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鳍鳠蛋白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嘉陵江野生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为材料,对其蛋白酶的酶活力影响因素、酶解动力学、体外消化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大鳍鳠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6、40、40℃,最适pH分别为2.2、7.0、7.0,温度对胃、肠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肝胰脏,pH对胃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肠和肝胰脏;(2)肠蛋白酶的酶解能力最强,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52.288mg/h和33.352mg/h,胃、肝胰脏蛋白酶的酶解能力差异不显著,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24.328mg/h、25.275mg/h和19.843mg/h、17.535mg/h;(3)大鳍鳠蛋白酶对色粉或豆粕的干物质或粗蛋白消化率均以胃最大,肠次之,肝胰脏最小;色粉的体外消化率均大于豆粕的体外消化率。从总体消化能力来看,大鳍鳠蛋白酶对色粉和豆粕都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鳍鳠养殖前景极为广阔,其驯化、繁育技术的开发有很大的意义,而大鳍鳠的暂养是驯化和繁育的前提。本文介绍了大鳍鳠暂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大鳍鳠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外观和组织学特征将大鳍鳠卵巢分六个发育时期,由卵巢和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证实它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产卵期为5—7月,产后退回Ⅲ期越冬。雄鱼精巢栉状,尾区无生精能力。非生殖季节,精巢切片上也普遍具有精子细胞和精子。脂肪积累和消耗明显与性周期有关。雌雄性比为0.93:1,生殖群体中剩余群体约占70%,其中4、5龄鱼占全群的一半。性成熟最小型:雄鱼2龄,体长14.5 厘米,雌鱼3龄,体长 17.8厘米。  相似文献   

4.
大鳍鳠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养殖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鳍鳠是我国特产经济鲶类,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中,在渔获物中占一定的比例。从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习性和仔鱼的胚后发育几方面综述了大鳍鳠生物学特性。大鳍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的水产品,其销售价格在50~100元/kg,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为人工养殖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大鳍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泸溪河龙虎山段开展了大鳍鳠人工增殖放流试验,旨在通过捞取野生苗强化培育后,实施人工放流提高其资源量,达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试验表明,在适宜水域采用人工放养苗种的方式进行渔业增殖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黄辉  沈忠明  蒲德成  韩军 《水利渔业》2005,25(4):102-104
体长7~8cm的大鳍鱼萑又对8种常用水产药物的敏感性强度为:硫酸铜>高锰酸钾>甲醛>强氯精>漂白粉>敌百虫>食盐>亚甲基蓝。安全质量浓度除亚甲基蓝外依次为0.085、0.233、5.21、0.3、0.74、0.497、1045mg/L。硫酸铜不宜作为防治药物,高锰酸钾不宜作为浸洗药物。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长江大鳍鳠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鳠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鳠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81.8%和70.6%,雄亲鱼分别为100%和93.5%。采  相似文献   

9.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鳍鳠受精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卵径为(3.46±0.3) mm;平均水温26.2℃下,大鳍鳠胚胎发育历时79 h,积温为2 065.26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典型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共8个阶段2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7.31±0.52) mm,仔鱼期历时10 d,仔鱼前期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9.79%,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m)为12.31%,出膜后7~8 d仔鱼大部分开口,9 d卵黄囊消失,仔鱼后期SGRL为4.15%,SGRm为12.25%。稚鱼期历时11 d,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SGRL为4.30%,SGRm为13.17%,全长22~24 mm。统计模型显示,大鳍...  相似文献   

10.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 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陈霞 《水产学报》2011,35(11):1684-1693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 '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 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鲴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鲴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2.
陶振铖  李超伦  孙松 《水产学报》2013,37(12):1782-1794
为了解中华假磷虾在南黄海的种群分布、体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现场调查采样、镜检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9月、12月和2007年3月、5月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分布和体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主要分布海域的海水温度介于15-25 ℃,其种群分布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5月份的丰度最高,平均值为0.585 ind./m3,分布中心值为9.200 ind./m3;丰度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成体在春季偏向于集中分布在食物比较丰富的海域进行繁殖。5月和9月份的雌雄性比达到了1.3以上,明显高于3月和12月份。中华假磷虾成体全长介于4-14 mm,体长和全长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5月和9月份的体长比(体长/全长)系数高于3月和12月,且体长分布频率显示种群由不同体长组的新老成体共同组成,春夏季是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补充增长期。  相似文献   

