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对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因工程的生物安全性越来越受关注。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基因流和基因污染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和有机农业思想内涵的差异。分析了有机农业的生态环境受基因污染的潜在风险。阐明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对基因污染的立场和态度,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不同地理群体12个结构基因座位上的变异,探讨了群体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群体间基因流平均为23.620 8,并且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的相距远近存在线性相关性.较大的基因流是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不同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郑伟  高大海  王留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78-10381
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植物的杂交起源,其次介绍了目前和过去鉴定杂交物种所使用的方法,综述了植物杂交所造成的基因渗入、遗传变异和重组、基因流、适应性进化、自然选择和“固化加强”作用及其在形成新物种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植物抗重金属逆性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植物抗重金属逆性的研究概况,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高等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理和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以及如何利用抗重金属资源物种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5.
利用30个微卫星标记,对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内蒙古细毛羊、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和无角多赛特羊进行群体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6个群体总基因多样度(DT)为0.63,群体内基因多样度(DS)为0.56,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2,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群体变异的12%,变异主要来自于品种内部;同属蒙古羊体系的国内5个绵羊群体彼此之间基因流(Nm〉5)较大,而与外来品种无角多赛特之间基因流(Nm〈5)较小。  相似文献   

6.
部分黄牛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 4个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延边牛、南阳牛、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杂种牛和韩国牛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4个位点平均基因多样性为 0 .5 7,IDVGA 11位点最高 ,为 0 .6 6 ;5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平均为 0 .5 7,南阳牛达0 .6 6 ,延边牛和韩国牛的多态性相对较低 ,西门塔尔、皮埃蒙特杂种的观测多样性明显低于期望的多样性 ,反映存在选择和近交 ;延边牛和韩国牛、西门塔尔牛与皮埃蒙特杂种牛之间有很高的基因流 ,说明它们的来源相近 ,由于品种间杂交 ,延边牛和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杂种牛和南阳牛之间也有较大的基因流 ;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基因流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长期混合间栽种植基因流是否会对传统水稻品种的种质产生影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籼稻冈优827,中优7号分别与黄壳糯按照8∶1混合间栽组合中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两个组合的每个品种所检测的3000个单株中均没有检测到基因流的发生。这一结果表明,现行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模式中基因流不会对传统水稻品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溯源技术(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通过靶标生物标记定位污染来源,为难以确定污染来源的非点源生物源污染监测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微生物溯源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MST技术的产生、发展与特点以及MST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拟杆菌(Bacteroides spp.)基因标记水环境定量化溯源的研究进展,集中分析了温度、光照、盐度等环境因子对拟杆菌基因标记环境衰变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与定量化溯源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判定环境生物因子可能对基因标记环境衰变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依据目前定量溯源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提高拟杆菌定量溯源准确性和广泛性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SGS)一般是指种群内个体基因型在空间上的非随机分布,基因流受限是空间遗传结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可以直接量化描述种群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辨识种群内亲缘个体的聚集分布特征、定位不同的基因型单元(基因斑块),并可进一步揭示种群内已发生的花粉、种子散布特征,以及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模式,判别花粉流与种子流可能的限制因子,并可及时预警种群生境破碎化的遗传效应,有助于理解种群生存力、适应潜力以及种群未来自然选择的方向,为自然种群管理及其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与理论分析依据。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基因流、人为干扰、历史事件以及微生境选择作用等方面对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太行山特有濒危物种太行菊8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14条引物对8个居群的48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149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3个,多态性百分率(PPL)为82.55%。POPGENE分析显示,太行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ei’s基因多样性(H)=0.203 3,Shannon’s多样性指数(I)=0.323 0]。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个自然居群间出现了较高的遗传分化(基因分化系数Gst=0.275 2,基因流Nm=1.316 6)。生境的的片段化和基因流障碍可能是导致太行菊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应用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位点评价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散养和笼养丹顶鹤3个小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以及野生与散养小群体间的基因流水平。