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荔枝采后褐变原因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荔枝采后褐变的研究 荔枝成熟于高温高湿季节,果实含水量高,含糖量 高,呼吸作用特别旺盛,贮藏的营养物质消耗快,水分蒸发快,造成代谢失凋,加速果实的褐变进程,缩短贮藏寿命。另外,高温高湿的条件,很利于荔枝果实表面病原菌生长,果实容易腐烂变质,故荔枝极不耐贮运。一般情况下,荔枝果实采收后在常温下放置,如果没有适当包装,果皮在2-3d内失去诱人鲜红色并表现褐色症状。梁汉华等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包装情况下,贮藏3天,果皮全部褐变,商品率为0,失重率为18.21%。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果皮褐变与果实失…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荔枝漆酶基因LcLac的表达与果皮褐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筛选‘妃子笑’荔枝果皮cDNA文库和3′-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荔枝LcLac全长cDNA序列(EU 527187.1)。该序列全长1 779 bp,5′-UTR长26 bp,3′-UTR长52 bp,含一个1 70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含56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该氨基酸残基序列与欧亚槭树等物种的漆酶蛋白相似性较高。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LcLac在荔枝花中表达量最高,果肉中表达量最低。在采后贮藏前期,随LcLac表达量上升果皮褐变指数升高,且褐变指数较高的‘妃子笑’果皮中LcLac表达量高于褐变指数低的‘紫娘喜’果皮。贮藏中后期严重褐变果皮中LcLac表达量比贮藏前期低。采后贮藏前期果皮中LcLac的上调表达可能对其褐变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荔枝采后会很快腐烂。果皮褐变是荔枝采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容易导致荔枝滞销,而褐变与果实脱水干燥有关。目前生产中减轻荔枝果实褐变、维持果皮红色、延长贮存期的主要技术之一是硫处理。随着世界对自然健康食品的认识和需求的增加,荔枝种植者放弃硫熏蒸选择自然的方式贮藏将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4.
荔枝采后果皮变色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采后处理的荔枝在贮藏过程中果皮的渗透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果皮细胞膜渗透率大于30%时。荔枝果皮就发生大面积褐变;果皮细胞膜渗透率的变化是荔枝采后果皮变色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高低并不是荔枝果皮颜色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光泉  肖畴阡 《中国果树》1997,(3):30-31,34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宋光泉肖畴阡宾淑英(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州510225)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荔枝果皮的褐变进行研究,但对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为了探明对荔枝果皮褐变实现化学调控...  相似文献   

6.
龙眼熏硫低温贮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不耐贮藏,果实采后易褐变和腐烂,以往龙眼贮藏保鲜曾进行过低温贮藏、速冻贮藏、气调贮藏、防腐剂的选择等研究,这些研究虽解决了龙眼贮藏的防腐问题,但未能解决龙眼果皮贮藏期褐变的问题。1985年以来,南非、马达加斯加、以色列、泰国先后研究成功防止荔枝、...  相似文献   

7.
以‘岵山晚荔’果实为试材,在(5±1)℃和25℃环境下研究其采后失水和褐变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果皮表皮结构。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荔枝果皮失水和褐变情况严重,果实失重增加;在(5±1)℃贮藏条件下,观察到荔枝果皮表皮结构有轻微破坏,海绵层组织细胞失水收缩,维管束结构可见,细胞层次界限虽不明显,但表皮结构破坏程度轻,能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保持荔枝贮藏品质,使贮藏期延长至36 d;在25℃贮藏条件下,通过切片观察到贮藏时间越长表皮组织结构破坏增加,小突起受到破坏,形成凹陷腔,细胞失水,胞间隙减小,细胞层次不明显,果皮褐变严重。  相似文献   

8.
pH值和温度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探讨了pH 值和温度对离体荔枝果皮花色素苷颜色及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pH 值增加, 荔枝花色素苷由红变褐, 在510 nm波长处的特征吸收峰逐渐消失; pH 值影响花色素的稳定性, 随着pH 值的增加花色素苷降解加快; 荔枝在常温贮藏时, 其果皮pH 值逐渐增加, 因而促使花色素苷迅速变色及降解, 促进果皮迅速褐变; 低温能显著保持花色素苷的稳定性, 有利荔枝保鲜。  相似文献   

9.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荔枝(Lichi Chinensis Sonn)果实鲜红,果肉香甜多汁,是我国的名果之一。荔枝采后果皮容易褐变。果皮的褐变,除影响外观还影响果实的品质,使果实易受微生物感染引起腐烂。为了寻找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4年和1985年以“淮枝”果实为材料,研究低温下鲜红果及褐变  相似文献   

