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动物传染病病原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集1只发生腹泻实验兔的肝脏和脾脏进行核酸提取、建库和纳米孔测序分析,同时对该腹泻的实验兔分别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腹泻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纳米孔测序方法运行3 h后,获得1.9 GB的数据量,检出756 521条序列,平均序列长度为2 549.9个碱基。根据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引起实验兔腹泻的病原可能为大肠杆菌。对同批送检的6只实验兔采用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在实验兔的心脏血样品、肝脏、肺脏和回盲部内容物中只分离到了大肠杆菌。对腹泻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6只送检的兔均为兔轮状病毒阴性。本研究采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发生腹泻的实验兔进行诊断,其结果与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相符合,表明纳米孔技术在动物传染病病原快速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某农户养兔场疑似梭菌性下痢的发病兔的肝和各段肠管做为病料进行了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通过纯分离培养、厌氧环境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毒素检查、泡沫肝试验等对分离细菌进行了鉴定,通过毒素检查,也证明了腹泻兔肠道内有毒素存在。细菌学检验结果与魏氏梭菌完全相符合,确定从病死兔分离到的细菌为魏氏梭菌。  相似文献   

3.
从肠道有秆菌粘附的腹泻兔中分离到32株埃希氏大肠杆菌,作者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所有菌株均不产生耐热或不耐热的肠毒素,也不具有侵入性(invasive)。从吮奶仔兔中分离到的菌株在体外能粘附于肠绒毛的刷状缘,而从断奶兔中分离到菌株则不能。将从断奶腹泻兔中分离到的26个菌株人工接种5周龄的家兔,这些细菌均能粘附于回肠、肓  相似文献   

4.
<正>大肠杆菌O123是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种细菌。试验中大肠杆菌O123是在某规模化獭兔养殖场分离的一株致獭兔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一种大肠杆菌,该菌主要引起幼兔、仔兔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胶冻样粪便和严重脱水为主要特征。1材料1.1试验菌株兔源大肠杆菌,分离自山东省滨州市某大型獭兔养殖场,经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鉴定为大肠杆菌O123。1.2试验动物小白鼠40只,体重18~22 g,购自山东省实验动  相似文献   

