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1987~1994年回归到大洋河中的部分成鱼进行了取样测定分析,主要形态特征为:大麻哈鱼测线鳞127~150枚,鳃耙数17~26枚,幽门垂164~171枚;马苏大麻哈鱼侧线鳞132~137枚,鳃耙数17~21枚.溯河年龄:马苏大麻哈鱼为单一的3年鱼;大麻哈鱼2~4年鱼,以3年鱼为主.平均体重:大麻哈鱼2763g,马苏大麻哈鱼1911g溯河期为:大麻哈鱼7~11月、马苏大麻哈鱼4~5月.  相似文献   

2.
大洋河大床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1994年回归到大洋河中的部分成鱼进行了取样测定分析,主要形态特征为:大麻哈鱼测线鳞127~150枚,鳃耙数17~26枚,幽门垂164~171枚;马苏大麻哈鱼侧线鳞132~137枚,鳃耙数17~21枚。溯河年龄:马苏大麻哈鱼为单一的3年鱼;大麻哈鱼2~4年鱼,以3年鱼为主。平均体重:大麻哈鱼2763g,马苏大麻哈鱼1911g溯河期为:大麻哈鱼7~11月、马苏大麻哈鱼4~5月。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的溯河生殖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9月10日~10月10日于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生殖群体中随机取样904尾,研究其年龄与生长、体长体重组成、生殖力、成熟系数及肥满度等主要群体结构特征,并与历年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的生殖群体主要由2 ~4 龄个体组成,其中,3 龄大麻哈鱼占数量优势(743%),该年龄中的雌性数量多于雄性。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而雄性更早些。在1 ~3 龄期间,雄、雌鱼的生长率相近,但达到4 龄时,雄性生长快于雌性。该生殖群体的个体体长平均为(640±296)cm,其中,60~65cm体长的个体占数量优势(315%),个体体重平均为(34±058)kg其中,3~4kg体重的个体占数量优势(442%)。计算表明,生殖群体的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在55例雌性样品中,绝对生殖力为2296~6380粒,相对生殖力为03~160粒/g。绝对生殖力与鱼龄、体长、体重增长分别存在线性关系。雄性成熟系数为249~929,雌性为100~3316。这说明雄性成熟系数随体重增加而减少。雌性肥满度为09~101,雄性为102~117,说明肥满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麻哈鱼类是分布在北太平洋水域的溯河性洄游鱼类,以分布广泛、渔获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世界著名经济鱼类。北太平洋大麻哈鱼有6种,分布西岸亚洲区域有4种,溯入我国河流境内有3种,即细鳞大麻哈鱼[Oncomyhchsu gorbusha(Walbaum,1792),亦称驼背大麻哈鱼、地方  相似文献   

5.
绥芬河滩头雅罗鱼溯河生殖群体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绥芬河鲤科唯一溯河性洄游鱼类滩头雅罗鱼生殖群体生物学。通过1,793尾样品测定,对溯河期,产卵期,群体的年龄生长,体长体重,生殖力,性比,成熟系数,肥满度等主要生态学特征及种群数量作了研究。为开发,增殖这一稀有经济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的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报道绥芬河开展大麻哈鱼人工繁殖与孵化放流试验。1989、1991、1993年共采捕利用亲鱼674尾,其中雌亲鱼365尾, 采卵101.6万粒,雌亲鱼利用率为81.3%,受精率为95.6%,孵化率为96.3%,稚鱼饲养成活率为92.5%,放流稚鱼共92.2万尾。本项试验为该水系大麻哈鱼大规模殖放流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7.
绥芬河珠星雅罗鱼溯河生殖群体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星雅罗鱼Leuciscus haronensis(Gunther)为鲤科鱼类中少有的溯河洄游类型。本研究采集了880尾2009年度绥芬河溯河洄游生殖群体样本,分析了溯河期、产卵期以及个体的体长、体重组成、年龄与生长、生殖能力、成熟系数、肥满度等主要生态学特征及种群数量。绥芬河珠星雅罗鱼生殖群体分三批溯河繁殖,即3月中...  相似文献   

