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3.
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PDA平板检测法分别对来自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等10个地区的甘草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结果表明,甘草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和根霉属,其中来自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和新疆阿勒泰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分离频率达到11.1%和1.9%;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和交链孢属。来自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翁都特旗两个地区的甘草种子镰刀菌的带菌率分别达到5.6%和14.2%,其他来源的种子都未检测到镰刀菌属真菌。同时检测了来自于10个不同地区硬实种子的带菌情况,结果显示只有3个地区的硬实种子带菌,带菌率是0~2.5%。福美双、口恶霉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和嘧菌酯几种药剂对甘草种子带菌消毒处理具有良好效果,种衣剂咯菌腈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青稞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真菌情况,比较不同杀菌剂对青稞种子的带菌消毒效果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青稞种子播前包衣处理和种传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采用离体平皿法对云南迪庆‘云青1号’、‘云青2号’和‘短白青稞’3个主栽品种进行带菌检测,并对种子进行拌种或浸种处理测定6种杀菌剂对种子消毒效果,分析杀菌剂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青稞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Penicilliumspp.)、镰刀菌(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镰刀菌、核腔菌(Pyrenophoraspp.)、附球菌(Epicoccumspp.)、丝核菌(Rhizoctoniaspp.)、链格孢(Alternariaspp.)和木霉(Trichoderma spp.)。青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及内部携带的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镰刀菌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最大,后期出现幼苗坏死现象。45%咪鲜胺EW、75%百菌清WP、50%福美双WP对青稞种子携带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和消毒效果,50%福美双WP消毒效果最优,达100%;45%咪鲜胺EW、75%百菌清WP、50%福美双WP处理对青稞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检测了黑龙江水稻主产区4个当地主栽品种的种子内部镰刀菌寄藏情况,测定了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及对水稻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2种混配种衣剂对串珠镰刀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内部镰刀菌的分离频率高达56.7%~96.0%,其中串珠镰刀菌的分离频率为32.6%~48.2%,2种种衣剂对带菌种子具有显著的消毒处理效果。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镰刀菌F.moniliforme的毒力指数分别为457.11和802.04,增效倍数分别为6.53和0.13。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优于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增效作用低于20%克福甲种衣剂。电镜观察表明,种衣剂低浓度至高浓度处理下均可引起串珠镰刀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局部膨大或形成菌丝束,菌丝顶端异常膨大、缢缩或形成穗状和花絮状分枝。  相似文献   

6.
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7.
用离体平皿法对北京西瓜产区主栽的11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形态学、ITS序列比对,确定其属或种地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所带真菌种类有差异,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Rhizopus spp.和曲霉属。种子外部检出的主要病原菌有镰刀菌属的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及茎点霉Phomasp.;种子内部检出的病原菌有F.verticillioides和F.oxysporum。不同品种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量与种子内部携带真菌率差异显著,但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种仁带菌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对开展西瓜种子处理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采用中生菌素(农抗751)浸种,杀灭稻种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浸种方法有3种: (1)常温25℃浸种; (2)常温25℃浸种24小时,然后分别转至45℃、50℃和58℃中,浸5、10和15分钟; (3)在“三开一凉”(58℃)中生菌素中浸种,任其自然降温。 试验取得如下结果: (1)常温25℃浸种:24小时10倍液处理稻种,仅能杀灭或减少种子表面病菌,种子内部带菌率仍达5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西瓜生产中一种幼苗新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G1601,并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及干热处理西瓜种子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结合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技术分析最终确定菌株XG1601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该病原菌为种子传带,引起西瓜种传枯萎病,西瓜种子种皮和种胚的带菌率分别为5.4%和1.7%,在温室中播种30 d左右,幼苗的发病率可达35.7%~41.1%。种子处理对该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0%和68.6%,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的防治效果均为100.0%,且对处理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鲜重均无不利影响。说明80℃干热处理种子72~96 h对西瓜种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黄瓜黑星病侵染和发病规律及其生态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内于田间或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黄瓜种子内的菌丝也可越冬,带菌率最高可达37.76%。种子各部位均可带菌,以种皮为多。接种试验证明黄瓜黑星病菌主要是从叶、茎、果实的表皮直接穿透侵入,也可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但极少。黄瓜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产生必须具备90%以上的相对湿度(RH)和15℃以上的日平均温度。分生孢子在5—30℃下均可萌发,适温15—25℃,但萌发必须有水滴,在无水滴的情况下即使RH达100%也不能萌发。吉林省大棚内发病重是由于5月中旬以后棚温达到黑星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RH长时间(12小时以上)在90%以上。露地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则与当年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多少有关。大棚内采用降低湿度的生态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从而减少喷药次数而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洋麻炭疽病的种子消毒处理,在現有方法中,虽以冷水溫湯浸种为最好,但杀菌效果仍不能彻底,效果也不稳定。試驗証明,預浸后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溫浸效果的关鍵性因素。一般种子在20℃的冷水中預浸12小时,含水量由10%增加到40%,以后在50℃的温水中处理15分钟或52℃处理10分钟,就可获得彻底杀菌的效果。随着預浸时間的延长,种子的含水量相应增加,同时种子間含水量的差异也逐漸减少,更易达到彻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番茄枯萎抗病性室内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确番茄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中浸根接种的最佳苗龄为两片真叶期,此龄期根系发育多,拔苗后须根自然伤断,浸根接种率高。浸根接种随即移栽的与浸根2、5、10min的,它们之间发病差异不大。包括接种液浓度107孢子/ml和土温28℃~30℃在内的苗期人工接种方法,仅14天便可准确鉴定番茄品种(材料)对枯萎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采用实时定量PCR研究基因表达获得可信数据的关键。以小麦在条锈病菌及温度双因素胁迫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价了CDCRLIACTIN和26S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偃6号小麦在常温(15℃±1℃)未接种条锈病菌,以及接种条锈病菌并培育至花斑期分别在高温(20℃±1℃)、变温(20℃到15℃)条件处理中,基因RLI表达不稳定,基因ACTIN在常温条件下以及在条锈病菌及高温处理条件下的表达量相对稳定,但在变温条件下波动较大。表达最稳定的基因是26S,其次是CDC基因,它们可以作为小偃6号-CYR32-温度互作体系中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的内参基因,26SCDC是最佳内参基因组合。  相似文献   

