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瓜与夏玉米套作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瓜与夏播玉米沈早1号,沈早3号,沈早5号作试验研究,证明西瓜与夏玉米套作是可行的。西瓜种植行距大,套种玉米操作容易进行,二者共生期短只有25 ̄30d。夏玉米拔节后,西瓜处于收获旺季,玉米抽雄前西瓜已采收完,使玉米生育空间更充分,二者产量互不影响,西瓜产量保持清种水平,夏玉米产量300kg/6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2.
气象条件对泰安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近39年来泰安市夏玉米产量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条件之一是降水量,关键期为拔节期、抽雄期;影响夏玉米产量的气象因素之一是积温,关键期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日照时数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夏玉米最佳播期,特进行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年度播期以6月8日最佳。小麦收获后,争取及早播种夏玉米,可有效避开高温"卡脖子旱",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马山县里当乡里当村进行了不同春秋玉米共生时间对套种秋玉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共生期为5d,生育期最短,经济性状最优,产量最高,10d共生期次之,15d共生期最差。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期和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金帮  孙本普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298-3298,3533
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的夏直播和麦田晚套种对玉米叶片数的影响及不同展开叶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直播玉米,播期越早越有利于产量提高;早熟品种采取晚套种,适宜套种时间为小麦收获时玉米展开叶≤1片时;夏玉米应重施攻秆肥,适宜追肥期为叶龄指数为35左右。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淮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本文分析了田间杂草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阐述了淮北地区夏玉米田间发生的杂草类型及发生规律,并提出草害防除技术,以期为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给河北省有限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夏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郑单958’、‘农大108’、‘DH-3719’3个不同生育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夏玉米植株形态指标、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提早播种,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高降低,茎秆变粗。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明显,播期每提前1 d,灌浆时间延长0.74 d,千粒重增加10%~14.8%,产量增加9%~13.9%。在河北省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播期不应晚于6月15日,灌浆时间应保证在50 d以上。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玉米不同播期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探索夏玉米最佳播期,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调整玉米播期,争取及早播种,可以有效避开高温“卡脖子旱”,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素琴  王成业 《农技服务》2009,26(12):115-115,120
进行了人工模拟拔节期和抽雄期田间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状况、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对夏玉米成株密度、果穗长、果穗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明显,最终使产量降低;而对秃尖长、秃尖率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对株高的影响拔节期较明显,抽雄期相对较轻,积水时间过长则影响明显。总体上,洪涝发生愈早对玉米最终产量影响愈重,因此早期田间积水时更应及早排水,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人工模拟拔节期和抽雄期田间洪涝灾害,研究了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对夏玉米成株密度、果穗长、果穗粗、单株籽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较明显,最终使产量降低;而对秃尖长、秃尖率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对拔节期株高的影响较明显,对抽雄期的影响相对较轻,积水时间过长则影响明显。总体上,洪涝发生愈早对玉米最终产量影响愈重,因此,早期田间积水时更应及早排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是玉米上发生很普遍而又非常严重的病害,并且这两种病害在病原和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区别这两种病害对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黑疽,或乌霉,是由孢子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两年,此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的分布虽不如黑粉病普遍,但危害程度却远大于黑粉病。玉米黑粉病,俗称黑瘤子,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灰包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但危害程度则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R+D和RR分别较CK增产24.56%和28.00%,DR和DR+D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RR+D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94.56%),其他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秸秆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综合来看,该地区以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模式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这两种病害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可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成熟,千粒重下降,从而导致减产,一般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因此搞好大、小叶斑病的预测与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周曙东  郭丽 《广东农业科学》2016,43(11):167-174
近年来,我国饲料玉米的替代品即大麦、高粱、DDGS的进口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有:替代品进口价格与国内玉米价格的价差明显;替代品进口没有配额限制;饲料加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积极调整配方,玉米替代品的利用率开始提高。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玉米替代品进口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包括对玉米需求、玉米国内价格和玉米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替代品进口价格对玉米饲料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玉米国内价格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间接影响,即通过对玉米饲料需求的影响间接影响国内玉米价格。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研究了粗缩病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灌  袁文  韩烨君 《广西农学报》2009,24(4):22-23,39
玉米免耕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免耕、常规翻耕栽培产量要高,效益要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常规翻耕增产5%以上,每667m2节本增收90元以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玉米籽粒的结构、营养组成,并对玉米的加工途径、加工过程及加工产品等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9.
采用2种土源(黑龙江省弱酸性土和山西省弱碱性土)进行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试验。以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组(A组),研究了秸秆还田并施微生物复合菌剂(B组)在发酵过程中土壤营养的变化,秸秆腐熟程度以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同等管理条件下,不论酸性土或碱性土,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施用腐熟剂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玉米秸秆在微生物复合菌剂作用下可加速其腐解和养分释放,同时能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和增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土壤盐渍化水平对杂草群落多样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松嫩平原西部选取3个不同盐渍化水平的采样点,T1(低盐渍化),T2(中盐渍化)和 T3(高盐渍化)。采用“样方法”分析玉米灌浆期不同土壤盐渍化条件下杂草群落组成,并调查蜡熟期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总密度、总盖度和总地上生物量随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其中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最高,总密度为41.51株/m2,总盖度为35.11%及总地上生物量为227.07g/m2。不同盐渍化水平的土壤杂草群落中共有的杂草物种数越多,其杂草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越高。其中,中盐渍化(T2)和高盐渍化(T3)条件下的杂草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2。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盐渍化水平均呈不显著正相关,这3个指数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然而,群落 Marg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