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甘肃中部地区亚麻枯萎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F.semitectum)、砖红镰刀(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彦梅  李敏权 《杂粮作物》2007,27(3):235-237
对定西李家堡镇、十八里铺镇、巉口镇的小扁豆根腐病植株进行了分离,得到了130株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100株,所占比例最大,为76.96%,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锐顶镰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00%、7.00%、3.90%、0.70%、3.08%。盆栽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都有致病性,是小扁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并且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作为小扁豆根腐病病原在国内首次报道。幼苗接种结果表明小扁豆在发芽第8 d发病率最高,在胚根中部和基部侵染率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根腐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生长及产生毒素的条件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产毒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培养液为PD培养液,但产毒量最高的为PSC培养液,适宜该菌生长的条件是20~30℃,pH为6~8,黑暗培养;在温度为25~30℃,培养15d,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病菌产毒,pH对产毒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宋喜霞 《中国麻业》2015,(3):162-166
由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lini(Bolley)]引起的亚麻枯萎病是我国亚麻主产区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本文对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性病菌的生长和产毒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6种不同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和产毒,其中MS无机盐+蔗糖培养液最利于菌丝生长,Armstrong镰刀菌培养液最利于孢子生长,Richard培养液最适合产毒。病菌最适生长培养条件为25℃、24小时连续黑暗、PH值为7、25~30天;病菌产毒最适培养条件为30℃、24小时连续光照、PH值为7、培养30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形态学、ITS分子法和对峙培养法研究花生根腐病病原真菌镰刀菌(Fusarium spp)的种类及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1010对其的生防作用。结果表明,对一株花生根腐病病株重点分离、纯化出3种镰刀菌,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1)、茄腐皮镰刀菌(F.solani)(F2、F4)、木贼镰刀菌(F.equiseti)(F6),4株镰刀菌菌株和黄绿木霉T1010单独培养符合"S"生长曲线,T1010生长速度快,4d菌丝长满培养皿,镰刀菌菌株F1、F2、F4、F6生长缓慢,10d后均未长满皿;对峙培养T1010生长符合"S"生长曲线,与单独培养差异不显著,T1010竞争作用抑制镰刀菌生长,F1、F2、F4、F6生长与单独培养差异显著,黄绿木霉T1010通过竞争作用、抑菌作用抑制镰刀菌生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菌株[Fusariumoxysporumf.sp.niveum(E.F.Smith)SnyderetHansen.]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及不同的pH梯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产孢情况等的对比,以及菌落、孢子形态特征观察,筛选出PDA、26℃、全日光照和pH7 ̄11为镰刀菌菌株生长和产孢最佳的培养基、温度和光照条件。并通过该菌株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验,发现丙环唑、烯唑醇、百菌清、代森锌4种生产常用杀菌剂对菌株的毒力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烯唑醇对该菌株的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669个甜菜根腐病样,共分离出735个分离物,其中真菌分离物715个,细菌分离物20个,说明真菌是主要的病原种群。真菌中镰刀菌501个,占分离物总数的68.2%;丝核菌113个,占15.4%;腐霉菌81个,占分离物总数11.0%。经鉴定,有6种镰刀菌,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3种腐霉菌,即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monospermum)和P.spp;丝核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和AG-4融合群,分别占丝核菌总数的50.4%和35.4%。用上述代表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维管束变色等典型根腐症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pd1基因的功能,构建了该基因敲除突变体并对其表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fpd1基因敲除突变体生长减慢,产孢量显著降低,对巴西蕉的致病性明显减弱;fpd1基因可能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产孢、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fpd1基因的功能和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假定分泌蛋白基因SP10的在致病过程的作用,构建SP10基因敲除菌株,分析SP10敲除菌株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SP10基因敲除菌株在菌丝生长、产孢和菌落形态等方面无明显变化,但SP10基因敲除菌株对巴西蕉的致病性减弱;在接种30 d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显微观察香蕉根系,结果显示,SP10基因敲除菌株可在根系维管束中定殖。上述结果表明,假定的分泌蛋白SP10参与调控尖孢镰刀菌对香蕉的致病性,但不参与该病原菌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孢镰刀菌分泌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培养基营养成分对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香蕉枯萎病发病株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得到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F.Smith)Snyder et Hansen].该病原菌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上培养4 d后,发现尖孢镰刀菌菌落在pH值4.0~9.0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为6.0~7.0时最适,菌落直径平均在3.7~3.9 cm之间.尖孢镰刀菌在不例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N源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影响大于C源.生长到第6天时,全糖型培养基产孢量最大,且小型分生孢子的产孢量也最大,可使香蕉苗发病率达到100%.而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佳培养基为低氮型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镰刀菌病害对大豆种植业造成的损失,避免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分离针对大豆镰刀菌病害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生防菌类型,并通过温室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共分离得到144株菌,其中1种Y8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有较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Y8菌株能够有效保护大豆免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使大豆的病情指数降低42.23%。相对于对照组,Y8菌株使大豆的生物量提高45.9%,使根生物量提高73.3%,大豆籽产量提高35.4%,叶绿素含量提高22.7%。这可能是由于Y8菌株成功的在大豆根际定植,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且其次生代谢物能促进大豆的生长。本研究发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为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香荚兰根腐病组织和蔓、叶感病组织分离到的139个镰刀菌菌株进行系统观察鉴定,结果根部120个分离菌株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占82.5%,腐皮镰孢F.Solani占13.3%,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占3.3%,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F.equiseti Var Compactum占0.8%,蔓、叶19个分离菌中F.oxysporum占89.4  相似文献   