5.
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通常称为粘液性肠炎,是仔、幼兔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的肠道疾病。患兔以胶冻样或水样腹泻为特征。我们先后剖检了40~90日龄的腹泻死亡兔105例,从肝脏、淋巴结、肠道中分离出埃希氏大肠杆菌73株。现将其病原特性等报道如下。一、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特性取病死兔肝、心血、淋巴结、空肠、盲肠内容物,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血琼脂、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闽侯县、连江县、上杭县和武平县4个地区养兔场因呼吸道疾病而病死兔剖检,无菌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从上述地区病死兔中分离到4株菌落形态一致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所分离的细菌为波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中度敏感,对头孢克肟和头孢唑肟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山东某种兔场仔兔突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采集兔肝、肺、肠等样品,应用细菌分离、药敏试验及PCR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并从肺脏中分离出一株鼠鼻罗氏菌。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该兔场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养殖户及基层兽医对兔场鼠鼻罗氏菌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采集滥用抗生素的兔场中腹泻的、身体消瘦的大兔及不给小兔喂乳(且腹泻)的母兔脾脏和淋巴样品进行无菌检验,检出3株未知细菌。通过细菌分离、PCR扩增、药敏试验,得出3株菌分别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而且这3株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由此可见,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必须得到重视,怀疑发生细菌性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国家相关规定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O123是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种细菌。试验中大肠杆菌O123是在某规模化獭兔养殖场分离的一株致獭兔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一种大肠杆菌,该菌主要引起幼兔、仔兔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胶冻样粪便和严重脱水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家兔副伤寒亦称兔沙门氏杆菌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及肠炎沙门氏杆菌等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病兔以出现败血症及腹泻、流产和迅速死亡为特征。沙门氏杆菌为动物体内的常在细菌,当兔营养不良,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如笼舍潮湿、拥挤,气候突变等会使兔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引起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引起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新西兰兔细菌性腹泻引起的脏器损伤和肠道菌群变化,从山东省莒南县某兔场,45~50日龄腹泻兔肝、脾中分离鉴定其病原菌,并对病兔肠道菌群(主要是盲肠内容物)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16S rRNA检测,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免疫组化分析病兔肝、脾、胃以及肠道α毒素分布。结果显示,兔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动物的肝、胃和肾中有明显的α毒素信号分布;细菌丰富度结果显示,发病兔在科、属水平上梭菌丰富度升高,对照组菌群丰富度比例基本保持不变;Venn图结果显示,发病兔与正常兔的共同OTUs数为607,发病组特异OTUs为46,而正常组的特异OTUs为104,其原有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条件下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兔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引起盲肠菌群结构变化,造成感染动物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引起兔腹泻的病原种类、致病性以及耐药性情况,试验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测定、血清型鉴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细菌为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6型;对小白鼠有致病性;对羧苄青霉素、青霉素等5种药物为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磺胺六甲、头孢噻肟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3.
腹泻兔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泰安等地的4起兔的腹泻疫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可疑菌经多重PCR鉴定为A型魏氏梭菌.结合病理组织学变化、动物实验结果,证实A型魏氏梭菌为引起上述4起兔的腹泻疫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病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纯粹性检验以及毒力试验等生物学特性鉴定,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确定该病原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命名为BS株,染色特征、菌落特征、生化反应等均符合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点,毒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兔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后,常引起兔多发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危害家兔养殖业。作者剖检河南省某兔场疑似病死兔,并采集组织分离鉴定病原菌,然后进行药敏试验,以期确定引起兔呼吸困难、腹泻的病原。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1株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状可疑致病菌及1株革兰阴性、卵圆形的可疑致病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1 492和1 494 bp,与B. bronchiseptica AU 12671和K. pneumoniae菌株F5feb.57相似性分别为99.85%和100.00%,即该兔场患病兔为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同时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唑啉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综上表明,此次分离的细菌为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本试验为家兔B. bronchisepticaK. pneumoniae混合感染的分离鉴定及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幼兔传染性腹泻以其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为主要特点,困扰着大大小小的兔场,这严重制约了养兔业的发展。现就常见的幼兔传染性腹泻病的种类及防治措施阐述如下。1常见幼兔传染性腹泻病的种类幼兔传染性腹泻有三类,即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1.1细菌性腹泻1.1.1兔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幼兔肠道传染病。大肠杆菌是兔肠道内的常在菌,一般不引起发病。只有当气候环境突变、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污染及幼兔抵抗力降低时,才  相似文献   

17.
为确诊贵州省毕节市某养兔场仔兔发生腹泻的病原,通过对发病兔进行病理剖检,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病兔盲肠水肿、胀气,肠壁扩张,肠内充满水样粪便。(2)分离菌株在SS培养基及麦康凯培养基均生长有光滑、湿润、粉红色、圆形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甲基红试验为阳性,V-P、枸橼酸盐、H2S试验为阴性;可导致小鼠发病,表现畏寒、精神不振。(3)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低度敏感,对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氧氟沙星等8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经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兔场病例确诊为大肠杆菌病,可采用高度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从荆州周边多个猪场中采集腹泻仔猪粪便,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试验鉴定为肠杆菌科,再通过吲哚试验、MR实验、VP实验、枸橼酸盐试验等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通过接种CAYE培养基制备LT及提取,再通过兔皮肤蓝斑试验、乳兔口服试验、兔回肠结扎试验等试验进行LT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兔波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不同日龄病、死兔的肺部病变组织中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及生化特性、药敏试验以及动物接种回归试验等,结果表明,分离的3株细菌都是有鞭毛、能运动、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血平板上呈β溶血,在包-姜氏基上能产生棕色色素,且能与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参考菌株S80103抗血清发生凝集,用波氏杆菌参考菌株S80103免疫过的兔不能抵抗波氏杆菌分离菌株的攻击,发病死亡,并且可从死亡兔体内分离到相应的细菌,而用波氏杆菌分离菌株Br-S95免疫的兔全部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济源市一养兔场发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分离培养、纯化、生化鉴定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对分离的巴氏杆菌(Pm)进行扩菌,经甲醛灭活,以蜂胶为佐剂,制成本场巴氏杆菌灭活苗(含菌量为100亿/mL),接种于产前母兔和仔兔,对兔巴氏杆菌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