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辽宁春季界限温度发生日期的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春季气候预测工作中,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的日期,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并开展物理因子的普查工作,寻找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日期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日期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稳定通过5℃日期与2月北大西洋海温、1月西北太平洋海温、2月北极涛动、1月印度洋海温、10月阿留申低压强度和1月北大西洋涛动关系密切;建立的预报稳定通过5℃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要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湿地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达到增产目的。以七星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1961—2008年湿地年平均气温、降水和周边3乡1场粮食总产、单产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粮产分解,相关系数计算等方法分析粮产趋势变化和湿地气候对周边场、乡粮食生产影响。结果表明:五九七农场在粮食总产、单产和增速方面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青原镇,第三位是尖山子乡,最后一位是七星河乡。说明距离湿地远近对粮产有一定影响,四地粮产特别是五九七粮食增减变化对湿地降水变化有着较好的响应,旱年、降水偏少年粮食增产,反之,大涝、降水偏多的年份减产。同时气温变化对当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对粮产的趋势Yw增加或减少影响弱一些,而降水变化对Yw产量增加或减少的影响是主要的。由此可见,湿地气候冷湿性对周边粮食生产影响是不利的。尤其是通过近10年气候及粮产实际监测表明,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是一致的。应采取治涝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做到旱涝保收。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黔西北地区小麦品种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换,小麦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总产占该区粮食总产的比例均有较大提高,为该区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为了继续促进小麦育种及品种推广工作,确保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黔西北小麦品种的组成、更换和对主要品种系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粮食增产工程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十一五"期间,黔东南州实施粮食增产工程38.62万hm2,粮食总产284.59万t,播面占"十一五"期间全州粮食总播面的25.55%,总产占39.56%,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全州粮食总产连年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预测汛期辽宁省的洪涝灾害趋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建立汛期辽宁省各流域的洪涝灾害趋势客观化预报方法,以便为实际气候预测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辽宁省53个测站的1961~2011年6-8月平均的降水量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内流域都属于面积较小的流域,可以用算术平均法作为汛期各流域的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除浑河流域汛期降水量略有增加趋势外,其他流域都是下降趋势。各流域在6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了突变。1月500hPa位势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系统、1月太平洋海温场Nino3-4区、2月海平面气压场西伯利亚高压系统、 2月东南太平洋区域海温场与辽宁省各流域汛期降水相关显著。所建立的各流域汛期总降水量多元回归预报方程都通过了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了1995年和2010年东北三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粮食单产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粮食单产及总产都表现为由中部高值区向四周不断减少的格局,2010年与1995年相比粮食单产的高值中心由中部向西北部移动,粮食总产高值区域范围变大。从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粮食单产降低区域,受灾比例升高、有效灌溉比例下降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升高是引起粮食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粮食单产升高区域,受灾比例下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增加及单位面积农业劳动力降低等都对粮食增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熊玉唐  黄俊明 《耕作与栽培》2001,(1):62-64,F003,F004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 73.3万hm2 ,总产 45亿kg ,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 ,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二以上。稳定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近年来发展水稻生产的实践证明 ,在狠抓杂交水稻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是促进贵州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1992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998年推广面积达到 2 4万hm2 ,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达6 8万hm2 ,增产粮食 5 .1亿kg以上。为加快示范推广 ,促进全省水稻生产发展 ,确保粮食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和发展四川省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完善四川省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业务,笔者利用四川省1979—2012年森林火灾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以及美国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省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前期海温影响林火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四川省林火重灾区(凉山州、攀枝花市和甘孜州)春季林火次数与冬季北赤道暖流区(5°—25°N, 165°E—140°W)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北太平洋暖流区(25°—45°N,165°E—140°W)海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了用于诊断和预测重灾区春季林火异常发生的判别指数FI。通过分析FI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认为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持续性地影响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到重灾区春季林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丰  张长文  邢源 《种子科技》2016,(10):124-126
通过机械的方式对监测区域进行布点,利用Arcgis软件用预先布设的样点提取监测区域小班的监测结果信息,通过对比固定样点的监测结果,达到动态监测的目的,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不仅能对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监测,而且通过监测可以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对于荒漠化治理工作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美娟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10-215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依据陕西省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上升对粮食单产有负面影响,其产出弹性为-0.676,降水以及日照则为正面影响,其对粮食产出弹性分别为0.181和0.407,灌溉、农用机械投入等都对粮食单产增加有正向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陕西省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郑单958在东北春玉米区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郑单958在东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确定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充分发挥郑单958的生产潜力,本文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在北纬40°~48°、≥10℃活动年积温在2 916~4 380℃的东北玉米产区开展了郑单958的多点联网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春玉米区,吐丝至完熟期热量和降水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郑单958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因各地光热条件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从播种到完熟/收获的全生育期天数、千粒重、产量均随纬度先增后减,出苗天数和出苗至吐丝天数随纬度北移而延长,吐丝至成熟天数随纬度升高而缩短。