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在部分稻区设点系统调查当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水稻生育情况及稻螟发生为害规律和螟害程度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螟害程度差别的原因。初步论证了结合农业技术分阶段连续压低稻螟虫源数量对抑制螟害可以起显著的作用,应尽可能作为稻螟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越冬防治压低稻螟发生基数,不仅可减轻前期的螟害,对压低稻螟后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结合农业技术进一步压低虫源能更有效地控制螟害。结合农业措施分段连续压低虫源的效果与措施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非完全有利于三化螟的发展,螟害也不一定加重,相反,可以减轻。  相似文献   

2.
蔗螟为害不仅造成前期蔗苗枯心,给单位面积产量带来损失,在中后期为害形成蔗茎虫伤株,直接影响蔗茎含糖量,为害程度愈高,蔗茎含糖量愈低,呈负相关。为害程度愈高,糖分损失愈大,呈正相关。建议在中后期不要忽视对蔗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连作稻区三化螟回升原因分析与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坚 《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28-28,40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栽培上一种常发性、危害又较严重的害虫之一,在害虫测报工作中历来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可能由于种植品种和食料条件等因子的变化,使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代数及虫情苗情配合等方面起了一些变化,与1984年前比较,差异甚为显著。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将黄岩市病虫观测站历年的系统调查资料作一分析研究,并在防冶技术上提出相应的对策。现简述如下。一、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地螟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构成了其他害虫无可比拟的为害性,给农田、草原和苗木造成了毁灭性灾害。针对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控制草地螟为害是不难做到的。一、草地螟发生为害的特点1、草地螟成虫能远距离迁飞,有突然暴发为害的特点。许多研究都证明草地螟属迁飞昆虫,成虫能远距离迁飞。如1981年秋,黑龙江省几乎找  相似文献   

6.
1983—1986年在河北邯郸通过不同处理(虫量、土壤肥力、品种)的田间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棉花对于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棉区棉铃虫防治新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9.
10.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种群突增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 1 999年对二化螟种群在攸县稻区种植制中周年数量动态变化、嗜性和为害特征的观察 ,不同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调查 ,结合当地影响其种群发生和为害的多个因子的综合分析认为 ,气候偏暖、粗秆品种的扩种、药剂防效的降低、螟虫繁殖力的提高及种植制度和作业方式的变更是近年二化螟种群突增和为害加重的重要诱因。并提出了“依托农业防治 ,突出科学用药”的控螟策略以及“狠治一、三代压基数 ,巧治二、四代减损失 ,重治桥梁田降低转化率”的周年全程控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15.
牛头天社蛾(Phalera bucephala L.)为新疆維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行道树中最普遍的一种食叶害虫,已見为害的树种有榆、楊、柳,据文献記載尚有樺、櫟、榛、榿、槭、花楸及苹果、梨等树。国外分布于欧洲及西伯利亚;我国仅知于新疆,分布于烏魯木齐、瑪納斯、沙湾等县。成虫体长22—24毫米,翅展50—60毫米。触角双櫛齿状,复眼灰色。顱頂毛棕褐色,頸板毛及前胸背桔黄色,其两側和后緣有由棕褐色鳞毛所組成的带二条。从头部正視之,甚为雄壮,有如牛头,故学名原意称为“牛头”,今以牛头天社蛾名之,有利于記忆学名。前翅銀灰色,在苏联称之为銀色天社蛾。頂角处有一金黄色大圓斑,斑紋内有两条桔黄色較寬的横断綫,与嵌在两边的棕褐色端綫、亚端綫及外綫,形成和头胸部相似的花紋。前翅中央处有一淡黄色小斑。基綫及亚基綫(內綫)亦为棕褐色。后翅黄白色,有一微弱的中  相似文献   

16.
猪殃殃危害损失及其防除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殃殃是分布很广的一种农田杂草,在江苏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本文论证了此种杂草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讨论了化学防除的适期和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连作晚稻三化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三化螟幼虫在晚梗稻分蘖、圆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为害株数、为害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有密切关系,为害丛、株增长呈S型曲线。分蘖期、孕穗—破口期引起丛、株为害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显著相关,每个卵块损失稻谷分别为59.11±2.99g、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130—150块/666.7m~2,孕穗—破口期100—120块/666.7m~2;防治指标:分蘖期100—110块/666.7m~2,为害团50—60个/666.7m~2,丛为害率2.0%—3.0%,株为害率1.0%—1.5%。  相似文献   

18.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