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药毒死蜱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要介绍毒死蜱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论述了毒死蜱环境污染的微生物处理,并指出了毒死蜱微生物降解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甲乙基毒死蜱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毒死蜱基础上经过化学修饰设计,合成出一种me-too高效新型杀虫剂--甲乙基毒死蜱.通过对甲乙基毒死蜱与毒死蜱进行毒性测试,以期为毒死蜱类药物开发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毒死蜱及主要代谢产物的降解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86~24.84 d(均小于30 d),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 9~0.088 2 d-1。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3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在环境水体中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了pH、水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毒死蜱在环境水体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环境因素对水体中毒死蜱的影响大小为:温度>pH>水质。温度是影响毒死蜱在水体中降解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毒死蜱的降解明显加快。pH对毒死蜱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毒死蜱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碱性条件下降解加快。在试验选择的各因素水平范围内,33℃、pH9、河水是水体中毒死蜱降解的最佳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5.
毒死蜱颗粒剂和毒死蜱乳油对蛴螬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亩用3.0kg毒死蜱颗粒剂播前撒施,同时于幼虫高峰期亩用毒死蜱乳油275ml对水逐穴点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了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中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的含量。[结果]对照品溶液中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浓度-峰面积回归方程分别为:Y=762.90X+15.84和Y=727.94X+18.91,在10.0-100.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精密度试验中,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RSD分别为0.5%和0.7%。在重复性试验中,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RSD分别为0.9%和0.5%。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06%和96.31%。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的最低检测限均为0.32 μg/ml。热处理储存和正常储存的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的阿维菌素含量分别为12.54%和12.81%,毒死蜱含量分别为0.231%和0.235%。[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及稳定性好,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滴灌条件下毒死蜱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种植作物、代森锌消毒和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毒死蜱的分布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于表层的毒死蜱在施用初期主要残留在10 cm以上土层,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降解并向下迁移。土壤中3,5,6-三氯-2-吡啶酚(TCP,毒死蜱的主要代谢产物)含量在0.1~1.5 mg·kg-1之间,施药30 d后,40 cm土层中毒死蜱和TCP均有检出。不同处理下,毒死蜱含量在10 cm以上土层存在较大差异,TCP含量在20 cm以上土层存在一定差异。消毒抑制毒死蜱的降解,作物根系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毒死蜱的降解。土壤含水率对10 cm土层毒死蜱含量有较大影响,在未消毒和种植作物处理中,最强的毒死蜱降解分别发生在土壤含水率为80%和70%处理中。毒死蜱和TCP对微生物以抑制作用为主,不同处理的抑制程度不同。毒死蜱在低浓度时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高浓度时存在抑制作用,作物的存在减弱了毒死蜱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毒死蜱的降解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关,种植作物改变了毒死蜱和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代森锌消毒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浸泡施药条件下,通过模拟桃膨化脆片和冻干脆片加工过程,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研究了桃脆片加工过程中毒死蜱残留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桃皮和果肉中的毒死蜱含量分别为322.64 mg/kg和2.50 mg/kg。98.00%的毒死蜱残留分布于果皮上,去皮可显著降低桃的毒死蜱残留。在清洗过程中,6种常用清洗剂对于桃上毒死蜱残留均无显著的去除效果。去皮的果肉经热烫处理后,毒死蜱残留量进一步显著降低,步骤去除率达到63.20%。变温压差膨化环节,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以降解毒死蜱的残留量,其步骤去除率为0.33%。真空冷冻干燥环节对毒死蜱的残留有富集作用,其步骤去除率为-0.01%。真空干燥和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毒死蜱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047和0.033,说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比真空冷冻干燥更能降低毒死蜱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苹果果实中毒死蜱残留的品种间差异及套袋对其残留的影响作用,采用气相色谱法(GC-FPD),研究了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动态以及套袋对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毒死蜱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中的残留量存在着明显的品种差异,其中红富士属于高农药残留的品种,而嘎拉、红将军和83-1-70-3则属于低农药残留的品种。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的残留量表现出明显差异,果皮是毒死蜱残留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全果,果肉中的残留最少。套袋明显减少了毒死蜱在苹果果实中的残留量,不论处理浓度和取样时间如何,套袋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比不套袋至少减少1/3。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毒死蜱具有良好降解作用的菌株,为利用微生物进行有机磷农药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富集分离法从喷施毒死蜱的土壤中分离出4株对毒死蜱有良好降解作用的菌株,经复筛最终得到1株能够高效降解毒死蜱农药的微生物菌株D12,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研究菌株降解毒死蜱的降解过程、生长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纯培养的条件下测定该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结果]当接种量为菌浓度OD560=0.179,最适pH值为7.0,温度为30 ℃,毒死蜱浓度为100 mg/L时,该菌株D12培养6 d后的降解率达到50.4%。该菌生长的最佳毒死蜱浓度为1000 mg/L,对毒死蜱的最大耐受浓度为3 000 mg/L。[结论]试验筛选的菌株D12在基础培养基中对毒死蜱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书香小油菜的毒死蜱残留量为调查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降低油菜毒死蜱残留的作用,并采用气相色谱方法检测油菜中毒死蜱的含量。结果表明,油菜素内酯降低毒死蜱残留的最佳浓度是将其稀释1 000倍。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毒死蜱或将在美国农业中被停止应用近日,美国EPA修改了毒死蜱人类健康风险评估,但EPA仍维持原撤销所有毒死蜱食物残留限量的提议。撤销所有毒死蜱的限量,这意味着如果该提议最终实施,将停止所有毒死蜱在农业中的应用。美国境内现约有120万农场,其中有超过4万个农场在使用毒死蜱。一些经济的替代产品可以有效地控制毒死蜱的靶标害虫,但毒死蜱的全面停用对花椰菜、卷心菜等作物的种植影响仍会比较大。先正达发布草甘膦抗性杂草管理解决方案网站  相似文献   

13.