各试验点穗粒数与生态条件无显著关系,千粒重随纬度升高先增后减。郑单958高产主要出现在≥10℃活动年积温在3 450~3 700℃地区,当≥10℃活动年积温约低于3 200℃时,不能正常生理成熟,千粒重明显下降。东北春玉米区气候条件差异显著,气象生态条件对郑单958千粒重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千粒重不同导致其在各地呈现不同的产量表现。在高纬度的低热量地区,造成郑单958减产的主要因素是吐丝至收获期的热量匮乏,依据郑单958对≥10℃活动年积温的响应制定了安全种植北界线,可为其安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洁  朱艳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3):316-322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数及籽粒重的预测;进一步结合茎蘖发生与穗数决定模型,最终建立了小麦产量结构形成的模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小麦生理生态学理论,建立了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最终产量模拟模型(WYSM),作为小麦生长模型的子模型。模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孕穗期水分、低温霜冻、高温及生长后期干热风对冬小麦粒数的影响,将灌浆期分成3个阶段,引入3个品种参数,考虑每个阶段最大灌浆速率,并利用温度、水分、籽粒体内N/C比等因子进行修正,考虑源库限制,最后采用产量构成因素方法建立小麦最终产量模型。利用北京地区和河南地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WYSM模型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及最终产量的模拟效果很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粒数、粒重、产量及灌浆过程模拟的相对均方差(NRMSE)为4.2%~10.9%,相对误差(RE)绝对值的平均值为2.9%~6.7%,决定系数R2为0.88~0.99,说明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而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杂志》2020,36(4):150-452
基于2011-2016年大田试验和气象数据资料,研究了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丘陵区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南丘陵地区雨热资源丰富,但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降水量波动最大,积温波动最小,且玉米各生育阶段降水、积温和光照配置也有所不同。积温是该区玉米生育前期形态建成的主要限制因子,花前积温、花后日照和降水共同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而后期产量形成是各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后日照直接影响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穗粒数、千粒重),从而调控玉米的产量;花后积温和降水则通过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因此,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播期,适当提高生育前期积温,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源器官的形态建成,为花后光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花后降水量,提高花后日照时数,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对辣椒地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在西南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关于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揭示地膜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于2014 年5—9 月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辣椒种植的田间试验,对地膜覆盖条件下辣椒地的土壤水热条件、氮素以及辣椒产量进行观测。相比于对照,试验期间覆膜种植土壤10、20、30 cm平均温度分别提高了2.3、2.8、2.0℃,增温效果显著,而对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影响不明显;覆膜种植条件下,土壤耕层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0 g/kg、150.83 mg/kg、112.25 mg/kg、105.80 mg/kg,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7.44%、32.84%、88.72%和73.90%;另外,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植株发育并提高辣椒产量,使其开花坐果期提前4 天,结果时间提前5 天,辣椒产量提高14.11%。实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Frost tolerance of 30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cultivars have been field evaluated in North Italy during the 1990/1991 winter season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exceptionally low temperatures without snow cover.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d injury and grain yield loss (r=0.61**). Five cultivars chosen for their varying degree of frost tolerance were further evaluated using laboratory tests. Measurements of survival rate and membrane damage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hardening on frost resist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s is shown by the high correlation to the field data. For both the laboratory temperature regimes and field conditions, the tested cultivars showed the same order of classification. The effect of a rise in temperature at the end of the hardening treatment on frost tolerance is also reported. The laboratory tests here proposed can be integrated in a breeding programme for improving frost tolerance in barley.  相似文献   

18.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 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 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它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根据生产实际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79—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和西北地区气象站点数据及粮食产量数据,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明确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幅均值分别为0.30℃/10 a、0.37℃/10 a、0.38℃/10 a和0.48℃/10 a,与粮食产量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气温空间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由于热量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差异显著,但与粮食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粮食作物应以优质、高产、多抗以及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为原则,采用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育种策略,重点提高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耐涝性和抗倒性,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水稻品种的耐高温性,西北地区晚稻品种的耐低温性,以及各地区小麦和玉米品种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20.
宜优99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锦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215-219
【研究目的】明确杂交稻新组合宜优99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组合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宜优99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多点示范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提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两年的区域试验表明,宜优99表现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较广。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较大,但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结实率对产量直接贡献也较大,且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小,与产量相关也不显著。【结论】宜优99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主攻结实率和穗总粒数,努力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协调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