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日,海南省文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这一意见,海南省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前不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常态化、有特色,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这是我国首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新农业》2011,(11)
农民工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政府对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用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民工文化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1,(11):12-12
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政府对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用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民工文化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规范和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考核体系;以实施重大农民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提高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家顾问》2014,(11):7-7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努力实现未升人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较以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文化生活质量与城市工人相比、与农民工自身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方式上依然比较单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交往呈现出内部融合外部疏离的特点。主要特点:1、思想意识城市化,背离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农二代")无论是其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都是他们希望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社会,所以他们拼命地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抽身、逃离出来,背离农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保定市农民工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支出、文化需求意向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农民工文化消费现状与特点;从文化市场的供给者、消费者、管理者3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民工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特点的市场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明显。如何改善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是目前政府或企业等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华东地区三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八个县(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的满意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基本持满意态度;各项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家庭人口和家庭年收入)等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次序性。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但现阶段农民工的文化边缘化与"文化自觉"相距甚远。保障城市弱势的农民工文化权益,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是政府应尽之义。政府应在深刻认识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推进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手机文化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心理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手机文化背景下研究提高农民工素质问题,对农民工自身发展、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并提出让手机文化成为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助推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侦  邓习赣  包力 《农业考古》2015,(1):332-338
作为一个过渡群体,农民工身上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人格。为了探讨农民工不同文化人格类型在人口统计特征维度上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对消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本文选择赣粤地区农民工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文化人格的男权取向、关系取向、进取取向、消费取向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出生年代、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在文化人格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育对文化人格的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影响;出生年代对个人传统性具有显著影响,对个人现代性的消费取向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对进取取向不存在显著影响;农民工文化人格特征进一步影响了其对不同产品的购买意向。结论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对资本的类型进行分析时,指出资本的三个主要形态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农民工从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后,由于文化资本的不足、经济资本的贫乏和社会资本的欠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对其社会融入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制度保障提升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参与互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文化需求与供给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严重匮乏、缺失,这种缺失现状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的旺盛需求形成反差,反差直接根源于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当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文化供给机制。需要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建构社区文化补偿机制与企业内部文化供给机制,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让农民工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SPSS统计分析,发现目前苏州市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着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同度不高、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内容狭隘和社区文化氛围缺失、活动单调等问题。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既需要获得应有的经济收入,又需要提高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质量。有资料显示,在城市刑事犯罪中,农村流动人员所占的比重在增加,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存在对农民工偏见和歧视的现实,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人心理失衡。因此,农民工的教育、文化需求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张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64-17866
从政府、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缺失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有效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把农民工文化权益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构建范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民工文化权益面临的困境,努力实现公民文化权益公平;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实现农民工文化权益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农民工在自身流动的过程中随着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其政治文化在由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伴生着暴民文化,这种变化将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政府和社会要意识到这种影响,创造条件,尽力消除其臣民文化和暴民文化,积极塑造农民工公民文化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化融入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是一个长期且艰巨问题,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对农民工的阶层认定是其城市文化融入的前提;政府主导创新文化交流平台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形式;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政治参与是其文化融入的重要保障;"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文化重塑是其文化融入的基础保障;以其他路径为补充促进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19.
文化需求是农民工的一项重要需求,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伴随着农民工的代际分化,农民工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两代农民工对文化表现了不同的需求。该文从代际视角分析了两代农民工对文化需求的差异,并提出解决农民工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运用行业配额抽样方法,通过对西安市792名农民工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西安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在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层次、供需匹配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要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政府、企业、社区、农民工四位一体必须共同参与,方能活跃和繁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