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51份江苏及国内外引进的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研究不同裸大麦种质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江苏地区裸大麦品种的选择及选育提供参考。对51份种质资源的7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考察测定,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6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穗长、千粒质量、穗下节间长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9.96%、27.23%、18.39%、18.10%和16.74%;1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6,其中抽穗期、单株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千粒质量及结实率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1.8,表明51份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裸大麦穗粒数与抽穗期、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千粒质量与穗长及结实率、单株穗数与结实率、抽穗期与穗下节间长及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期与结实率、单株穗数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及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主成分分析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主要与每穗粒...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36份夏大豆种质资源的12项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的夏大豆种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0%~47.06%,说明参试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12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分枝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和其他性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最低分枝高度可以解释89.9%的因变量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每荚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最低分枝高度的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均表现为负,综合效应排列次序为: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最低分枝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3个主成分来反映这12项性状指标的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5.08%。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6份大豆品种聚类成4类,其中第Ⅰ类的8个大豆材料表现为株高较高、底荚较高、最低分枝高较低、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小,生育期较长,适宜作为西南地区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燕麦抗倒伏种质资源,对111份国内外燕麦种质材料的12个性状及倒伏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9,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主穗粒重(49.22%)、主穗粒数(41.76%)、纤维素含量(36.67%)、抗折力(35.28%)、抗刺穿力(26.06%)、主穗小穗数(25.98%)、茎基部第二节间壁厚(25.79%)、百粒重(24.92%)、茎基部第二节间长(22.86%)、主穗长(19.65%)、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粗(16.06%)、株高(13.69%);倒伏指数与株高、茎基部第二节间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抗刺穿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株高对燕麦倒伏指数影响最大。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1.724%,其中前三个主成分分别为主穗因子、茎秆机械强度因子和株高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种质群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抗倒伏燕麦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4.
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薏苡农艺性状变异特征,探索决定薏苡单株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为优选薏苡高产品种提供参考,以贵薏1号、兴仁小白壳和云南师宗小黑壳为研究对象,在成熟期对薏苡株高、分枝数、各节位分枝粒数等2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考察,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薏苡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薏苡单株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表明:薏苡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2.20%~39.88%,其中以单株总实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薏苡的单株总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始结实节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影响薏苡单株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一级分枝数、单株总实粒数、株高、始结实节位和有二级分枝的节数。对分枝性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节位间分枝性状的变异幅度不同,其变异系数为17.01%~73.78%;节位粒数、二级分枝小花数和二级分枝结果数与薏苡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影响薏苡单株产量的关键分枝性状依次为节位粒数、一级分枝顶端结果数、二级分枝顶端小花数及二级分枝结果数。综合分析,薏苡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型较高、始结实节位低、分枝数多且分枝上结实能力强的薏...  相似文献   

7.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间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3.4%和37.7%;锤度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9.1%和14.6%。株高、茎径、叶宽、叶长、节间长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18;锤度与株高、节间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和-0.26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72.58%,其中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51.21%,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1.37%。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被分为8大类群,第Ⅴ和Ⅵ类群的种质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2个类群是优良的斑茅种质资源,可在甘蔗育种中加以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黑穗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67.2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分与黑穗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25%,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性状,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茎数和品质性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病害和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将141份中蔗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蔗株高大,高产高糖,抗病性强,宿根性强,各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较差;第Ⅲ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一般。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6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中蔗153303、中蔗150505、中蔗165201和中蔗151106等4个种质可作为高糖亲本;中蔗15710、中蔗160913、中蔗162026、中蔗112819、中蔗1415219、...  相似文献   