11.
以果蜡为成膜剂,复配护色剂柠檬酸和抑菌剂特克多、亚硫酸钠,制备新型荔枝保鲜剂,并探讨其在3℃条件下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果蜡涂膜与0.1%特克多、7%柠檬酸复合可有效抑制低温贮藏过程中荔枝腐烂率,可较好地抑制荔枝果肉PPO活性上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酚含量下降,保护荔枝果皮颜色,抑制褐变;3℃贮藏第20天时,经该复合保鲜剂涂膜处理的荔枝腐烂率3.84%,果皮褐变指数1.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04%,总酚含量227.9 mg/kg,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果蜡+7%柠檬酸复合涂膜、果蜡+7%柠檬酸+亚硫酸钠复合涂膜和对照(7%柠檬酸浸泡)。因此,果蜡与0.1%特克多、7%柠檬酸复合涂膜可为荔枝商业冷藏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荔枝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荔枝果皮较薄、结构比较特殊,在采后贮存销售时,极易失去水分,发生褐变甚至腐烂变质,贮藏保鲜困难。本文对荔枝难贮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目前荔枝保鲜技术,如低温保鲜、气调保鲜、臭氧保鲜、化学保鲜等,为荔枝的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我国南方的特产名果,但不耐贮藏,采收后几天内果皮变褐,果肉变质。为使荔枝能较长时间供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来采用低温贮藏的方法,在适宜的低温下,在一定时间内能基本保持其色泽和风味。但有关低温贮藏过程中其生理生化变化研究甚少。为此,我们做了不同低温贮藏荔枝果皮ADH同工酶变化的试验。  相似文献   

14.
荔枝常温保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祖进  许伟东 《福建果树》1996,(1):11-12,10
荔枝常温保鲜初探徐祖进,许伟东,方梅芳(莆田县果树所)荔枝是我国南方的珍贵佳果。由于其成熟于夏季高温期,果皮失水快,酶活性强,很容易造成果实的褐变和腐败。近年来,国内外在荔枝的冷藏保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8±2℃下可贮藏20天,但常温下保鲜技术尚未...  相似文献   

15.
苹果贮藏期间常见果肉褐变类型及防治石建新,闫晓芳(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所太原030031)果肉褐变是苹果贮藏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受害果实的果肉或全部褐变或部分褐变;褐变区域或仅局限于果肉部分或波及果心和果皮;褐变组织或坚实、湿润或松散、干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白皮石榴采后果皮褐变严重的问题,明确其采后果皮褐变的机制。【方法】以‘白花玉石籽’为材料,研究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贮藏过程中,果皮失重率及褐变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非酶促褐变指标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与褐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还原糖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而5-HMF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酶促褐变指标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褐变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PO活性持续下降;总酚含量先下降,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而上升。果皮褐变过程也伴随着细胞渗透物的外渗和组织的衰老。与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褐变指数分别与失重率及还原糖、总酚、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PPO活性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石榴果皮褐变既有酶促褐变也有非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17.
第三讲荔枝褐变腐烂及番石榴、番荔枝等腐烂的控制荔枝采后很快就败坏,果皮24小时内就发生褐变。美国研究认为采后失水是褐变的原因。但是,当提高湿度减少水分损失时,腐烂反而加重。单独冷藏不能控制荔枝的褐变和腐烂。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荔枝是一种新引种的作物之一,新州的气候与广州相似。几年  相似文献   

18.
荔枝果皮的褐变一直是商业上的一个主要采后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褐变是由于果实失水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引起的,它导致了花青苷的迅速降解,使果变褐。然而,支持此理论的实验证据很少。最近,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着重研究果皮液泡的PH值对花青苷颜色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研究荔枝果皮褐变的方法,并针对目前流行的PPO引起花青苷降解的理论提出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19.
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糯米糍’荔枝果实在3 ℃和0 ℃条件下果皮的色泽和花色素苷及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果实在0 ℃下14 d 时褐变指数迅速增大, 21 d 时已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在冷藏过程中, 果皮的色泽指标a、L、C 值及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0 ℃下比3 ℃下降快。0 ℃下14~21 d , a、L、C 值分别下降了27.95 %、33.58 %和58.47 % , 而21 d 时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依次为采收时的18.08 %、35.99 %和41.64 %。说明冷害加速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化, 促进了褐变进程的发生。果皮a、L、C 值与褐变指数、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 < 0.05) ,采用自动测色色度计可真实地反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正>受多种因素影响,2016-2017贮季,河北省晋州市鸭梨贮藏果实褐变发生较为普遍,种类各异。现就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1褐变类型与发生特征梨果贮藏期间褐变类型按照发生组织部位不同主要分为:果皮褐变和内部组织褐变。果皮褐变主要表现为虎皮病,又称黑皮病,俗称"串皮""红皮",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