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牦(♀)一代杂交牛暖季补饲肥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提高我国高寒牧区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中普通牛种(Bos taurus)冻精人工授精配种牦牛(Bos granniens)的不同牛种种间杂交优势利用的经济效益,促进牦牛产区牦牛商品生产。我们在全国牦牛科研协作组组长单位四川省农(牧)场管理局  相似文献   

2.
牦牛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牦牛(Bos grunniens)是一种适应高寒地区的家畜,自然分布只限于我国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海拔3,000米(高纬度地区为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 青海省玉树州是牦牛的重要产区,有牦牛1,672,304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12%,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14%,为全省牦牛总数的36%。牦牛和藏羊是玉树州国民经济中的两大台柱。  相似文献   

3.
安格斯牛与牦牛杂交所产F1犏牛显示出较高的杂交优势,不仅耐高寒、耐粗饲,而且弥补了牦牛生长慢的缺点.为了解安犏牛的线粒体结构特性,从二代测序数据中组装了安犏牛[Angus cattle(Bos taurus;♂)×Gannan yak(Bos grunniens;♀)]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安犏牛基因组大小为 ...  相似文献   

4.
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通牛(Bos tar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成年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脂肪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了PPARγ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GU061328),其中cDNA的ORF为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与普通牛PPARγ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9%,有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脂肪、背最长肌、心、肝、肾、脾和肺脏中均检测到PPARγ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肝脏和脾脏中亦有较高表达。PPARγ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5.5岁九龙牦牛显著高于0.5、3.5岁和9岁以上,其表达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5,(9):61-65
四川省是中国三大牦牛主产区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广泛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地区。本文扩增了四川4个地方类群牦牛的线粒体DLoop区637 bp的片段,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地方类群,以及野牦牛进行进化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牦牛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为丰富,昌台牦牛在4个类群中具有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83±0.020)和核苷酸多样性(0.017 42±0.012 94)。进化树分析显示四川牦牛与其他地区牦牛分为明显的2个支系,昌台牦牛和金川牦牛与九龙牦牛、达日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牦牛、西藏牦牛、玉树牦牛具有较近遗传距离。本研究为四川地方牦牛地方类群的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细胞周期蛋白CCND2(Cyclin-D2)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中G1/S期转变的关键调控因子,在癌症、营养代谢以及卵泡发育中参与调控.为研究CCND2在雌性牦牛(Bos grunniens)生殖轴系(HPOA轴)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对季节性繁殖的作用机制,选取健康发情期雌性牦牛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7.
牦牛(Bos grunniens)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寒低氧地区,具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进化,牦牛在生理结构及遗传分子方面表现出高原适应性特征,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揭示了牦牛高原适应机制。文章对牦牛遗传背景、形态、生理高原适应性进化的改变、相应分子遗传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牦牛及其他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研究和高原缺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抑制消减杂交和斑点杂交法对麦洼牦牛初乳期(产犊后2 d)和常乳期(产犊后18 d)特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发现2个在初乳期间特异表达的EST片段,并命名为LAO和COL1α1。测序结果LAO片段长698 bp,GenBank比对,其核苷酸序列与西藏黄牛(Bos taurus)、小家鼠(Mus musculus)、家犬(Canis familiaris)等的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其序列一致性分别达到96%、73%、72%;COL1α1片段长337 bp,比对结果,其序列与Bos taurus、马鹿(Cervus elaphus)、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等的Ⅰ型胶原蛋白α1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其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100%、99%。2个序列与牛基因组的Blast分析表明,LAO片段定位于3号染色体LOC782545区,该区域编码1个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另一片段定位于19号染色体LOC615867区,该区域编码1个Ⅰ型胶原α1基因。研究表明,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和Ⅰ型胶原蛋白α1基因是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蛋白,这2个基因在牦牛初乳期乳腺组织中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初乳期乳腺特殊的生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 牦牛是牛属(Bos)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种类。它只生存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海拔3000(高纬度地区为2500)~6000米的高寒地区。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高山草场自然资源的牛种。仅在亚洲九个国家有它的分布。现在,总头数约1460余万。其中,我国1370余万头,占总数的90%以上;蒙古70.95万头,仅次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低氧环境对牦牛(Bos grunnien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PA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初步探究牦牛肺动脉平滑肌对低氧的适应性特点。【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鉴定牦牛PASMCs。试验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采用CCK-8法检测牦牛PASMCs在低氧和常氧状态下0、2、4、6、12、24、48、72、96、120 h的增殖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常氧组和低氧组培养24、48、72、96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蛋白浓度。【结果】细胞鉴定结果表明,95%以上的细胞均能表达α-SMA,即分离纯化所得细胞为牦牛PASMCs。CCK-8结果表明,低氧组在72、96、120 h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郭宪  阎萍  曾玉峰 《中国牛业科学》2007,33(4):64-64,67
牦牛(Bos grunniens)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牦牛(Bos grunniens)起源于中国,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狭窄的珍稀畜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寒地区,具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1-2];但由于生产方式不合理、饲养条件落后以及严重的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导致家牦牛普遍出现自然退化现象。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利用野牦牛这一种质资源,采用杂交技术实施家  相似文献   

13.
西黄杂种公牛与牦牛杂交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 半农半牧区引进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 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相 应比牦牛高8.24 kg和7.5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3.35)kg, 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 投入生产,第一胎挤奶量(704.55±30.6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3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 ♂×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引言牦牛(Bos grunniens)是极其耐寒的特有畜种,仅分布在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四周的高山、亚高山地区。海拔一般3000米以上,夏季放牧点超过6000米,生态条件独特。光照长,辐射强度大,是其有利的生态因子,但地势高亢、气压低,热量不足,是其不利因子。由于多种自然因素的制约,牦牛分本地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牧草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进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相应比牦牛高8.24 kg和7.58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3.35)kg,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挤奶量(704.55±30.6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3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正牦牛(Bos grunniens)是牛属中的一个牛种,是以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产畜牧资源,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观牛种。牦牛分布的苏吉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季短、辐射强、氧分压低等特点,草场以高山及亚高山草场为主体。牦牛由于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自然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为当地群众提供肉、奶、毛、绒、役用等,  相似文献   

18.
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地区大型土著哺乳动物之一,其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空气稀薄、少氧、气候严寒、饲草匮乏等严酷生境下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生境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作者科研和生产经验,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有关中国牦牛的采食行为、性行为、母牛分娩行为、母性行为、行走行为、反刍行为、卧息行为、侵扰行为等研究进展,旨在为牦牛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牦牛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驯化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牦牛(Bos grunniens)是珍贵的资源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现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中国是最主要产区,拥有92%的世界存栏牦牛,多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及甘肃等西部省区。牦牛具有系列适应高寒生境的形态结构、摄食特性及繁殖等生理生态特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牦牛适应性及牦牛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牦牛现有12个品种,其生产性能各有偏重。按照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牦牛的特征特性,中国牦牛可划分为横断山区型和青藏高原型2个生态类型。牦牛育种和改良多采用杂交进行,现代动物繁育技术也逐渐得到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方法的结合是家牦牛育种和改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黄牛”一词,有不同层次的三种涵义;一,与水牛、牦牛等相并列的物种名,即对于学名“Bos taurus domestica”、英文(狭义)“cattle”的汉语词;二,与“奶牛”、“肉牛”相对称的中国固有的、曾经长期以役用为主的B.tau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