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泉州集体林区在经历2003年新一轮改革后,集体经营的山林面积迅速减少,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泉州集体林区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林改基本完成了山林权的初次分配,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市场化。但是林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存在生态风险仍需密切关注。文章就泉州地区不同承包经营方式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生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
以确权发证、减轻赋税、规范流转、搞活经营的安徽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虽已基本完成,但这只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后续改革中还存在着山林纠纷隐患、产权流转、公益林的经营管护、采伐限额政策尚需调整、林政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为此,需要从林业政策的配套调整、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集体林权后续改革,以确保林权改革绩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集体林权制度虽经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本文从山林权属纠纷出发,主要对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和确权问题进行了探讨。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山林资源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所重视,以前的荒山荒地在现在也得到了升值,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逐渐形成了"寸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分析了永安市林业现状,探讨林业发展潜力及面临的挑战,揭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后续资源培育、抓好林区山地综合开发、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以科技提升林业产业发展质量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积极稳妥地展开,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集体林区省份,在改革过程中,划入生态公益林中有绝对多数是集体林。一旦某集体林被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直接关系到广大经营单位和林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对山林日益重视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6.
以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为背景、以商品林的经营为研究对象,采用制度性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下构成的成本效益与风险的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了林业制度性因素对林业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制度性因素是经济激励的基础以及保证经营主体获得和实现预期收益的前提条件,但只有在同时突破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的制约后,林业经营主体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预期收益以及预期收益得到保障和实现,进而农民及其他社会的力量将投资于林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浙江省集体林区4县(市)16个村庄19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 在对集体林区农户林业生产经营与技术需求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林业生产技术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集体林区农户户均林地面积为1.6 hm2, 近5 a有超过1/3的农户参与造林, 但人均林业收入在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8.2%。②林区农户林业生产技术来源以自身经验积累为主, 通过参加培训获得技术的比例仅为4.5%。同时, 对新品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程度较高, 分别为40.3%和31.3%。③林种结构、收入水平、培训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是影响林区农户林业生产技术需求的主要因素。著者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表7参15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从江县林权改革现状及改革引发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林区的发展对策,以为从江县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云南近80%的山林均为集体所有并均山到户,村民们拥有经营山林的自主权,怎样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这是一门新学问,本文简单介绍国际上近自然育林的理念及经营林业的原则,供村民经营民营森林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39-1740,1781
阐述了云南省澜沧县森林资源和"林业三定"的变迁特征,在全面总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以明晰集体林权、规范与弱化政府的行政权、市场化运作集体林权和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等4个对策,为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全县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以辽宁丹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悦  翟印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30-1832
在创建集体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体系基础上,采取定性要素赋值、数据标准化、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等方法,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指数。再根据收集的数据,通过改革前后均值的显著性分析以及改革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要素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和结论:①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集体林可持续经营指数改革后比改革前上升了0.0454;②林权改革对集体林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可持续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对集体林经济可持续影响最为显著,对集体林社会可持续的影响为其次,对集体林生态可持续的影响最小;③林权改革对集体林可持续经营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宏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98-100
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入手,阐述了新形势下,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采取提高编案质量,强调公众参与;明确编案单元,重视方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科学引导,放活经营权;落实采伐限额,完善林木采伐制度;定期稽查评价,确保执行到位科学编制和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等建议,以期落实林权改革政策,提高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合理森林覆被率与林种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针对我国深入进行林业经营机制改革,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启动天然保护工程的几个重大实质性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初步确定了黑龙江省森林被率以51.56%为宜。林种结构确定为:生态公益林占63.20%,商品林占36.80%较为合理,有宜于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重视、业务培训、制定方案、统一管理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罗甸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以期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湖北省森林认证为研究对象,综合林权权利结构和森林认证驱动力两大要素,构建了一套湖北省森林认证影响因素调查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森林认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营使用权、森林认证认知、经营让渡权、认证标识认可、森林认证态度是影响湖北省开展森林认证的五大主导影响因素。同时,就湖北省开展森林认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实现湖北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文辉  曾福生 《北京农业》2011,(18):139-14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本文结合祁阳县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其建国以来的林改所取得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对祁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其他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秦岭林区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当今世界林业建设的主题.通过分析秦岭林区森林资源现状、特点,指出了传统的森林经营是不可持续的.结合当今先进的可持续经营理论,总结出适合秦岭林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1)森林分类经营;(2)"近自然林业"经营;(3)森林资产化经营;(4)森林生态系统经营;(5)森林综合经营;(6)高新技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对我国国有林和国有林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课题,必须把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到我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去进行认真谋划和统筹研究。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形势和需要,对国有林的功能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为基础,解决好"谁来管理国有林"和"怎样管理国有林"两个命题,同时,在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国有林与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地权属与社区森林资源的持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权属是关系到“为谁种树和管理”和“谁将从中受益”的问题。从农村社区的视角,回顾、分析民族村寨半个世纪以来林权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可看出,国家政策对社区林权制度和山林管理影响较大,社区在不断适应国家权属政策变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固有的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形成了切合社区实际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林权制度安排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任务后,中国农村集体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及时总结前期顺利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今后林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实现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还面临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产业资本进入等诸多挑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范管理等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