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采用碱提法、酸提法、盐提法和醇提法分别提取双叉犀金龟幼虫蛋白质,并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为指标,测定4种方法所提取的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碱提法蛋白质提取率显著最高,蛋白质浓度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抗氧化能力有所不同;其中盐溶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总还原力最强,IC50和A700为1时的浓度分别0.360 4 和4.780 5 mg·mL-1;酸溶蛋白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IC50为4.439 0 mg·mL-1。综合来看,提取方法不同时,双叉犀金龟蛋白质具有一定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可为后续进一步向食品、医药等方向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κ-卡拉胶进行酸降解,经过透析得到2种低聚糖。进而分别马来酰化得到2种κ-卡拉胶马来酰衍生物(MA和MB)。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采用GPC方法测定2种衍生物的分子量分别为4 350和4 540,比色法测定其取代度分别为0.61和0.44,并考察了2种衍生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DPPH自由基、过氧化氢的清除活性以及还原能力。结果表明:MA与MB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41 mmol/L和0.489 mmol/L;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101 mmol/L和0.273 mmol/L;MA清除过氧化氢的IC50为0.052 mmol/L,而MB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对过氧化氢未能达到半抑制;当浓度为0.5 mmol/L时,MA和MB的吸光度分别是0.894和0.487。可见,MA的抗氧化能力优于MB,即随着取代度的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强,这可能与马来酰基的吸电子性质有关。揭示了取代度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为κ-卡拉胶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相关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活性,为抗氧化剂的筛选及其清除自由基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抗氧化剂维生素E(VE)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对照,采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法、邻二氮菲Fe2+分光光度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法,测定并分析了苹果籽油的2种植物甾醇抗氧化剂(样品T1和T2)对DPPH·、羟基自由基OH·及O2-·的清除能力。【结果】4种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同,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表现为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1(IC50为6.7 μg/mL)>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2(IC50为7 μg/mL)>VE(IC50为10 μg/mL)>BHT(IC50为16 μg/mL);清除OH·的能力表现为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2(IC50为29 μg/mL)>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1(IC50为30 μg/mL)>BHT(IC50为60 μg/mL)>VE(IC50为85 μg/mL);清除O2-·的能力表现为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1(IC50为17 μg/mL)>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2(IC50为19 μg/mL)>BHT(IC50为21 μg/mL)>VE(IC50为35 μg/mL)。【结论】苹果籽油中的植物甾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DPPH·、OH·、O2-·具有明显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开发利用辣木茶资源,以辣木茶为原料,优化辣木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对辣木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考察辣木茶多糖清除·OH自由基、·O-2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效果。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0,浸提时间105 min,浸提温度80℃,此时提取率最大为145.14 mg·g-1;辣木茶多糖对·OH、·O-2、DPP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米Fe3O4/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找到经济有效且环保的自由基激发剂,以激发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本研究制备了纳米Fe3O4/生物炭(BC)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检验其激发PS氧化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TCH)的效果。结果发现,质量比为1∶4、1∶2和1∶1的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均能有效激发PS氧化降解TCH,降解4 h后,TCH浓度分别减少了80.1%、82.5%和86.5%,而单一纳米Fe3O4和单一BC处理的TCH浓度仅减少了67.7%和61.8%。阴离子HCO3-和H2PO4-显著抑制TCH降解,且HCO3-比H2PO4-的抑制作用更强,而Cl-和NO3-促进TCH降解。淬灭试验及电子自旋顺磁共振(EPR)检测表明,该降解过程中单线态氧(1O2)是主要活性物质,其次是羟基自由基(·OH)。当重复使用第3次时,质量比为1∶4、1∶2和1∶1的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对TCH的去除率仍达70%以上。因此,纳米Fe3O4/BC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PS激发剂,可实现TCH的快速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6.
