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摸清不同处理方式对紫花松果菊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引进的紫花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L) Moench.]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室内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5.3℃和80.6%时,种子经过稀释10倍、20倍和40倍的95%乙醇溶液浸泡处理5 min后进行萌发,其萌发率均达90%左右;2)在室内平均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7.4℃和74.3%的环境中,GA溶液浓度为5 mg/L时的萌发率最高(达41%),浓度超过5 mg/L的GA溶液对紫花松果菊种子的萌发无积极作用,相反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松果菊的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选用松果菊的叶柄、叶片为外植体,实验中使用不同的激素组合,采用继代培养的形式对芽进行大量繁殖的诱导,以获取大量的组培苗,进而满足花卉市场和药物植物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松果菊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菊是菊科紫松果菊属植物,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和观赏特性。介绍了松果菊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促进松果菊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松果菊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菊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紫松果菊、紫锥菊,原产于欧洲地区,是城乡、道路、工厂绿化的优良品种。松果菊在我国东北地区较适应.  相似文献   

5.
松果菊又称紫锥菊、紫锥花、紫松果菊.形似菊花,色彩丰富有光泽,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松果菊既可作为切花。也是良好的大型盆花植物,同时其花朵很大。直径可达15厘米,是制作干花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紫松果菊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2-1-2的RNA为模板,采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下同)技术对2-1-2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 in,C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该CP基因全长657个碱基,编码218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亚组I代表株系Fny的同源性分别为94.5%和98.1%,与亚组II代表株系Q的同源性分别为77.7%和82.5%。对包括该分离物在内的20个CP序列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MV不同分离物的亚组类型与地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作为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在卷丹种植基础上,通过对卷丹百合物候期划分,种球分级、种植密度、种植模式、肥料、播种时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百合种植关键技术体系.结果 表明:卷丹百合物候期划分为8个时期;在研究范围内,种球分级为大种球(d≥5 cm)、种植模式为垄起渗水膜覆盖,种植密度为4500 kg·hm-2,基肥施肥量为225 kg·hm-2时,卷丹百合产量、多糖和皂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松果菊离体培养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果菊是异花授粉多年生药用植物,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种苗具有实用价值。本研究采用9个不同株系的叶片、叶柄和根作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形成,观察到某些株系间在不定芽的再生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别;从总体上看,根的不定芽再生能力最强,叶柄外植体的再生能力也明显高于叶片。在诱导不定芽生根和促进植株生长时,标准的MS培养基略优于半量的1/2 MS培养基,IBA的作用略优于NAA。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唐山地区盐胁迫对松果菊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5个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松果菊种子进行盐胁迫处理。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数量,统计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种子鲜重、胚根长度、胚芽长度,测定松果菊种子的耐盐水平和幼苗活力。[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松果菊种子发芽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略有提高;盐浓度34 mmol/L时,阻碍种子萌发;盐浓度达到102 mmol/L时,幼苗胚根、胚芽出现褐化现象。盐溶液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活力抑制作用明显,同时推迟了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延迟了萌发时间。[结论]按照水溶性盐对土壤分级,在河北省轻度盐化土上松果菊时可以直接应用,但在中度以上盐化土上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才能保证松果菊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性状观察和显微鉴定方法,对近年来吉林省引进栽培的淡紫松果菊进行了主要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结果表明:淡紫松果头状花序,盘心花黑紫色,盘边舌状花,花萼4轮,花梗有棱样突起,数多,上面密被有非腺毛,气微味淡;主根长圆柱形,切面可见墨绿色菊花状纹理。显微观察可见,果中的刺球状花粉粒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自交,杂种后代各性状趋于稳定,正反交杂种形态有较大差异,而高世代杂种与杂种一代相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比较高,花粉可育率均达到90%以上,但与双亲相比仍然稍差。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但仍有少数细胞出现异常染色体行为。杂种后代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主要以形成环状和棒状的二价体为主,但也形成四价体等其他染色体构型。杂种后代中平均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在6.7~8.2,最多全部20条染色体形成10个二价体,其中形成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比例相差不大。除了形成二价体外,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形成少数四价体。与亲本相比,杂种后代染色体联会出现较多的非同源联会,平均每个细胞形成二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少,而形成四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多。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四分体。在此过程中,绝大多细胞染色体行为正常,但有个别细胞出现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些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形成染色体桥;有些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和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此杂种后代减数分裂过程较正常,探明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特征可为白菜型油菜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分蘖洋葱和普通洋葱的营养品质进行对比分析,为分蘖洋葱营养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紫皮和黄皮普通洋葱及褐皮和黄皮分蘖洋葱不同部位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特殊风味物质含量,比较种类和品种间各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分蘖洋葱干物质质量分数为9.37%~19.20%,可溶性糖含量为89.34~132.99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4~2.46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6~2.85μg/g,丙酮酸浓度为62.31~123.67μmol/mL,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2 193.4~2 648.2mg/kg;基本营养成分和丙酮酸含量均为内层鳞茎高于外层鳞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外层鳞茎高于内层鳞茎;褐皮分蘖洋葱除可溶性糖和黄酮类化合物外,其他营养物质含量均低于黄皮分蘖洋葱。【结论】分蘖洋葱基本营养成分和特殊风味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洋葱;相同类型不同皮色间在营养成分含量上存在差异,且不同成分间的差异性不同;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布看,除黄酮类化合物外均表现为内层鳞茎高于外层鳞茎。  相似文献   