毒死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Class II中度危害杀虫剂,属于有机磷农药。在中国,毒死蜱作为高效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被广泛使用。由于毒死蜱的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国自2017年开始限制毒死蜱在农业中的使用。近年来,毒死蜱对水生动物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积累、生态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到毒死蜱的环境行为、水生动物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有机磷农药对水生动物毒性效应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农药对草履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草履虫的急慢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溶液的不同浓度对草履虫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浓度越高毒性作用越大,毒死蜱对草履虫的1h急性毒性作用LC50为0.0435 9mg/L,最大无致死浓度为0.002 5mg/L,最小全致死浓度为1.29mg/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率和毒死蜱溶液浓度呈线性相关。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浓度在0.005~1.29mg/L范围内,浓度对数越小(即毒死蜱浓度越小)种群增长率越大,说明毒死蜱溶液在一定低浓度范围内可能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效应。  相似文献   

15.
海外传真     
欧盟建议不再批准毒死蜱再评审申请2019年10月3日,欧盟委员会向WTO通报,建议不再批准毒死蜱(Chlorpyrifos)和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的再评审申请。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目前的批准于2020年1月31日截止。预计该通报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采纳,在欧盟正式的禁用公告发布后,相应的产品也要在规定期限内退出欧盟市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毒死蜱混用对四季豆的残留降解和安全间隔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毒死蜱在四季豆中单独使用时的原始残留量较低,而不同有机硅剂型与毒死蜱混用处理对四季豆中的残留量有不同的影响;毒死蜱与有机硅混合处理的残留量高于单独处理,但对四季豆巾毒死蜱的降解速率与半衰期影响不大.根据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计算出不同间隔期的理论残留量,并参照国外标准计算安全间隔期在5 d左右.结论认为,尽管毒死蜱及其与有机硅混用时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量可符合CAC的标准要求,但较难达到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2、10 mg/kg)和毒死蜱单一与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和毒死蜱单独处理或复合处理均能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低浓度镉处理可促进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浓度则抑制其活性.毒死蜱单独处理可促进酸性磷酸酶活性,镉和毒死蜱复合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比单独处理要低.低浓度镉和毒死蜱单独处理,低浓度镉毒死蜱复合处理,脲酶活性均比对照略高.高浓度镉单独处理、高浓度镉毒死蜱复合处理,脲酶活性均比对照低,其中高浓度镉毒死蜱复合处理脲酶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8.
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蛴螬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筛选防治花生蛴螬的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最佳田间使用量。[方法]以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3750、5625、7500 g/hm2为处理,以40%毒死蜱乳油7500 g/hm2为正常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调查花生被害情况,计算各处理防效。[结果]使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3750~7500 g/hm2防治花生蛴螬效果显著好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但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结论]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幼虫防效及保果效果均较好,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毒死蜱与鱼肝微粒体P450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毒死蜱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比较研究了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急性毒性,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的脱硫转化作用及毒死蜱对肝微粒体P450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斑马鱼、麦穗鱼及太阳鱼的96 h-LC50分别为1.94, 0.0273,0.0681 mg·L-1。3种鱼肝微粒体P450酶系对毒死蜱代谢的Vmax/Km值分别为:1.67×104,5.00×104,2.00×104,即代谢能力大小为麦穗鱼>太阳鱼>斑马鱼,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相吻合,从而P450酶系的脱硫转化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毒死蜱对3种鱼的毒性差异。试验浓度毒死蜱对3种鱼的P450酶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1500~1800 mL/hm2对水稻白背飞虱具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1500 mL/hm2的控虫效果优于25%甲维.毒死蜱乳油同剂量的效果;明显低于吡蚜酮对白背飞虱的控制效果;药后1 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1500~1800 mL/hm2对田间主要蜘蛛有一定的杀伤率(46.51%~56.60%),但杀伤率低于25%甲维.毒死蜱乳油1500 mL/hm2和毒死蜱处理;药后15 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田主要蜘蛛无杀伤作用。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的剂量应不低于1800 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