8.
珠星雅罗鱼Leuciscus haronensis(Gunther)为鲤科鱼类中少有的溯河洄游类型。本研究采集了880尾2009年度绥芬河溯河洄游生殖群体样本,分析了溯河期、产卵期以及个体的体长、体重组成、年龄与生长、生殖能力、成熟系数、肥满度等主要生态学特征及种群数量。绥芬河珠星雅罗鱼生殖群体分三批溯河繁殖,即3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至4月末;5月初至5月中旬。每批次体色、性比、成熟系数、肥满度等均有所差异。其中第二批次洄游群体为主要的产卵群体。根据绥芬河珠星雅罗鱼的生态学特征提出了该鱼的增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绥芬河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年龄、生长以及初次性成熟叉长情况。通过对2015 2017年采捕到的绥芬河大麻哈鱼洄游群体24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将其分为1 +、2 +、3 +、4 +、5 +五个年龄组,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模拟了大麻哈鱼不同性成熟年龄以及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的参数。残差平方和分析( ARSS)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雌、雄个体间以及不同性成熟年龄组( 2 +,3 +)间的生长差异显著。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了绥芬河大麻哈鱼的性成熟概率曲线,结果显示大麻哈鱼雌性个体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 L 50 )比雄性大,ARS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雌、雄个体的性成熟概率差异极其显著。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的平均叉长有减小的趋势,且出现低龄( 1 +龄)个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006年度绥芬河大麻哈鱼人工繁殖与孵化放流试验。于2005年秋共采捕亲鱼153组,其中雌亲鱼115尾成活,获得蓄养成活率75%。经催产采卵38×104粒,催产率为80%,受精率为74%。稚鱼饲养成活率为91.10%,放流稚鱼25.5×104尾。  相似文献   

11.
绥芬河驼背大麻哈鱼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驼背大麻哈鱼人工放流及其回归效果。根据驼背大麻哈鱼具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异性,在注入日本海的绥芬河水系进行移植放流试验。1988年4月放流稚鱼72万尾,1989年6~8月放流群体回归母河川,在我国境内河区重捕回归成鱼 647尾,比该水系自然群体猛增约30倍,回归率为0.087%,标志回归率为0.023%。该项放流试验效果显著,为绥芬河水系驼背大麻哈鱼资源增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绥芬河马苏大麻哈鱼陆封型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黑龙江水系名贵经济鱼类马苏大麻哈鱼陆封型种群生态学。通过57尾标本,对其捕捞群体体长体重组成、年龄与生长、第二性征、性比、肥满度、成熟系娄及摄食等主要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繁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绥芬河滩头雅罗鱼孵化放流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绥芬河滩头雅罗鱼大批量人工孵化放流。1989年5~6月,在绥芬河东宁河段采捕、利用(?)河亲鱼3037尾,采卵1867万粒,利用自然产卵场生态条件孵化放流的雅鱼1323万尾(全长6.5mm)。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江黑斑狗鱼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道乌苏里江名贵冷水鱼类黑斑狗鱼种群生态学。通过158尾样品测定,对其形态学特征、捕捞群体的体长体重组成、年龄与生长、生殖力、性比、初始性成熟、成熟系数、肥满度、摄食等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其资源繁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鳍吻鮈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乌江下游长鳍吻(鱼句)的生活习性、食性、年龄与生长及繁殖特性,对其资源状况和渔业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永昌  高永福 《水产学报》1990,14(2):120-128
本文根据增殖对虾标志放流重捕和生产回捕的渔场统计资料、海洋水文及跟踪监测虾群的资料,对放流增殖对虾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变动进行了研究。据之分析表明:研究期内,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放流入海的幼对虾,主要生活在放流的湾内河口浅水区,并逐步向周围扩散索饵;8月上、中旬,主群陆续游出湾内的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8—30‰,温度为25—29℃),洄游分布在湾外5—15米水域;随时间推移,虾群逐渐趋向20米以深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1—32.5‰,温度为20—23℃)索饵;10月下旬(底层水温18—19℃)为交尾盛期,11月上旬交尾结束,虾群分散进入越冬场。  相似文献   

17.
闽浙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圣云  丘书院 《水产学报》1993,17(2):105-112
通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浙江近海渔场金色小沙丁鱼形态计数性状,量度性状特征差异的比较,并结合生物学、产卵场、洄游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浙近海的金色小沙丁鱼群体分别属于闽南—台湾浅滩地方种群和东海地方种群。本章还讨论了两个海域金色小沙丁鱼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天鹅洲通江型长江故道“四大家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淀粉胶电泳技术,对天鹅洲通江型故道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60尾),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us)(40尾),鲢(Hypothalmichthysmolitreix)(40尾),鳙(Aristichthysnobilis)(40尾)的心、眼、脑、白肌、肝五种组织中LDH、MDH、G6PDH及EST四种同工酶进行分析,并对这几种酶的一系列基因座位作了比较和定位,以此分别计算青、草、鲢、鳙的种群遗传变异率,为构建通江型长江故道“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鸭绿江口中国蛤蜊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中国蛤蜊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中国蛤蜊生活在水温-1.9—31.5℃、盐度8.6-34.8%的浅海或潮间带,埋栖在2—7厘米深的泥砂中,移动性较强。成体以浮游硅藻类为主要食物。1、2龄时生长迅速;3龄后生长缓慢。六月初软体部丰满,鲜出肉率为40.32%。中国蛤蜊雌雄异体,满1龄性成熟。繁殖期在五月下旬到九月间。五月下旬表层水温14—15℃时有少量产卵。性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卵子在胚胞期即能接受精子,并能进行正常的受精发育,可进行人工解剖授精。可用阴干、流水、升温等方法,诱导其产卵。胚胎发育适宜温度的下限在16℃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