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epatitis virus,DHV)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鸭肝炎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都有抵抗力,在56℃加热60min仍可存活,在37℃中能抵抗2%来苏儿作用1h和0.1%福尔马林8h,在15~20℃中的1%福尔马林或2%NaOH中能存活2h,在2%的漂白粉溶液中能存活3h,3%酚、碘制剂可使病毒灭活。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毒力株雏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迅速传布的以肝炎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是世界广泛传布,发病年龄从2日龄到3周,成年鸭有抵抗力,在1950年Levine等首先描述了鸭病毒性肝炎,在长岛对雏鸭引起严重的损失,然后在美国大部分养鸭地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鸭胚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Ⅰ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试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天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在室温至少可保存11天,在4℃可保存254天。经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推广应用200000头剂,均安全有效,颇受用户欢迎,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鸭病暴发的频率和类型也随之增多,给养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众多的疾病之中,鸭病毒性肝炎尤为突出。由于鸭病毒性肝炎易感的是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3-7日龄的雏鸭,发病早、死亡率高,给防制带来了难度;近几年来不断有工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暂时不能确定的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和肝脏肿大出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不同血清型毒株具有不同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且无免疫交叉反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且已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随之出现RT-PCR诊断技术,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三种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Ⅱ型属于星状病毒,Ⅲ型为与Ⅰ型无关的另一种小RNA病毒.目前发生的鸭肝炎一般由Ⅰ型病毒引起,该病毒生命力较强,在自然环境下可在污染的孵化器和育雏室内存活10周以上,在阴凉处的湿粪中存活1月以上,在4℃冰箱内可存活2年,-20℃下则长达9年.因此,该病毒对鸭群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现将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的病毒性、高度致死性疾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致死率高达100%。文章对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介绍了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病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急性、烈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不分季节与品种均可感染,但多发于冬、春季节。该病以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现将一例小型鸭场暴发鸭病毒性肝炎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临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血清Ⅰ型,主要特征为病鸭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3~25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病变的部位在肝脏,显示有血点和出血斑纹,严重的鸭场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笔者根据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剖检变化,总结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几年雏鸭中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与致死率增高,对鸭子的生长与发育造成负面影响等实况,提出了做好鸭病毒性肝炎诊治工作的建议.本文以某市养殖场为例,对鸭群病发体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实验室诊断工作,并提出了鸭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希望在降低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俗称"背脖病",它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极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翻仰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后蹬,角弓反张。鸭病毒性肝炎有3种血清型,即鸭病毒肝炎Ⅰ、Ⅱ、Ⅲ型,它们都能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但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以血清Ⅰ、Ⅱ型为主,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若防治不当,就可能时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李军 《草业与畜牧》2010,(4):43-43,5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有关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和防治的报道,但控制办法各异。我场某鸭场90年2月在2日龄至30日龄的雏鸭群中有多批雏鸭发病,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在10~50%,给我场养鸭生产构成很大威胁,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经临床诊断和剖检,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经江苏农学院王永坤教授鉴定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此病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日龄小、死亡率高。为了及早制止此病在我场的传播流行,我们迅速采取综合措施对该场进行彻底消毒,种鸭全部注射病毒性肝炎疫苗,对已发病的和种鸭免疫后尚未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鸭用康复鸭的血清实施防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控制了该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病。为探究该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用患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鸭肝脏制成病毒组织液,并用该组织液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测定了部分健康雏鸭和濒临死亡时的感染雏鸭的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液葡萄糖、血液淀粉酶、胆碱脂酶含量在病发后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在病发时略微下降。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雏鸭患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受损最明显,同时胰腺、肾脏也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2005年8月份修水县义宁镇芦塘村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不久即抽搐而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对发病鸭群的临床及剖检诊断,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鸭瘟     
窦小波 《北方牧业》2005,(22):17-17
<正> 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一、病原:本病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和干燥及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56℃10分钟、80℃5分钟即可杀死;22℃室温下30天仍有感染力;夏季阳光直射9小时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雏鸭.鸭在发病后肝脏病变严重,且出现极高的死亡率,给鸭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旨在为养鸭场提供一些预防本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