复合酶提取灵芝多糖工艺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复合酶提取灵芝多糖的最佳工艺,探讨灵芝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复合酶用量配比、酶解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模型评价灵芝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复合酶提取优于单酶提取,酶用量最佳配比为纤维素酶1.5%、木瓜蛋白酶0.8%、菠萝蛋白酶3.5%(质量分数,相对于底物浓度);最佳酶解条件为pH5.5,温度50℃、酶解时间为100 min。复合酶提取的灵芝多糖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其清除能力优于水提灵芝多糖(P〈0.01),且在浓度0.8~4.8 mg/ml范围内,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结论]该研究为灵芝多糖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奶牛养殖废水中因存在难生化降解有机物而难以处理。本研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三元催化剂(Mn-Co-Ce/γ-Al2O3),以经三级好氧处理后的奶牛养殖废水为对象,探究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催化反应时间、pH、臭氧投加量和催化剂用量等对臭氧催化氧化的效果及其影响。结果表明,Mn-Co-Ce/γ-Al2O3用量为15 g·L-1、pH=9、臭氧投加量为12.5 mg·L-1·min-1、反应时间30 min时,CODCr去除率达到50%左右。XRD、SEM、BET和XPS对催化剂的表征表明,金属氧化物可成功负载在球状γ-Al2O3上且高度分散。循环试验表明,催化剂在5次循环后仍保持了较高的活性,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活性氧淬灭试验表明,体系中可以生成O2-·、HO·、1O2,且1O2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黄铁矿(FeS2)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影响,推进FeS2光催化的实际应用,实验研究了pH值、水中NO3-和H2PO4-对FeS2光降解泰乐菌素(Tylosin,TYL)的影响机制,考察了FeS2重复利用的光催化效果并深入分析了FeS2光降解过程中的自由基贡献。结果表明:天然FeS2能够在1 h内快速光降解TYL(降解率为97%)。FeS2光催化过程中产生·OH、·O2-及h+,对TYL的光降解起主要作用的是·OH和·O2-。FeS2使水溶液pH维持在酸性条件,导致初始溶液pH对FeS2光降解TYL影响较小。水环境中NO3-可以吸收光能产生·OH,促进TYL的光降解。不同浓度H2PO-4对溶液pH的影响及Fe3+水解胶体的絮凝作用导致不同浓度H2PO4-对FeS2光降解TYL产生不同影响。FeS2重复利用4次后,仍能够保持80%的光降解效率。研究表明,利用FeS2去除抗生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FeS2的光催化效果与污水的pH值、NO3-和H2PO4-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品种紫苏叶醇提物抗氧化性和细胞毒活性。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获得醇提物,并测定其对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KG-1]·)的清除效果和对海虾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10个不同品种紫苏叶醇提物提取率和醇提物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均差异显著,PX 1提取率最高为5.34%,ZY 10 1醇提物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最高为18.70%。不同品种紫苏叶醇提物抗氧化性和细胞毒活性差异显著,ZY 10 1醇提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清除DPPH·、·OH和O2-[KG-1]·的IC50值分别为0.203、1.056和0.130 g/L;ZY 10、ZB 1和ZY 10 1醇提物对海虾致死活性最强,其LC50值分别为0.864、0.429和1.398 g/L。醇提物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与清除自由基的IC50值和海虾致死的LC50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765、-0.675和-0.906。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药白雪茶为材料,多糖提取率为检测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法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定多糖在体外清除DPPH和亚硝酸盐能力。结果表明,在复合酶为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质量比1∶4)条件下,酶解温度50℃,酶解时长1.0 h,pH 5.0,酶浓度3.0%,白雪茶多糖提取为10.81%。白雪茶多糖对亚硝酸盐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表现为剂量效应关系。当白雪茶多糖浓度为2.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8%。多糖浓度为2.0 mg/mL时,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达19.8%。采用复合酶法提取白雪茶多糖,可以明显提高多糖的提取率,且该工艺提取的白雪茶多糖对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白毫早和乌牛早茶园卵形短须螨Monolepta hieroglyphica和双斑长跗萤叶甲Brevipalpus obovatus的优势种天敌。