10.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 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东湛江地区种植了50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测定其生育期、单株鲜重、株高、茎粗、锤度5个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除生育期外,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锤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育期、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指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它4个主要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甜高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幅度为0.1039%~0.2931%;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50份甜高粱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5个数量农艺性状均表现良好,产量为90t/hm2,乙醇产量3360L/hm2,可作为今后开发利用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精准鉴定胡麻种质的表型,为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在4个环境下,对269份胡麻种质资源产量和品质相关14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胡麻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24.33%),全生育日数变异系数最小(2.66%)。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依次排序为单株粒重单株果数千粒重工艺长度分枝数株高果粒数全生育日数,品质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依次排序为硬脂酸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粗脂肪,14个表型性状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趋势。4个环境下亚麻酸的广义遗传力最大,达到了85.91%,工艺长度的广义遗传力最小,为52.38%。产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依次排序为千粒重果粒数单株粒重株高全生育日数单株果数分枝数工艺长度,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依次排序为亚麻酸粗脂肪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表型性状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51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农艺、产量、品质等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2年的精准鉴定,并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表型性状两年变异系数分别为6.50%~52.03%和6.71%~50.90%,变异较大。不同品种间,除每荚粒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性状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有效分枝数、蛋白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它性状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产量性状因子、生长发育因子、粒重脂肪因子和株型蛋白因子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8.088%,基本可以反映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以黄淮海大豆产区102份大豆新品系为材料,对14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系的14个农艺性状中,四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最小,主茎节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单株产量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二粒荚数相关性最大,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0.1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6.5处,可将参试种质材料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为生育期较短类群,适宜于黄淮海北片种植;类群Ⅱ为百粒重较大的类群;类群Ⅲ为高产类群,可作为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使用;类群Ⅳ包含材料数量最多,是黄淮海大豆产区普通类型;第Ⅴ类群底荚部位高、植株高大、生物产量高,可作为适于机械收获及牧草大豆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来自于国内外的221份亚麻种质资源的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木酚素含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32%~54.31%,表明各材料间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工艺长因子"、"分枝数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木酚素含量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4.17%、22.69%、12.94%和15.59%,累计贡献率为95.39%;3)系统聚类分析将221份种质资源聚为6大类群,其中木酚素含量较高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类中,包括47份材料,而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V和第VI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木酚素含量高,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对55份大豆品种的15项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5%~55.76%,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84 3,说明各地的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茎粗、单株荚数、百粒重等9项指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选择品种应着重考虑茎粗、单株荚数、百粒重等9项性状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5个主成分来反映这14项性状指标的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7.29%,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55份大豆品种聚类成3类,其中茎秆粗壮、单株荚数多、百粒重高、生育期适中的第一类大豆品种比较适合在黄淮海地区与玉米进行带状间作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新疆大豆种质资源的引进以及充分利用,以引进、自育的68份大豆品种资源为材料,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1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抗倒伏级数变异系数最大(40.53%),蛋白含量(3.43%)最小;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及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生育期、结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主成分分析中,总共提取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7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10处,可将参试的68份品种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适应性较广,可在新疆大部分地区种植;类群Ⅲ,结荚量较大,单株粒数较多,蛋白含量较高;类群Ⅳ,具有一定的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较多,蛋白含量较高;类群Ⅴ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适合作为复播品种;类群Ⅵ,节数多,结荚量大,单株粒数、蛋白含量高,可作为本地区豆制品专用品种或芽用品种;类群Ⅶ,荚数较多,生物产量大,百粒重、脂肪含量较高,由于生物产量较大,可作为麦后绿肥养地品种。  相似文献   

18.
西藏部分青稞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发掘西藏青稞的优异种质资源,考察了来自西藏6个地区34份青稞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西藏青稞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穗粒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与穗长、总小穗与穗长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偏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参试的34份青稞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1.192%,穗型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6.4338%。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18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型:矮秆短穗少粒型、长穗多粒型、穗多粒重型。  相似文献   

19.
燕麦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给燕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根据燕麦的11个生物学性状表现,对国内外71份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最高的是单株粒重,其次是千粒重和株高;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也是单株粒重,其次是主穗粒重和主穗小穗数.根据品种(系)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对供试资源进行聚类分析,71份燕麦材料在距离系数为5.6时可被划分为5类,其中41份皮燕麦资源被分为2类,30份裸燕麦资源被分为3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81份辣椒为研究材料,对20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5.91~6.32,其中叶形的H′值最高,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为29.28%,表明81份辣椒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中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性状有65对,说明大部分表型性状间相互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57.526%,代表了辣椒表型性状的主要信息量,说明这4个主成分可反映20个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从特征值和贡献率来看,果形、果肩形状、叶形、首花节位、辣味、果色表明光滑度、子叶颜色、主茎色、花药颜色、下胚轴颜色和花柱颜色是引起辣椒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6.0时,81份辣椒种质可聚为5个类群,有效区分了不同亲缘关系的种质;其中第Ⅰ类群包含21份种质,均为黄灯笼辣椒,主要特征是浅绿色子叶、扁灯笼果形、辣味极辣;第Ⅱ类群包含38份种质,以灯笼椒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