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豆粕作为一种优质的蛋白源,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3%~46%,是我国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蛋白原料。它富含多种氨基酸,对家禽和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尤其是其他植物性饲料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含量高达2.5%~3%。但是饲用豆粕一般是高温豆粕,蛋白变性比较严重,溶解性较差,会影响蛋白质消化,还含有抗营养因子和胀气因子。经过一定工艺和技术手段发酵后的豆粕,微生  相似文献   

2.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含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表明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但由于发酵工艺、发酵菌种、豆粕本身的因素,不同生产厂家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别较大,现有研究中也少有关于二者中抗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为此,抽取了市售的65批次豆粕和54批次发酵豆粕,对6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籽糖、水苏糖、脲酶进行分析测定,以了解饲料行业使用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方法】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对样品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其分析方法和操作要求均与所购ELISA试剂盒的说明相一致,主要过程为:样品前处理、加样、洗板、加酶标试剂、显色、终止。棉籽糖和水苏糖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微波提取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脲酶分析参照国标方法:加入尿素缓冲液后恒温水浴,一定时间后加入盐酸溶液停止反应后冷却,清洗试管内容物,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4.7后根据体积计算得出脲酶活性。【结果】调查分析后发现: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54.7 mg·g-1,发酵后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降低了57.7%,根据百分位数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正常值范围分别为58.9-P90(177.3 mg·g-1)、ND-P90(109.4 mg·g-1)。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为102.2 mg·g-1,而发酵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为37.6 mg·g-1,相比豆粕降低了63.2%,使用相同的数据统计方法判定二者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2.8-P85(147.2 mg·g-1)和ND-P85(61.8 mg·g-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8.4 mg·g-1和7.5 mg·g-1,发酵处理使其含量下降了59.1%,同时得出豆粕及发酵豆粕胰蛋白抑制因子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0(28.6 mg·g-1)、ND-P80(9.9 mg·g-1)之间。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棉籽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1.93 mg·g-1,发酵豆粕比豆粕减少了82.5%,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棉籽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90 (13.79 mg·g-1)、ND-P90(4.65 mg·g-1)之间。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29.70 mg·g-1,而发酵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5.19 mg·g-1,发酵后水苏糖含量降低了82.5%,同时水苏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5 (33.29 mg·g-1)、ND-P85(11.58 mg·g-1)之间;豆粕中脲酶含量正常值范围为ND-P97(0.40 U·g-1),发酵豆粕脲酶未检出。综上得出,发酵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豆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现行市售豆粕及发酵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范围。本调查分析为饲料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够对养殖企业选择豆粕及发酵豆粕作为饲料原材料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使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利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豆粕的最佳发酵参数为:异常汉逊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为2∶2∶1,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中的抗原蛋白降解彻底,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73.9%,有益活菌总数达到8.5×10~8cfu/g,明显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豆粕价格一路上涨,现已达4800元/吨,这与豆粕的营养价值是相关的.豆粕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适当,赖氨酸含量高,适口性好,蛋白消化吸收率高达8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发酵、酶解和物理处理方式对豆粕大豆抗原蛋白分解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为筛选合适的豆粕加工处理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菌种组合、发酵水分、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豆粕抗原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方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计,研究蛋白酶用量、酶解水分、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豆粕抗原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酶解方案。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烘焙(温度设置为160,200,240℃)、微波(火力设置为小火、中火、高火)和蒸汽蒸制(时间设置为15,20,25 min)对豆粕抗原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豆粕发酵最优方案:以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作为发酵菌种、发酵水分40%、35℃发酵72 h,该方案所得的发酵豆粕酸溶蛋白含量为17.36%,且抗原蛋白分解较好。豆粕酶解最优方案:蛋白酶添加量为0.3%、水分含量为60%,40℃酶解48 h,该方案所得酶解豆粕酸溶蛋白含量为8.76%,且抗原蛋白分解效果较好。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相比,烘焙、微波和蒸汽处理的豆粕酸溶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不同处理方式间差异显著(P0.05),但同一处理方式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微波对豆粕抗原蛋白分解最好,烘焙和蒸汽对抗原蛋白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结论】发酵、酶解和物理处理均能提高豆粕酸溶蛋白含量,降低豆粕中的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6.
豆粕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是饲料工业中常用的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但是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阻碍了畜禽对其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而豆粕经过发酵处理,能有效去除抗营养物质,并且提高其适口性,在畜禽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章就发酵豆粕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676-1678
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豆粕日粮对舍饲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膨化豆粕日粮组和饲喂膨化豆粕+加酶益生素日粮组,舍饲羔羊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比饲喂羔羊常规日粮对照组提高32.61%,44.35%;饲料转化率提高6.72%,5.70%;植物性蛋白源饲料豆粕经膨化和添加加酶益生素后能有效去除和降解抗营养因子和过敏原,减少对羔羊消化系统的刺激,适应其消化生理特点,可提高舍饲羔羊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充分验证了舍饲羔羊应用植物性蛋白源饲料营养调控的效果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8和米根霉M-1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复合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根霉同时接入到豆粕中,两菌株接种比例2∶1,发酵总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料水比1.0∶1.4(质量比),发酵时间96 h。豆粕经复合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大豆肽、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升,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大分子蛋白质基本降解为10 ku以下的小分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结果表明,豆粕经复合发酵后营养成分显著增加,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营养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该项目是我校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李德发教授和谯仕彦教授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 2 0 0 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目前世界上的畜禽饲料主要用玉米豆粕配合型饲料 ,豆粕的产量占世界饼粕类产品生产总量的 2 /3及出口总量的 6 8%。 2 0 0 1年世界豆粕进出口量均超过 4 0 0 0万t。但是由于加工水平和豆粕质量的较大差异对饲料质量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对豆粕质量的检测就十分重要。通过检测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判断饲料的蛋白含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检测手段 ,而目前食品工业及饲料厂只…  相似文献   