【方法】采用平行跳跃法,在茶园随机选取30个样方,调查并记录害虫及天敌物种数和个体数;应用灰色关联度和生态位分析法分析茶园中2种主要害虫卵形短须螨、双斑长跗萤叶甲与11种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结果】白毫早茶园卵形短须螨前6位优势种天敌分别是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八点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斜纹猫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粽管巢蛛Oxyopes sertatus,乌牛早茶园分别是鳞纹肖蛸、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obscurata、三突花蟹蛛、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和草间小黑蛛,相同天敌比率为50%。白毫早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前6位优势种天敌是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粽管巢蛛、广大腿小蜂和茶色新圆蛛,乌牛早茶园分别是草间小黑蛛、锥腹肖蛸、鳞纹肖蛸、茶色新圆蛛、广大腿小蜂和粽管巢蛛,相同天敌比率为83.33%。【结论】天敌的累计相同比率随着天敌种类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茶树品种对卵形短须螨优势种天敌的影响大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施氏假单胞菌液态发酵降解茶皂素的条件,以提高油茶籽粕在饲料方面的应用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以茶皂素降解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施氏假单胞菌液态发酵降解茶皂素,首先以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瓶口纱布层数、接种量为单一变量进行单因子试验,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对施氏假单胞菌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获得的最佳单因素分别为:培养时间6d,培养温度25℃,培养基初始pH为8,瓶口纱布层数为6层,接种量为1%。在条件优化以后最佳的液态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5d,培养温度23℃,培养基初始pH为8,瓶口纱布层数为6层,接种量为1%,在此条件下,施氏假单胞菌液态发酵降解茶皂素的降解率达到66.92%。【结论】施氏假单胞菌微生物发酵法降解茶皂素具有成本低、重复性好、无二次污染等明显优势,在饲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冠突散囊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其可在茯砖茶中形成黄色闭囊壳,俗称“金花”,是表征茯砖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从冠突散囊菌的鉴定命名、生理特性、功能及其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了茶枯饼乙醇抽提物对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的毒杀活性,以及茶枯饼粉末拌土处理对空心菜和落葵爪哇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枯饼为材料,采用药液直接浸泡法和粉末拌土盆栽法,分别研究了茶枯饼乙醇抽提物对爪哇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对卵的孵化抑制性,以及茶枯饼粉末拌土处理对空心菜和落葵爪哇根结线虫病的防效。【结果】茶枯饼乙醇抽提物对爪哇根结线虫2龄幼虫有较强的毒杀活性,以50,100,150mg/mL茶枯饼乙醇抽提物处理72h,经清水复苏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9.94%,58.80%,70.68%;对爪哇根结线虫卵的孵化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以50,100,150mg/mL茶枯饼乙醇抽提物处理5d后,抑制孵化率均达到58%以上。茶枯饼粉末拌土处理对空心菜(9g/L)及落葵(11g/L)爪哇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茶枯饼粉末拌土能显著降低根结数及雌虫产卵量,并使植株地上部鲜质量显著增加。【结论】茶枯饼中存在杀线虫成分,可作为潜在的防治根结线虫病资源用于线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中冠突散囊菌是否为同一克隆系,分别从泾阳县2个代表不同生产方式的茯茶厂的不同生产工段采集原料茶叶、茯茶半成品及成品、生产环境涂抹拭子、空气沉降样和土壤等样品,采用平板划线和涂布法分离得到26株疑似冠突散囊菌,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基于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后,初步确定26株菌为"冠突散囊菌"。对26株"冠突散囊菌"26SrDNA D1/D2区及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并提交基因库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鉴定后,确认得到的菌株均为冠突散囊菌,且菌株的26SrDNA D1/D2区及ITS序列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初步阐明存在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的冠突散囊菌相似度极高,为同一克隆系。  相似文献   

17.
