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围内外数百份芝麻种质资源进行性状观察和综合分析,应用性状互补原理,选择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选育的育种中间材料驻81043作母本、驻92701作父本.于1996年在我所试验场配制组合(驻81043x驻92701优系),编号为9612。1997年F1春播.田间混收(9612—0);1998年进行病圃选择.  相似文献   

2.
航芝1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航芝1号(原品系名AE0809936)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01-2002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平均产量l288.8kg/hm^2,居第一位,比豫芝4号(CK1)增产11.82%,比地方对照(CK2)增产10.30%,增产点次占96%;粗脂肪平均含量56.20%,粗蛋白质平均含量20.23%;茎点枯病平均发病率14.16%,病情指数5.53,均居参试品种最低。生产试验4省8个试点平均产量l110.4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1.12%,全部试点增产。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粒大色白商品性好,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根据本品种特性提出了该品种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陕芝3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陕芝2号是用冀芝1号作母本,子洲芝麻作父本,通过杂交选育成的旱地芝麻新品种。该品种避单秆型,一叶三花,籽粒白色,生育期95d,抗旱,抗病性强,平均比对照增产13.9%以上。同时根据渭北旱原土壤,气候特点,针对陕芝3号进行良种良法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保苗,适宜密度,施肥,打顶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辽品芝2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芝麻资源“8605-1”变异株经连续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该品种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经多点多次全省产比试验,增产显著,丰产性稳定,2007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登记。  相似文献   

5.
高产抗病优质芝麻新品种中芝12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芝1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国外引进的芝麻品种"CLSU-9"作母本、以本地品种"宜阳白"作父本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耐)茎点枯病和枯萎病强、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性.2001-2002年湖北省芝麻区试中平均产量1 213.2kg/hm2,比对照鄂芝2号增产14.32%.茎点枯病和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6.56和1.62,比对照分别低35.9%和17.8%.种子含油量56.09%,蛋白质含量20.11%.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5年双没菜新品种苏油1号的多点试验示范,明确了3750kg/hm^2以上的产量构成、角果群分布、群体结构、苗情动态等特征。根据苏油1号的生育特性,提出了适期早播培育壮苗,适当早栽、控制基础群体;合理化调,增降能力;科学施肥,确保高产需要;立足”三防”控制“三害”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1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南豆11号大豆新品种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以成豆4号作母本,贡豆6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9906-32.2006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6018.  相似文献   

8.
驻大麦5号系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选育的晚播早熟、增产潜力大、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备旗叶上举,通风透光性好,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下节与芒较长,茎秆柔韧,根系发达,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产量三因素协调,抗倒伏,抗逆抗病性强等高产高效特点.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开展了播期播量、施肥技术、防冶病虫害技术以及土壤气候条件应变技术研究,结合大面积生产示范利用结果,并将其研究结果初步组装成操作性较强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花生新品种-天府11号的主要特征及抗病性强、品味好,耐肥抗倒、育期适中,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主要特性,并简述合理密植、地膜覆盖、科学施肥、使用生化调控技术、科学管水、防病治虫,促保丰收、及时采收,提高效益等为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赵秋  吴燕  程英 《杂粮作物》2005,25(3):189-189
辽品芝一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1995年开始从辽芝一号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于20 04年8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鉴)定定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株观察,以芝麻生长正常单株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蒴果发育时期去叶,对芝麻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芝麻生育进程,终花期,封顶期,盛花期去叶减产值幅度递增。相同植株同天开花采取不同时期去叶所结蒴果分别与对照相比,去叶时间越早秕籽率越高,千粒重越低。同时还进一步研究出延长芝麻中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单株产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内蒙古土默川地区通过选用甜菜优良品种,调节群体结构,推广纸筒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施用甜菜专用肥,以及保护甜菜功能叶片等技术措施获得大面积甜菜高产高糖的经验。该地区使用国外甜菜遗传单芽型品种(RIMA、KWS0149)种植纸筒育苗移栽甜菜750hm2,平均产量48.0t/hm2,含糖率16%,纯度84%以上;种植地膜覆盖栽培甜菜1414.4hm2,平均产量39.91t/hm2,含糖率18.22%,纯度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内源激素在高秆和矮秆芝麻株高建成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株高生长速率间的关系,以株高差异显著的2个高秆和2个矮秆芝麻为材料,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相同种植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茎尖和倒三叶内3种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发现:从3对真叶期到终花期高/矮秆芝麻株高持续增高,但高秆基因型日均生长速率始终高于矮秆基因型;高/矮秆芝麻株高构建的不同发育阶段,叶片IAA和茎尖GA3含量变化具有较明显差异;ABA含量在高/矮秆芝麻间无明显规律,但在矮秆基因型ZZM2748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即叶片和茎尖中均在初花后20d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基因型。从3种内源激素与生长速率相关性分析看出,茎尖中GA3含量与株高生长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芝麻蒴果及种子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芝麻品种中芝11蒴果及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蒴果长度、体积及鲜干重和种子鲜干重、活力及种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获得结果如下:(1)蒴果长度和体积在24~27d达到最大值,随后进入失水收缩阶段,30d左右基本定型。(2)籽粒干重在授粉后36d达到最大值,此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均为最高,即此时种子已经达到生理成熟。(3)侧位蒴果与中位蒴果的发育基本同步,但各项指标均弱于中位蒴果。(4)种子中粗蛋白质在种子发育15d以前便已达到一定水平,随后缓慢增加,粗脂肪在种子发育的18d之前增长迅速,18d以后积累较缓慢,第33d到达最大值,不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5.
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中豆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中豆8号产量高,在南方夏大豆区试中居第一位。蛋白质及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分别高达49.61%和66.72%,百粒重18g,粒近圆形,外观品质优商品性好,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适宜长江流域中下游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6.
豫西夏播芝麻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期挖株调查,对豫芝11号夏播芝麻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播芝麻光合产物积累速度以播后47-62d最快,平均每公顷每天为103.13kg。主根长度及支根数量在62d以前增加较快,62d以后趋于稳定,但重量不断增加。茎秆增长高峰、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均出理在播后47-62d,62d后增长缓慢。77d以后45%以上光合产物都分配于生殖生长上,单株粒重、千粒重也迅速增加。千粒重、蒴果重均与芝麻产量密切相关。收获时经济系数为27.54%。  相似文献   

17.
豫豆18号丰产、稳产、早熟、优质(蛋白质含量43.26%),适应性强。河南省2年区试比对照豫豆2号增产19.0%,3年国家区试比对照中豆19号增产11.08%,两年河南省生产试验比对照中豆19号平均增产11.2%,综合评比居供试材料首位。  相似文献   

18.
芝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5个芝麻品种(品系)为材料,根据生物学意义将15个性状归纳为4个性状组,对性状和性状组基因 型值进行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并建立了由多个农艺性状间接改良品质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 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艺性状(株高、果轴长、始蒴部位)和产量构成因子(蒴粒数、千粒重) ,而且农艺性状 与产量构成因子以正相关为主,因此可以同步改良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以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含油量与主 要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种子容重呈正相关,而与粒宽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含油量和产量可以 协调发展,同步提高,而且可以通过籽粒性状间接辅助选择高产、高含油量的芝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