结果表明,3个丹顶鹤小群体均表现出较高且相近的遗传变异水平,杂合度期望值(HE)为野生0.83300,散养0.80000,圈养0.81000,F-Statistics结果有97.5%以上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群体内。同时还应用两种计算方法计算了野生与散养丹顶鹤小群体间基因流水平:应用稀有等位基因法计算两个小群体间的基因流值为每代1.9个个体;应用FST指数计算方法,并根据基因流值计算公式得出基因流值Nm为1个个体。这个基因流水平和机制能够维持扎龙自然保护区野生与散养丹顶鹤小群体间相近且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局部地形揭示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年龄组成与个体迁移,可深入揭示种群动态与适应潜力,为制定有效的保育措施提供依据。笔者选取海南岛高山特有附生石上、局域种群界限清晰的毛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dasyantha)4个地理种群,首先研究每个地理种群内主要斑块(小尺度局域种群)的个体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然后利用核基因片段ITS和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 L-F,ycf1b)分析各斑块种群的遗传结构与斑块间的基因流强度。结果表明,位于海南岛湿润区的毛花马铃苣苔种群呈增长型,而位于海南岛干旱区的种群则呈下降型。同一地点的小尺度局域种群之间的年龄结构、增长率、死亡率和消失率等也都存在较大差异,并出现了私有单倍型。这可能是由于坡谷、栈道等微地形的隔离效应,导致扩散能力较弱的毛花马铃苣苔在小尺度(10 m左右)上出现了基因流的阻断。因此,对于繁殖体扩散能力较差的草本植物而言,即使在较小尺度上也要维持繁殖体迁移畅通的廊道,避免坡谷、栈道等微地形对基因流的不良效应,保证野外种群长期的就地保育。  相似文献   

13.
土壤污染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而且正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被重点研究,大量与金属阳离子吸收、分布和解毒相关的通道蛋白、螯合剂以及伴侣蛋白的编码基因被发现和克隆;而土壤的农药污染,特别是磺酰脲类除草剂类污染研究却还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同时,两者复合污染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重点将对现阶段重金属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单因素的植物基因应答及其复合污染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在基因类型和作用等方面分别进行综合性分析与阐述,并结合环境污染现状和国际研究前沿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建议,即将土壤重金属修复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相结合,培育适宜生长、吸收强、富集专一性低的植物。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危害,及治理途径,并对水体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类型、原理、特点以及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作进一步的展望,为实现对重金属污染水体进行有效的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益利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溯源是通过比较污染样品与可能的污染源中粪便污染指示微生物的差异或其生物标记的有无来判断污染样品和可能污染源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确定污染来源。鉴于传统的溯源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建立了一种基于拟杆菌群体特异性16S rRNA基因进行溯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证明了水源周围的池塘对饮用水的污染贡献较大。与已报道的另一种新的快速溯源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phoE(膜外周磷通道蛋白编码基因)的PCR-DGGE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拟杆菌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PCR-DGGE溯源方法结果可靠、操作简便,较之大肠杆菌phoE基因的PCR-DGGE溯源方法,拟杆菌的溯源方法更适合塘坝型饮用水的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田生态系统抗生素抗性研究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抗性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农田生态系统作为抗性基因的源与汇,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生态系统中抗性基因的来源、多样性和丰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农田生态系统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手段,解析了影响抗性基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增殖和扩散的因素。抗性基因污染的主要风险是其可能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危害人类健康。在将来的研究中,应首先从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环境抗性基因中甄别高威胁的抗性基因,而后深入研究这些抗性基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机制,尤其是评估其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的可能性,继而定量地获取抗性基因暴露数据,并开展大尺度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从而评估农田生态系统抗性基因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平市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方法]于2016年3月1日—4月20日对四平市大气颗粒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采样期间3次污染事件发生时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比较颗粒物与相关气体污染物的相关性,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在3次污染事件中,PM10的平均浓度为339.9μg/m3,是采样期间的3.0倍,是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2.0倍;在污染事件1(3月28日)和2(3月31日)发生时,PM2.5浓度也相应升高,分别是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1.2倍和1.4倍。污染事件1和污染事件2中,在粒径0.56~1.00μm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出现峰值,而污染事件3(4月8日)并无相应的峰值出现。[结论]该研究为四平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细菌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的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能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细菌的种类和它们的生物降解途径、阿特拉津氯水解酶的功能和定向进化的研究进展,以及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atzA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和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