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评估三产融合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三产融合水平分别提升了10.65%和27.49%,且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趋势;(2)三产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投入要素的绿色效率提升方面,而对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发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3)三产融合能够通过改变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来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二者之间存在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门槛效应。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要注重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进而从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推广方面提升其农业生态效益;(2)要充分利用产业融合以促进生产要素在三产之间渗透、交叉、重组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缺的难题;(3)农村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应侧重于农村劳动力转出大省,提升其农村劳动力的吸附能力,进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在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从土地经营效率视角考察土地集约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效果;2)土地集约经营效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发现超过门槛值后,土地集约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3)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3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15和0.319、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068。这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据此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拓展数...  相似文献   

4.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检验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被视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的关键举措.利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FG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 stage least square,2SLS)以及系统GMM等方法,实证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包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相对于技术效率,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采用分位数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提升效应,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作用逐步增强.该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还能为推动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1—2016年27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在运用单元调查评估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各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仍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差异也较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状况整体优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且这种关系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均较为稳定。3)工资性收入比重以及受灾率的增高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具有负向影响,而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则能够显著促进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源泉,为提高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我国283个地级市2001—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Malmquist指数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解。【结果】(1)2001—2018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6.60%,其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拉动,农业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增长规律呈现出先波动上涨再波动下降的“倒U型”增长趋势。(2)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6.00%、8.70%和10.01%。(3)优先发展区内的地级市农业技术效率较高,适度发展区内的地级市农业技术进步较快。【结论】改善农业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和提高农业增长质量是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普及农业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只有深入探寻农业保险不同层次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同程度的影响,才能精准发挥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该文基于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发展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农业保险能显著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在东部地区促进效果强于其他地区;(2)在农业保险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3)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高级阶段则主要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国内15个生猪养殖主产省区2005—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曲线描述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特征,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全面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猪养殖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稳定;2)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倒U型”特征,在拐点到达前,产业集聚对小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3)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集聚水平不同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因此,应形成以小规模为基础的市场结构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湖南省和云南省应延长产业链,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余13个省区应推进产业规模扩张进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财政支农补贴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关系,采用传统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中介,以农业技术环境为调节,探究财政支农补贴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对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补贴通过发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较优的农业技术环境中,财政支农补贴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据此,从完善财政支农补贴政策,充分发挥结构和技术效应,加大农业技术环境优化力度3个方面提出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冉彬  杨锦秀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2):197-201
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明显的负效应.而农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与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正效应,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推动农业全要生产率的效应发挥上还存在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明显的负效应.而农业研究开发人员数与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正效应,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推动农业全要生产率的效应发挥上还存在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于江苏省626份种植类家庭农场调研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估计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假设,估计绿色食品认证对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处理效应,并基于回归调整方法验证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合作社、交易正规化、注册商标对家庭农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具有正向作用,土地规模起负向作用;2)绿色食品认证显著促进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升量为0.158;3)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显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通过经济激励、环境约束与商业联结3条路径作用于家庭农场,各驱动要素贡献率分别为49.07%、35.32%和15.61%。因此,相关政策应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商业联结,进而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提高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6—2016年广西14个地级市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经典收敛回归方法,对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分析其收敛情况.[结果]2006—2016年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1.5%,技术进步单轨损失是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主要原因;除南宁市、贵港市和百色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进步状态外,其余11个地级市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态.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性,呈现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各地区间的粮食生产效率差距有望逐渐缩小并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强农扶粮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升级优质粮食主产区,提高空间溢出效益;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东北三省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空间SAC模型探索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均上升1.1%,技术效率提高0.5%,技术进步提升0.6%,但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玉米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提高会导致"效率损失",从而降低了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实现,而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仅通过规模效率发挥作用。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5—2012年江西省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5—2012年间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下降了20.4%,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下降了;2005—2012年间江西省11个城市教育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江西省三大区域城市教育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存在地区差异,赣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赣中,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赣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测算和分析中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2008—2018年省级层面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产效应。研究显示:2008—2018年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由2008年的1.024增至2018年的1.156,高效率产区由2008年的0个增至2018年的11个,但提升过程出现“马太效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粮食增产,其增产效应仅次于粮食播种面积。从全国层面看,邻近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本地粮食增产具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从空间结构看,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存在显著负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表现为正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纯技术效率测度(BCC)、技术效率测度(CCR)、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对京津冀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投入要素规模偏大,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北京市相对效率较低均为规模无效导致;(2)京津冀地区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3)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较多,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邯郸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小,技术进步不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磊  潘敏 《甘肃农业》2006,(12):36-38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给城乡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流动人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合理有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部分劳动人口被城市经济发展所吸纳,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但要想使流动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刘烨  潘超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0):238-243
以2008—2018年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等方法,从动态视角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对外直接投资速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3)管理效率能够负向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速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倒"U"形关系.继而提出,我国政府应继续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国门,同时应将重点转向对不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调控上,对管理效率高的企业,要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对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鼓励其先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再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20.
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选取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财政支农补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这一结论在改变计量方法、替换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分区域看,二者的拐点在东部地区来得最早,在西部地区来得最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能够推动财政支农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拐点右移,促进财政支农使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