茶树幼苗发育过程中儿茶素合成与积累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茶树幼苗为材料,以HPLC、qRT-PCR为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树幼苗发育过程中根茎叶的儿茶素含量变化及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发育过程中,不同器官中儿茶素总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在幼苗发育25 d、45 d、75 d和90 d时,茶树叶片的儿茶素含量(干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为79.99、57.69、49.29和33.26 mg.g-1;茎中(干重)的为14.40、11.89、8.54和9.29 mg.g-1;根中的含量(干重)很低,分别为1.03、0.60、0.82和1.62 mg.g-1;在发育25 d的茶树幼苗茎叶中6种儿茶素单体均可以检测到;根中缺乏酯型儿茶素,但在发育10 d的根中却可以检测到。在茶树幼苗不同器官中,酚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植源性杀线虫活性材料,利用Bursaphelenchus xyluplilusMeloidogyne incognita 作为室内离体生测目标,测定了油茶籽饼等植物材料的杀线活性,以及茶皂素制剂和油茶籽饼对作物根结线虫的盆栽和大田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籽饼、茶果皮和茶籽粗提物均具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当粗提物浓度为10 mg·mL-1,作用72 h,B. xyluplilus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00%和100%;作用48 h,油茶籽饼和茶籽粗提物对M. incognita达到中强杀线活性,其毒力有明显浓度效应;茶皂素制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病有良好盆栽防效,用茶皂素 (有效含量) 1.5和0.75 g·kg-1处理盆土30 d后,番茄的根结和M. incognita 2龄幼虫(Juvenile 2, J2)均下降,对番茄苗期生物量有明显的增加。在瓜蒌出苗前1周,沟施油茶籽饼,用量2.5 t·hm-2时对大田瓜蒌根结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效,显著抑制土壤中J2的增殖,对瓜蒌的挂果数和果径有一定的增加。该文首次报道油茶副产物对作物线虫病害的盆栽和田间防效,为直接利用油茶籽饼或茶籽等防治作物的根结线虫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泽漆水浸液及茶皂素浸提液对浮萍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浮萍表观生长状态的观察记录以及对其抗氧化酶、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研究泽漆水浸液对浮萍(Lemna minor L.)的抑制活性,并探索利用茶皂素作为浸提辅助剂,检测是否提高泽漆对浮萍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泽漆水浸液(0.001、0.003、0.005 g/mL)胁迫下,浮萍部分抗氧化酶系统遭受破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未出现明显表观受伤症状;高浓度泽漆水浸液(0.01、0.015、0.02 g/mL)胁迫36 h,90%~100%个体受伤严重甚至死亡,受伤个体、程度与浓度、时间成正比,茶皂素助浸液胁迫36 h时,出现明显受伤症状的个体数≤10%。茶皂素作为浸提辅助剂所得泽漆浸提液没有加强对浮萍的抑制作用,反而减弱了这种作用。泽漆水浸液对浮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今后可进一步分析泽漆水浸液和其茶皂素助浸液之间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这有助于抑制浮萍有效成分的鉴定。  相似文献   

20.
茶树是典型的喜铝耐铝植物,其根系微生物在铝元素的吸收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从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出一株耐铝的内生真菌,进行了显微镜形态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分析了该菌株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程度,研究铝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该菌株耐受A13+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 发现,显微镜形态观察及18S rDNA序列表明该菌为粘红酵母属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命名为A3.粘红酵母A3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为:Al3+> Mn2+> Cu2+,其中铝浓度可达250 mmol·L-1.当培养基中添加了150 mmol·L-1的Ap+,菌液pH值为2.0~-3.0,粘红酵母A3生长良好.ICP-AES结果显示该菌株铝离子含量与培养基中Al3+浓度呈正相关,说明该菌株在一定范围内对Al3+具有吸附作用;同时测定该菌株的含水量随培养基中铝含量增加而增大,揭示该菌株对铝毒害的规避与其通过含水量的增加平衡细胞液有关系.分离的耐铝真菌为茶树的耐铝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其定殖到其他作物规避铝胁迫提供微生物资源,以提高植物的抗性,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