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成都市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圈北部中心,2015年以来新都区养殖业受环保、土地、动物疫病等因素影响,养殖规模不断减少,养殖效益不断降低,该文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背景下,就成都市新都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面对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思考,以期为“成都市新都区天府粮仓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2012年喀什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信息熵方法对期间喀什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进行分析,并对熵值与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喀什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由0.693 2上升到1.664 8,均衡度由0.693 2上升到0.723 0,优势度由0.306 8下降到2012年的0.277 0。信息墒、均衡度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优势度总体出现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无序性增加,均质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熵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强关联,关联强度值为0.704 4,与城镇化率、土地经济密度、社会商品零销售总额、人均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呈中等关联。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内部结构的变化是信息熵值变化的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分析龙脊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为龙脊梯田森林水源涵养、稻田耕作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龙脊梯田竹林、杉木林、混交林和稻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和基本物理性质,计算土壤粒径分形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林粘粒含量最高,竹林砂粒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2~200μm,约占79.4%。多重分形维数中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值依次为杉木林>混交林>稻田>竹林,信息维/容量维D(1)/D(0)和单重分形维数D值依次为杉木林>竹林>稻田>混交林,奇异谱函数的谱宽△α和对称度△f均为混交林最大、稻田最小。D和△f分别与土壤粘粒和砂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1),D(0)和D(1)/D(0)与土壤粉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5)。土地利用方式可通过影响土壤机械组成来改变分形参数的大小,杉木林的土壤D、D(0)、D(1)、D(2)、D(1)/D(0)值均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样分析位于黄渤海分界线的旅顺南端丘陵山地松树林、玉米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5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比重。结果表明: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松树林0~50cm土壤有机碳总含量(3.57%)高于玉米田(2.41%),松树林平均土壤比重(2.55g·cm^-3)低于玉米田(2.67g·cm^-3)。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富集系数显示,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0~20cm)土壤,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比重则有相反规律。同时看出土壤比重越大,相应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就越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比重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松树林^2=0.9297,R玉米田^2=0.9214),认为林地在增加碳储量和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到2005年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由0.8466增加到1.0344,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度由0.5649降到0.4684,均衡度由0.4351增加到0.5316,该县土地利用结构熵呈持续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的无序度增加,均质性增强,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是引起这种结果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土地经济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存在强关联,其关联度达0.70以上;与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呈中等关联,其关联度迭0.697和0.5693。研究认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政策、投资、消费需求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是间接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0%-21%、8%-100%、11%-98%,有80%的小流域强度侵蚀土地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源地,有20%的小流域土壤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度侵蚀土地;②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8.27t/km2·a、6410.8t/km2·a、-2083.89t/km2·a、2668.43t/kin2·a、6639.33 t/km2·a、-759.6 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6%、89%、-4%、11%、12%、-3%,流失面积比为1%、72%、0%、18%、9%、0%,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坡耕地,平耕地、有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蔚  马方正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92-96,136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丹江口水库水质有重要影响.基于丹江口市2007、2012、2017年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获取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0~1 km、>1~13 km、>13~36 km缓冲区,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2007—2017年丹江口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农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2012—2017年大于2007—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1~13 km缓冲区、0~1 km缓冲区、>13~36 km缓冲区;农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②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1~13 km缓冲区、0~1 km缓冲区、>13~36 km缓冲区,0~1 km缓冲区内,主要是农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水域;>1~13 km缓冲区内,农地、林地和草地相互转变,建设用地持续增加;>13~36 km缓冲区内,主要是农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变.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1~13 km缓冲区、0~1 km缓冲区、>13~36 km缓冲区;0~1 km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降低,土地开发利用减弱;>1~13 km缓冲区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期,土地开发利用逐渐增大;>13~36 km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调绘、航片判读、统计分析、历史类比与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 ,对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 1 998~ 2 0 1 9年剧烈扰动的 1 65 2 0h 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 ,2 2年间 ,共剥离岩土 1 60 980 0万 ,挖损土地 1 2 0 0 0h ,压占土地 45 2 0h ,其中 ,耕地和林牧用地分别消失 874 3h 和 79 0h 。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 ,耕地由原来的 5 5 0 %提高到 67 0 % ;林牧用地由原来的 4 5 %提高到 30 0 % ,基本消除了荒地和其它未利用地。同时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结果表明 ,以 6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2 6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若以 1 0年为耕地恢复期 ,大约在采矿 34年后 ,耕地总量可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首次对锡林浩特市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为锡林郭勒大区域内提供时间长跨度、空间小尺度的案例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数学统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程度变化模型和结构的空间变化模型对分类系统中的Ⅰ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研究。1)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2)测算得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开发度、土地耗减度等指标显示,锡林浩特市2000—201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的时期;3)影响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锡林浩特市30年来土地利用程度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指标均大于0,表明锡林浩特市土地利用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2009年酒泉市第2次土地详细调查数据,采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方法,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类型3个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减少量最大的是牧草地;在空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很平均,水利用地分布不均匀,但总体上相对合理,牧草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分布很不均衡,耕地、居民地和园地分布极不均衡;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上,除肃州区外,中部绿洲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都在中、低一级,其中玉门市、金塔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2 4,0.224 2,敦煌市和瓜州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54 4、0。071 2,属低中多样性,且与其他县区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
试析土地利用3种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白玉  邓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9-2401,2450
土地集约利用强调土地现阶段的经济效益,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土地的最高产出。对环境的保护、代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但要求获得土地的经济效益,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虽然强调对环境的保护,重视代际关系的处理,但它还是强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改造者,是一种向土地资源索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绿色发展要求要有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绿色利用。土地绿色利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这是一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2.
衡阳南岳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南岳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目前南岳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矛盾日益明显,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为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增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促进南岳区土地的优化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对策: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积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发展节地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用地供应,增进土地生态安全,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面了解宁夏全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宁夏开发区的审核、批后监管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省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分析,指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着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后备资源较为贫乏,水法流失相当严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提出继续发展农业,振兴山区经济,发展水产养殖,进行深度开发,合理用地布局,强化土地管理等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以及区位指数对四川省及省内各地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省的土地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明显、组合类型数小等特征,同时也指出四川省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贫乏等问题,提出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开发和复垦,在土地管理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及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薇  杨兴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34-1435,1437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在调查了解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忠县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潜力进行了预测,指出通过土地整理可实现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土地,但由于历史、规划、管理以及人员流动等原因,造成农村部分房屋空置和零星碎地难以利用,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剖析了导致土地浪费的原因,提出进行土地整理、挖掘整合农村土地的潜在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罗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16-6217
通过分析重庆市某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背景下的旅游用地问题,对其旅游用地的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提出了旅游用地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过程可以分为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之间的转变、区域上的差别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与不同方式的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可以分为土地利用类型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后者实际上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豫西黄土丘陵区架子河小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地构成要素的分析,根据土地质量的特点和差异性,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架子河小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根据该区特点,主要选择了坡度,土层厚度,砾石或砂姜含量和灌溉条件4项指标,进行了土地分级,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级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