10.
花鲈配合饲料中鱼粉与豆粕适宜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不同比例的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配以小麦粉、淀粉、鱼油、混合无机盐与混合维生素等,配制成蛋白质含量为43%,鱼粉与豆粕的比例为1:0.00~1:1.79的6组配合饲料,并以小杂鱼为对照组饲料,喂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结果表明,花鲈的生长和消化率随着配合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用豆粕鱼粉替代的比例在40%以下时并无显著差异。花鲈幼鱼适用配合饲料中鱼粉含量不应低于  相似文献   

11.
豆粕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核酸和蛋白质两个角度对转基因豆粕及大豆原料进行了检测方法上的研究。设计并合成引物对转基因豆粕的内源基因lectin、CaMV35S启动子基因、NOS终止子和Cp4-epsps基因进行检测。应用ELISA的方法对不同含量的转基因蛋白及转基因豆粕进行检测,其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0.25%,但ELISA不适用于加工产品转基因成分的检测。Western杂交检测转基因豆粕及大豆,其检测极限达到0.5%。对于豆粕这样的加工产品,检测蛋白质及核酸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豆粕是一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优质饲用蛋白源,但是豆粕中含有的抗原蛋白、寡糖、植酸、脲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高效应用,采用益生菌发酵降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可提升其应用价值。本文旨在对益生菌发酵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发酵机理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对菌种和工艺参数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平均体重(2.07±0.02)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和未发酵豆粕对大菱鲆摄食生长的影响.用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AS 3.951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较,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皂甙、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5%、26.6%、11.7%、30.1%和19.7%.实验共制作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未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25%、40%和55%的鱼粉蛋白;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40%和55%的鱼粉蛋白.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对大菱鲆的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未发酵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水平为25%时,对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替代水平为40%和55%时,以上指标显著降低(P<0.01).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水平为40%时,未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替代水平为55%时,显著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  相似文献   

14.
于淼  廖俊  齐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59-9861
[目的]探索鱼类内源酶系对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效果,为建立鱼内脏改性豆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方法初步考察了初始pH、前处理条件、鱼类品种对鱼类内源复合酶系对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降解的影响。[结果]在50℃酶解温度下,初始pH 4.0条件下酶解效果最佳,其次为初始自然pH条件,初始中性和碱性条件下酶解效果不佳;加热前处理对酶解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80~100℃范围内,随前处理温度升高,对酶解的促进逐渐加强;在自然pH环境及50℃酶解温度条件下,带鱼内源消化酶系酶解豆粕的效果明显比花鲢和鳗鱼内源酶系酶解豆粕的效果强,其中鳗鱼内源酶系的酶解作用相对较弱。[结论]研究显示,鱼类内源消化酶是一种潜在的豆粕抗营养因子改性酶原料。  相似文献   