13.
All evidence to date suggest that sperm motility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fertilization success in externally fertilizing fish species. Ovarian fluid, which comprises 10–30% of the total egg volume in salmonids, enhances sperm motility with respect to swimming speed, trajectory and the duration of movement. It was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sperm motility enhancing potential of ovarian fluid of particular femal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particular ovarian fluids collected from 31 females on the sperm motility parameters of one male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using computer-assisted sperm analysis (CASA). During our experiment we also monitored the pH of ovarian fluid. We found that particular fluids differed in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spermatozoa; sperm remained immotile in four fluids and exhibited 50–100% motility in 27 samples. The percentage of motile sperm, velocity and duration of moveme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arian fluid pH (r2 = 0.34–0.62). These data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pH of the ovarian fluid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sperm motility in rainbow trou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f 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分析东海海域漂流铜藻是源于舟山海域底栖铜藻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实地生态学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域底栖铜藻为对象,研究底栖铜藻植株和气囊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探讨底栖铜藻气囊发育成熟的窗口期。结果显示,9月铜藻植株顶部的主侧枝开始出现气囊,翌年3—5月铜藻藻体生长速率最大,3—4月主侧枝的气囊数量快速增长,4月每根主侧枝平均气囊数量达最大,气囊发育成熟。各月气囊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平均湿重的分布为顶部主侧枝>中部主侧枝>底部主侧枝,平均直径较均匀,底部主侧枝气囊平均体积显著小于顶部和中部的。铜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净效积温为4 434.75°C·d,9月气囊开始出现时所需的净效积温为1 853.47°C·d,4月气囊生长发育达到峰值所需的净效积温为3 611.25°C·d。研究海域的海温变化主要受季风活动引起的海流变化影响,海水低温期后的升温条件可能是诱发铜藻快速生长的因素,较高的海温可限制铜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改变水体的盐度、温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药物敏感试验 ,观察环境因子的改变及不同抗生素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受环境因子及抗生素的影响较大 ,酸性环境、低温及多种常用抗生素对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最适生长环境是 :pH 7 5~ 8 5 ,温度 6~30℃ ,而盐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水柏年 《水产养殖》2005,26(1):8-13
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设计,在人工控制的水域环境条件下,以每批100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amei)虾苗进行虾苗对光照强度、水温、溶解氧含量和盐度单因子适应性实验,以及对温度和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双因子正交实验。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虾苗有较强的趋光性,虾苗的适光范围为130~10601x;虾苗的耐温范围较广,适宜温度为17~23℃,最适温度为20~23℃;虾苗的耐盐范围较广,适盐值为15%0~35‰,最适值为24‰~26‰;耐受氧浓度一般不能低于4.5mg/L,最适溶解氧范围为6~6.5mg/L以上。在对双因子正交实验的数据方差分析时,发现温度对虾苗的影响极为显著,盐度和溶解氧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虾虾苗对若干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柏年 《水产学报》2004,28(4):468-472
我国日本对虾的养殖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有关日本对虾虾苗对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研究报道较为有限。在育苗和养殖中,环境因子直接影响虾苗成活率和生产效益。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参考有限的相关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室利用人工模拟水域环境条件下,就日本对虾虾苗对若干环境因子(如光照强度、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等)进行适应性研究,揭示其适应性规律,为日本对虾虾苗培育和养殖生产技术提供粗浅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辽宁海域增殖放流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根据春季(2020 年 5 月)、夏季(2019 年 6 月、7 月和 2020 年 8 月)和秋季(2019 年 9 月和 2020 年 10 月)共计 6 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 研究了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及生物学特征变化, 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季, 资源丰度在不同站位的差异较大, 空间异质性较高。大泷六线鱼的体长、体重在 5 月至 10 月均表现为逐月增大, 肥满度也表现为夏季较春、秋季高, 且体长、体重和肥满度均具有月份间的显著差异。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表明大泷六线鱼具有对岩礁底、砂底这两种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偏好性, 黄海北部海域的资源丰度高于辽东湾海域。GAM 模型显示水深、盐度、水温、底质类型、月份和年份是影响大泷六线鱼资源丰度分布的因素, 大泷六线鱼的资源丰度与水深在 55 m 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资源丰度高值区分布在底层盐度低于 31.5 和底层水温区间为 12~22.5 ℃的环境条件下, GAM 的分析结果与大泷六线鱼的生态习性相符。本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初步建议具有较多岩礁、砂底质生境类型和较低水温的黄海北部海域可作为辽宁海域大泷六线鱼的适宜放流区域, 水温升高至 12 ℃以上的 5—6 月可作为适宜放流时间, 选择以上放流地点和时间, 可对放流群体的成活率及品质提供较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as)混养系统(SC)中, 分别搭养低(SCC1)、中 (SCC2)、高(SCC3)密度的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构建 3 种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缢蛏综合养殖系统, 于 2020 年 7 月至 12 月逐月采集养殖系统样品, 分析了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1)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6 门 54 属 81 种; 从种的数量上看,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 裸藻门(Eugle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 共包含 30 种优势种, 主要包括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及裸藻属未定种(Euglena sp.); (2)养殖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介于 2.23×105 ~28.06×105 cell/L, 生物量为 0.06~21.37 mg/L,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0.90~2.42, Pielou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 0.31~0.78,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范围为 1.00~2.08, 整体多样性水平高, 群落较为稳定; (3) CCA 与 RDA 结果显示, 水温、透明度和盐度是影响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混养系统中搭配中密度(75.0 kg/hm2 )和高密度(112.5 kg/hm2 )缢蛏时, 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好, 可实现浮游植物的均衡发展, 增强养殖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有利于三疣梭子蟹池塘综合养殖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