均匀性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3.9%、91.74%和71.26%;施肥时机仅对DUWH和DUNQ有显著影响,贡献率为56.09%和27.41%。【结论】液施条件下可以改善土壤水氮空间分布;畦宽为1.5 m、灌溉到畦长1/2时施肥,改水成数为95%的施肥方式可以形成较好的土壤水氮储存效率和水氮沿畦长分布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A number of methods are discussed for obtaining a reasonable estimate of the infiltration function for irrigation borders. Data from ring infiltrometers are fit to power functions for infiltration rate and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rate versus time and to a branch function where the infiltration rate is not allowed to go below some value (called the final infiltration rate). A volume balance within the border is used to adjust the data to give a better indication of the “average” infiltration conditions over the border. The results of Bouwer's method, which uses a series of borders as infiltrometers, wer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f ring data for actual field data. Bower's method was also analyzed by developing advance and recession curves with the zero-inertia border-irrigation model with a known infiltration rate. The zero-inertia model was also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filtration functions for specific example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irrigations or different estimation methods) on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by surface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取河套灌区地下水滴灌(D)、地下水畦灌(J)、黄河水畦灌(H)三种灌溉模式,对不同灌溉模式下的玉米生长、产量、氮素利用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河套灌区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灌水模式,整个生育期内玉米生长指标(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均表现为:DJH;膜下滴灌较地下水畦灌、黄河水畦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1.68%,15.60%,氮肥利用率提高41.03%、77.19%;对干物质积累的Richards方程解析表明,采用地下水滴灌可以较快达到干物质积累的最大速率,能显著延长玉米干物质累积时间,从而提高玉米干物质量。研究表明,滴灌"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方式能够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增加肥料氮所能生产的作物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及向籽粒的分配,有效协调玉米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