15.
蚯蚓蛋白水解酶对大豆蛋白的分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琼脂糖蛋白平板及水解度测定两种方法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研究了蚯蚓蛋白水解酶对大豆蛋白的分解作用.同时测定并比较了蚯蚓豆粕反应物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蚯蚓蛋白水解酶对大豆蛋白具有一定的酶解活性.其水解度达2.75%。利用蚯蚓处理豆粕,反应物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氨基酸总量与豆粕相比上升了27.83%,而且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更趋合理。因此,利用蚯蚓蛋白水解酶对大豆蛋白的分解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豆粕饲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豆粕饲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爱琴  贾仙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10-4512
[目的]研究豆粕混合发酵工艺,改善豆粕饲料品质,提高其利用率。[方法]采取多菌种混合发酵组合的方法,消除豆粕中存留的抗营养因子,并对混合发酵工艺参数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低抗营养因子豆粕。[结果]水分含量对发酵后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菌种1的接种量为0.005%和接种量为0.01%对发酵过程中产酸以及蛋白质水解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而菌种2的接种量对发酵过程中产酸和蛋白质水解的影响呈正相关;发酵助剂G对产酸和蛋白质水解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较佳的发酵工艺是固体密闭无氧静止发酵;基质为豆粕;料水比为3∶2;起始温度为40℃,起始pH自然;接种量发酵菌株1为0.005%;发酵菌株2为0.5%;发酵周期为5 d,底物中不必添加发酵助剂G。发酵后的水解度达5%以上,鲜发酵物的酸度在4.5以上,烧干后发酵物的酸度在8%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抗营养因子脱除效果,选择膨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并测定所得样品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抗营养因子、霉菌毒素、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微生物菌群数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豆粕相比,膨化处理的豆粕中营养成分含量有降低的趋势,蛋白质溶解度和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凝集素含量、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5.27%、37.95%、93.98%、44.0%;微生物发酵处理后,豆粕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提高7.61%,赖氨酸、氨基酸总和分别升高17.75%、7.24%,小肽含量升高295.69%,蛋白质溶解度、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23.18%、42.86%,消除抗营养因子效果显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集素均未检出,脲酶活性仅为0.01U/g,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降低46.15%,且发酵豆粕产品中富含有益菌,符合行业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发酵处理法比膨化法更适宜豆粕抗营养因子脱除。  相似文献   

18.
发酵豆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粕作为优质植物性蛋白源,来源广泛,营养丰富,豆粕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各国限产鱼粉、禁止利用一些畜产品下脚料生产的肉骨粉等动物蛋白饲料,提高豆粕营养价值、扩大豆粕在畜禽上使用的研究就显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β-葡萄糖苷酶水解豆粕不同比例替换未水解豆粕对婺农土鸡的生产性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为功能饲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分组试验方法,研究β-葡萄糖苷酶水解豆粨不替换未水解豆粕(CK)、1/3替换未水解豆粕、2/3替换未水解豆粕和全部替换未水解豆粕饲喂婺农土鸡生产性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各处理婺农土鸡日增重为18.49~20.78 g, 2/3替换未水解豆粕较CK显著增重12.39%;料重比为2.88~3.31, 2/3替换未水解豆粕较CK降低12.99%;42 d时2/3替换未水解豆粕饲喂婺农土鸡血清SOD活性最高和MDA含量最低,分别较CK提高19.29%和降低14.29%。【结论】β-葡萄糖苷酶水解豆粕不同替换比例对婺农土鸡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性能指标呈正向响应,以2/3替换未水解豆粕婺农土鸡的日增重和血清SOD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改良豆粕可改善婺农土鸡机体细胞氧化胁迫,促进其生长发育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口黑鲈饲料中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替代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去皮豆粕分别与玉米蛋白和大米蛋白组成的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分别于含45%和30%鱼粉的配方中配比上述2种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58.69±0.07)g的大口黑鲈53 d。结果显示:30%鱼粉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5%鱼粉组(P0.05),而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消化率和氨基酸消化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玉米蛋白组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大米蛋白组(P0.05),而摄食量显著低于大米蛋白组(P0.05)。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0%鱼粉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45%鱼粉组(P0.05),而玉米蛋白组和大米蛋白组对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去皮豆粕分别与玉米蛋白和大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可以使大口黑鲈饲料中的鱼粉含量由45%降至30%;去皮豆粕与玉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的替代效果优于去皮豆粕与大米蛋白组成的植物性蛋白质混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