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重庆市农业发展水平,对其不同功能区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选取反映重庆市农业发展水平的12个评价指标,基于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37个区县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不同功能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区县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发展新区的农业发展平均水平最高,其次是都市功能区,再次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农业发展平均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表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对比研究了各区县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按经济地理分类,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属于资源-环境脆弱型,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属于生态脆弱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脆弱程度较小.按自然聚类,将39个区县的脆弱性分为资源脆弱型、生态脆弱型、环境脆弱型、一般脆弱型4种类型.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影响种植业,特别是单位耕地粮食产出率.  相似文献   

3.
农业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也是助推经济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以重庆渝东北11个区县为例,根据重庆2018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了8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构建农业经济评价体系。对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位,并将各区县划分为了四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等级,并提出了对渝东北发展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劣势,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了解重庆市畜禽饮用水氟含量分布状况,应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对重庆市38个农业区县的570个畜禽饮用水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各区县畜禽饮用水中氟含量均未出现超标(国标1 mg/L)现象,秀山、城口等13个地区畜禽饮用水甚至有严重低氟现象(<0.05mg/L);②重庆3大经济发展区其各区的整体均值均低于0.1 mg/L,且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平均含氟量显著低于都市发达经济区和渝西经济走廊(P<0.05).  相似文献   

6.
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山地特征是石头多、土壤瘠薄、土壤水分及热量交换速度快、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科学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就是要遵循喀斯特山地的自然和社会规律,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推动生态良性发展,确保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再生和持续使用,防止环境退化。科学推进喀斯特山地农业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建设喀斯特山区农村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毕节市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喀斯特地区的耕地资源承受的压力日益加重.为定量判断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的负荷状况,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2007年毕节市生物资源产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对毕节市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市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为0.421 4 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149 1 hm2/人,生态赤字为-0.272 3 hm2/人.说明,其耕地资源的负荷较重.并在分析耕地资源负荷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重庆中梁山国家"AAA"级景区海石公园为例,详细阐述了已经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一些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经济治理的优化模式,如石山绿化生态重建模式、喀斯特园林观光生态重建模式、特色种植生态重建模式等,并对这些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尤其是在石漠化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空间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运用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技术对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农业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呈从重庆都市圈向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工业污染的阻隔效应明显;(2)重庆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度空间集聚格局趋于两极分化,呈好则愈好,差则愈差的格局;(3)重庆市农业生态系统空间自相关存在明显的尺度变化,70km距离阈值内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该研究对于优化配置区域农业资源和指导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了解重庆市畜禽饮用水氟含量分布状况,应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对重庆市38个农业区县的570个畜禽饮用水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各区县畜禽饮用水中氟含量均未出现超标(国标1mg/L)现象,秀山、城口等13个地区畜禽饮用水甚至有严重低氟现象(<0.05mg/L);②重庆3大经济发展区其各区的整体均值均低于0.1mg/L,且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平均含氟量显著低于都市发达经济区和渝西经济走廊(P<0.05)。  相似文献   

11.
陆冠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2-9823,9830
[目的]研究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方法]通过收集粤北岩溶山区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粤北岩溶山区岩溶地貌广布;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石灰岩有大面积连片分布,溶蚀面积大;植被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经济林、喜钙原生阔叶林、山地草坡群落和灌木藤本群落,石灰岩植被有典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灌丛和石灰岩丘陵山地草坡。[结论]该研究为粤北岩溶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滇东喀斯特山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本文在对保护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感染力、面积适宜性、潜在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对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保护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对贵州省部分城市山体绿地资源的特征和规划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总结,探讨了岩溶地区山地城市山体绿地资源公园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果表明:无论从城市发展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山体绿地资源公园化是岩溶地区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山体绿地资源公园化成为可能的必要因素。山体绿地资源公园化为山地城市的绿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文  张建利  莫本田  王普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66-17969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特征,为喀斯特山地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展开研究。[结果]不同海拔高度中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和优势度最高,但其重要值和优势度随样点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优势种数目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结论]海拔是影响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地调查、标本采集等手段,对贵州云台山桑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桑科(Moraceae)植物在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岩溶地貌发育的喀斯特山地较集中分布,共有桑科植物5属21种及变种。对该地区桑科植物属、种进行详细区系研究,发现该区拥有丰富的桑科植物种质资源,区系中地理成分有北温带及亚热带两种分布类型。该地区桑科种类丰富,多型性突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山地植物特色,与邻近地区桑科植物分布区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岩溶山地区耕地质量评价是岩溶山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广西靖西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实地调查数据和其他资料数据为数据主要来源,应用MapGIS软件叠加分析,获取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耕地质量得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进而分析耕地质量总体特征及空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靖西县耕地质量利用等别以中、高等地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8.58%,水田质量整体上高于旱地,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呈现“西北部低,中、东部高”的特点,与当地实际情况符合,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特征,为喀斯特山地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展开研究。[结果]不同海拔高度中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和优势度最高,但其重要值和优势度随样点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优势种数目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结论]海拔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别从选地整地、选择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提高种植质量、地膜覆盖、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角度出发,对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为实现山区玉米种植高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宜喀斯特山区的能源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优良品种。[方法]开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及油分检测研究。[结果]在喀斯特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连续3年平均产量达3000 kg/hm2以上、含油量达50%的品种4个分别为淄蓖麻7号、淄蓖麻5号、泰国202号和淄蓖麻8号,产量分别比对照高70.27%、69.21%、62.62%和58.28%,含油率分别比对照高5.97%、5.24%、5.74%和3.10%。淄蓖麻5号和淄蓖麻7号适宜种植区域为海拔700~900 m的喀斯特山区立地环境;淄蓖麻8号适宜海拔600~1 200m的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推广种植;泰国202号适宜海拔500~1 500 m的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推广种植。[结论]淄蓖麻7号、淄蓖麻5号、泰国202号和淄蓖麻8号表现出丰产、稳产、优质的特性,而且综合性状良好,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推广种植,可有效提高蓖麻单位面积产量及产油量。  相似文献   

20.
岩溶内涝灾害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与岩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灾害类型。广西岩溶区的主要岩溶内涝有峰丛洼地内涝、峰丛(峰林)谷地内涝、岩溶平原内涝、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带内涝4种类型,其中,峰丛洼地内涝的发生率最高、面积最大。水文二维结构、降水、人为干扰是影响岩溶峰丛洼地内涝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子。峰丛洼地内涝灾害的分类、分布、地质地貌特征、居民点和耕地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和内涝形成原因决定了应首先采取预防、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普适性措施,在内涝最严重的低峰丛洼地和高峰丛洼地区域,还要实施针对性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措施,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