14.
 洋麻炭疽病目前是我国麻区限制洋麻生产的主耍因素[1,2,5]。病原菌经鉴定是(Colletotrichunm hibisci Pollacci)。  相似文献   

15.
 在完整植株上,利用喷叶法测定中草药抽提物,以及少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辣椒花叶病的治疗效果。以处理组病指与对照组病指减少百分率表示疗效,用ELISA检测植株体内病毒浓度。根据提纯病毒浓度(X)和吸光值(Y)之间的回归关系,得标准方程:Y=0.437lgx-0.28,相关系数r=0.97。从112个材料中发现,连翘(Forsythia suspensaVahl)大黄(Rheum officinalle Bail)和板兰根(Isatis tinctoria L.)具有比较稳定的疗效。在接种前72小时和接种后24小时喷施抽提物,三者疗效均在90%以上。接种24小时后喷施大黄板兰根疗效均在70%以上。在大黄板兰根治愈的植株内检测不出病毒,在显症植株内,病毒浓度分别下降60%和70%。大黄在接种72小时后喷施.或稀释100倍时仍具显著疗效,并引起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谱显著变化。大黄对植株生长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板兰根引起植株黄化,侧芽提早萌发。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深绿木霉HB20111和哈茨木霉TW21990共培养发酵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采用对峙培养法观察两菌株的亲和性,通过浸种抑菌萌发试验筛选共培养发酵的最佳条件,并在温室条件下验证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在PDA平板上25℃对峙培养5 d,两株木霉亲和性较好.两菌株等量接种发酵培养基,25℃、130 r/min振荡培...  相似文献   

17.
进境澳大利亚油菜籽中茎基溃疡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1 fungal isolates with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Leptosphaeria maculans were obtained by the deep-freezing filter paper method from 2100 seeds of Brassica napus imported from Australia.The isolate 8129-5 showed a slower growth on PDA at 20℃with growth rate of 2.8 mm/day.The colonies on PDA at 20℃ had an irregular or regular margin with white or grayish white compact aerial mycelium.No diffusible pigment was produced on PDA at 31℃ or in liquid Czapek-Dox media at 20℃.PCR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isolate 8129-5 could be amplified by L.maculans-specific primers LmacF/LmacR and got expected product of 331 bp.The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TS sequence of isolate 8129-5 had 99.8% identity with L.maculans.Pathogenicity of the isolate 8129-5 was confirmed on cotyledons of rape se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compared with typical symptom of L.maculans.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CR detection and the result of pathogenicity test, the isolate 8129-5 was identified as L.maculans.  相似文献   

18.
小西葫芦绿斑驳花叶病毒(Zucchini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ZGMMV)是我国新报道的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从感染病毒的葫芦叶片中分离出ZGMMV,摩擦接种西瓜(Citrullus lanatus)、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西葫芦(Cucurbit...  相似文献   

19.
短毛柽柳(Tamarix karelinii)是分布于盐渍化沙地和重盐碱地的灌木。为了阐明短毛柽柳种子的萌发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周期、储藏时间和盐分梯度,采用室内控制实验研究这些因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毛柽柳种子在4个温周期中均具有高的萌发率,并且温周期温度越高,种子的萌发速率越快。2室温贮藏1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在贮藏6个月内,种子的最终萌发率都能达到100%。3≤0.8 mol·L~(-1)的Na Cl溶液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而≥1.0 mol·L~(-1)的溶液则抑制种子的萌发,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呈下降趋势,直至为0。将1.0~4.0 mol·L~(-1)溶液中没有萌发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继续培养后,仍有71.67%~28.00%的种子恢复萌发率,表明种子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对短毛柽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短毛柽柳的种苗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棉疫病菌90kD胞外蛋白激发子生物活性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对棉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90 kD胞外蛋白激发子的生物活性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用不同浓度的激发子处理烟叶测定其诱发过敏反应的有效浓度,结果是所测定的0.5~100 nmol/L各浓度均可诱发过敏反应,但100 pmol/L不能诱发过敏反应,表明该激发子诱导烟草产生过敏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在100 pmol/L~0.5 nmol/L之间。该激发子可诱导不同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产生过敏反应,但不能诱导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等茄科作物及棉花(Gossypium arboreum Linn.)发生过敏反应,初步表明该激发子诱导植物发生过敏反应具有一定的专化性。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处理烟叶后分别于第0、24、48和72 h接种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结果证明该激发子可以诱导烟草产生抗性反应,其抗性以处理后立即接种烟草疫霉为最强,接种后48h防效达68%,以后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激发子分别经p H值2~14的水溶液25℃处理30 min,或分别经4、25、60和100℃处理5 min仍能诱发过敏反应,但是经蛋白酶K处理后不能诱发过敏反应。表明该激发子对酸、碱和温度不敏感,但对蛋白酶K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