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的非平衡面板微观调研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定苜蓿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技术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出波动下滑态势,技术效率均值为0.8500,2017年技术效率维持在0.8563水平上;新疆苜蓿生产技术效率降幅最快,其次为山东和内蒙古,河北和山西降幅相对较慢;宁夏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增长态势。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最高,之后排序分别为山东、湖北、山西、宁夏、陕西、内蒙古、四川和新疆,黑龙江技术效率排名最后。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下滑原因在于当前苜蓿生产处在技术使用的衰减期,技术进步与苜蓿生产结合不紧密、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持续调整、国家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与美国苜蓿产业发展作立地条件、品种、种植与收获技术、质量控制、客户与市场等9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我国苜蓿品种选择、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和市场前景进行综述,给国产苜蓿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78-186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肃农业大学南丽丽副教授、师尚礼教授编写的《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一书。2015年3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书号为 ISBN 978-7-5082-9951-8。各地新华书店经销,每本定价18元。
  《苜蓿栽培与加工利用》共分六章,第一章系统介绍苜蓿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等;第二章介绍苜蓿的品种特性及适宜种植区域等;第三章阐述苜蓿草地建植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第四章阐述苜蓿草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技术;第五章阐述苜蓿在高寒区、干旱区、湿热区的栽培和利用技术;第六章详细介绍苜蓿混作轮作间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苜蓿青贮技术是贮存苜蓿青干草的方式之一,本研究对国内外苜蓿青贮技术做了系统总结,详细分析了紫花苜蓿青贮的原理、技术及所用设施。对于苜蓿青贮来说,半干青贮技术较为实用,而未来苜蓿青贮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乳酸菌添加技术,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则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质,动物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苜蓿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较快,苜蓿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科学地种植苜蓿,更好地提高苜蓿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苜蓿的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质,动物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苜蓿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较快,苜蓿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科学地种植苜蓿,更好地提高苜蓿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苜蓿的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185-195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饲料》2019,(12):4-5
6月13日,第八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召开,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出席大会并讲话。会议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为主题,围绕苜蓿产业化发展,解读奶业振兴与苜蓿发展政策,分析奶牛等畜种市场苜蓿需求,展示苜蓿种植加工先进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开展苜蓿病虫害防治、青贮质量控制、丘陵山地收割等关键技术培训,推动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苜蓿青贮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国内外苜蓿青贮技术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其中添加剂青贮技术是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重点。由于苜蓿水分高、含糖低、缓冲度高和乳酸菌少等原因,其青贮需要特殊的处理,苜蓿最早采用半干青贮技术,现在发展为添加剂青贮技术,但是距离生产实践仍有一定的距离,最后对苜蓿青贮添加剂处理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苜蓿是世界公认的牧草之王,但由于苜蓿自身的成分特点导致其难以利用常规的存储技术进行很好地存储,使这种优良牧草的供应季节性、区域性失衡。而青贮技术既可以较多地保持饲草的养分,又可以长期贮存而不坏,是解决苜蓿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苜蓿青贮技术的研究概况作了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苜蓿添加剂青贮技术及各添加剂的作用特点,旨在为我国苜蓿青贮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半干青贮技术是苜蓿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广的,而苜蓿添加剂青贮技术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物固氮技术应用于苜蓿生产 ,可提高苜蓿的成苗率 ,增加苜蓿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同时 ,还可增加土壤肥力。1 生物固氮技术在苜蓿生产中的作用生物固氮包括共生固氮和自生固氮。本文论述的是豆科牧草苜蓿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根瘤菌与苜蓿的共生固氮 ,是指苜蓿根瘤菌侵染苜蓿根部形成根瘤 ,通过根瘤固氮酶的作用 ,将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态氮 ,并提供给苜蓿利用。同时 ,苜蓿将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 ,作为根瘤菌生长及固氮的能量来源 ,这就是共生固氮作用。每个根瘤就是一座微型氮肥厂 ,根瘤菌给苜蓿生产氮肥 ,不会污染环境 ,不需长…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认为我国苜蓿产业正处于从盲目投资、无序竞争的低水平生产向技术与资金配套完备、市场运作合理的生产方式发展的转型期。由此,提出未来发展中我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为行业协会建设、品种繁育与种子产业建设、草产品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建设、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产品品种多样化与深加工产业建设以及产业优化布局与深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苜蓿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吉林省奶业生产的现状与差距,提出了扩大苜蓿生产、促进奶业发展的设想,并论述了吉林省发展苜蓿的优势是气候、土地和技术支撑。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阐明了苜蓿的饲用价值,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奶牛饲喂苜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苜蓿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目前苜蓿生产中存在的病虫草害实际问题,通过利用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4.0,进行苜蓿病虫草害专家系统的开发。结合苜蓿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完成了苜蓿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模块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互动     
《甘肃畜牧兽医》2015,45(4):77-79
<正>问网友咨询:现在要种苜蓿了,听说种苜蓿还要接菌,请问新种的苜蓿怎么接菌?答草原技术专家程文定:苜蓿能与根瘤菌共同固氮,但是苜蓿根瘤形成与土壤的根瘤菌数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新垦土地上首次种植苜蓿,或在同一地块上再次种植同一种苜蓿或者在过分干旱而酸度又高的地块上种植苜蓿,都要通过接种根瘤菌增加根瘤数量,以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根瘤能固定大气和土壤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日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可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