13.
沙棘柠条的生物量及立地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查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同龄林的沙棘生物量为柠条的3.76~9.64倍.生长率沙棘在9~10龄后开始下降,柠条在5~6龄后开始下降.据偏相关分析,坡向、坡位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沙棘、柠条的主要立地因子.0~35cm土层沙棘根系主要分布区,约占根系总干重的91.72%.0~100cm土层为柠条根系主要分布区,占0~150cm土层总根系的99.31%.沙棘根瘤在6~9龄时最多;柠条根瘤主要分布于0~50cm土层,林地枯落物积累量:沙棘为7.45~17.25t/ha,柠条为1.8~2.6t/ha.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与龙葵间作模式对植物生长及Cd富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最优的间作修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玉米和超富集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作玉米(CK1)、单作龙葵(CK2)、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单行龙葵(T1)、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2)、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单行龙葵(T3)、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4)、等4行距玉米间作等4行距龙葵(T5)7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模式下玉米和龙葵各器官生物量、土地当量比、Cd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总Cd提取量、根际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5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CK1相比,T3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15.6%,T1、T4、T5间作模式玉米产量降幅小于10%,T2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减少16.8%;与CK2相比,5种间作模式龙葵单株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5种间作模式没有显著改变玉米和龙葵各部位的Cd含量,以及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但却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总Cd提取量,其中T4间作模式最高。除T5外,其他4种间作模式均显著降低了龙葵和玉米根际土壤pH,提高了龙葵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却降低了玉米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这表明玉米与龙葵表现为种间生长促进,T1、T3、T4、T5 4种间作模式不仅可以保障玉米稳产,而且能显著提高修复效率,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的,其中T4间作模式最优。另外,沈阳地区龙葵种子在湖南表现出不适应性,建议选用当地龙葵进行间作修复。  相似文献   

15.
小麦属的分类系统建议采用:(1)保持小麦属的传统属界;(2)在属内根据特化的染色体组型和生殖隔离认定有5个种;(3)根据形态特征、栽培类型、染色体组亚型分化及地理分布等将大多数传统形态种降为亚种,共确定24个亚种;(4)废弃原有的一些亚种;(5)保持原有变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黄瓜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不同极性溶剂萃取法初步分离,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反相硅胶(RP-18)、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技术对黄瓜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比对,鉴定出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瓜根不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对羟基桂皮醛(1)、4-hydroxy-4-(3-oxo-1-butenyl)-3,5,5-trimethylcyclohex-2-en-1-one(2)、loliolide(3)、ligballinol(4)、对甲氧基苯酚(5)、3-吲哚甲醛(6)、3-氨基吲哚(7)、3-吲哚甲酸甲酯(8)。结论 化合物2、3、4、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测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的高葶韭的物候特征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为高葶韭的进一步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相关研究资料,调整和完善了葱属植物物候期的观测标准,并将其应用于高葶韭的物候观测中,于2007-2009年每年的3-9月观测记录高葶韭的物候期;此外,还观测了与高葶韭产量相关的4个指标(植株叶片数、假茎粗、株高及株幅),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葶韭每年3月中下旬萌动,4月上中旬抽薹,5月中旬始花,6月下旬果实成熟;年生长周期平均为180d左右;同年高葶韭无二次生长。叶是高葶韭的主要食用器官,单株叶片数、假茎粗和株高在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时达最大值,分别是9.7,1.331cm和42.0cm,最大株幅为28.53cm;童期植株的株高、假茎粗均与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成年期植株的株高与假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叶片数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探明了高葶韭的物候特性,其以休眠方式越夏,为绿体春化型、于长日照下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叶的营养生长期(25~34d)应加强管理,以延长营养生长期,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揭示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种群种实表型分化程度和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泽库、甘肃天水及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阿坝、红原、壤塘、理县、小金和松潘县境内的10个紫果云杉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每个种群选择30个单株,每个单株采集60枚球果,测定其中30枚球果的球果长、球果宽(中央直径)、种鳞长、种鳞宽、种翅长、种翅宽(最宽端),并计算球果长宽比、种鳞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比较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性状值的差异;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分化系数,分析种实表型性状的离散程度和分化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最后依据平均欧氏距离对10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紫果云杉9个种实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0个种群各种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壤塘(29.45%)阿坝(22.48%)九寨沟(17.93%)松潘(17.76%)红原(17.39%)小金(17.03%)泽库(16.48%)若尔盖(15.66%)理县(15.10%)天水(13.95%);紫果云杉球果、种鳞、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46.17%,27.06%和40.42%,变异系数分别为15.11%,19.70%和21.02%,其中以种鳞的变异系数和表型分化系数均相对较小,表明其性状最为稳定;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小于种群内变异(62.12%),为37.88%;除球果宽与种鳞长宽比以及种翅长宽比与球果长宽比、种鳞长、种鳞宽、种鳞长宽比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紫果云杉其余种实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紫果云杉的10个种群大致划分为3组:壤塘、阿坝和小金种群为一组,天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和泽库种群为一组,红原种群单独为一组。【结论】紫果云杉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各个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