14.
利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采集自香蕉的13株镰刀菌包括18S rDNA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的片段,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确定13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最大简约法,以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EU151490)]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GQ376116)]为外群,将13株菌的序列与BLAST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3株菌与NCBI登录的4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3个亚群,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环腺苷酸(cAMP,cyclic AMP)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添加cAMP(10mmol/L)后,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cAMP使向日葵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的产孢量提高了55.45%;而在含有cAMP的水琼胶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了69%;在含有cAMP的PDA上培养25d后,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相比对照降低了46.8%;在含有cAMP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5d后,大丽轮枝菌粗毒素的含量仅为0.156mg/mL,比对照培养液中毒素降低了35.27%。向日葵接种10mmol/L cAMP处理的大丽轮枝菌后,其病情指数为34.38,相比对照组降低了7.28%。因此,外源添加10mmol/L cAMP除了能够提高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产孢量外,对其生长速率、分生孢子萌发率、微菌核形成的数量、粗毒素分泌量以及致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大豆根际分离出的1500多株细菌中筛选出6株生防细菌,其在离体的条件下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18BRR2-2、18BRR9-1和3BRR16-2在离体的条件下也对茄腐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抑制作用,并且这6株生防细菌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长.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这些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18BRR2-2盆栽和大田的防效均最高,分别达到了45.9%和65.00%.而且这些生防菌也表现出对大豆明显的促生作用.认为18BRR2-2号菌株有开发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大豆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抗生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88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大豆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t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无菌室内点接法初筛,抑菌带大于20mm以上的有12株,通过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证明12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盆栽防治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达到46.0%-78.5%.菌株与病原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菌株B2、B57、B85和B69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分别减少51.27%,40.78%、38.87%和34.58%;菌株B57使茄腐镰刀菌菌丝干重减少71.48%.菌株分泌物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57的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最高,3d为82.1%,6d为90.6%;其次是B16,3d为58.8%,6d为51.1%.  相似文献   

18.
南疆棉花急性萎蔫枯死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来,南疆棉花生长后期出现急性萎蔫枯死情况较为普遍,造成棉株中上部不结铃、棉花吐絮不畅夹壳、僵瓣僵尖增多,严重影响了长绒棉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就棉花急性萎蔫枯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防治对策。1急性萎蔫枯死原因2005年9月在新疆丰达农业有限公司棉花基地采集到27株棉花急性萎蔫枯死病株,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44.44%植株分离到尖孢镰刀(F.oxyspormra)菌株;14.81%的植株分离到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n dahliae)菌株;40.74%的植株未分离到任何致病菌。进一步分析新疆丰达农业…  相似文献   

19.
赵晓晖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11,30(3):468-470,474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得到3株镰刀菌,F-9-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l),F-2、F-15-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0lens(Wollenw)Gordon).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这3株镰刀菌发酵液原液对...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获得了5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占60.35%,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0.35%、13.79%、5.17%、6.90%和3.45%.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病菌在根中部和根基部的侵染发病率高于根尖和茎基部.不同培养液培养镰刀菌的滤液可以引起相同或更严重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