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g20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兑水喷雾+移栽前2d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兑水喷雾+移栽后7d用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兑水喷雾+移栽后15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0 mL/hm2兑水喷雾的施药方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齐穗期防效达78.57%,收割前防效达64.86%,该施药方案持效期较长,药效明显.同时,对该病的媒介昆虫白背飞虱防效也较为显著,在本田期防治效果较为长久,能有效遏制病毒病的传播,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2.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油菜黄条跳甲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为试材,每100kg种子用药量分别为140g、280g、560g、840g(有效成分量),用4个供试剂量防治油菜黄条跳甲,防治效果为74.7%~79.3%,对照药剂60%高巧悬浮种衣剂防效为76.2%。对校正防效进行方差分析后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个供试剂量之间无任何差异,与对照药剂60%高巧悬浮种衣剂之间也无任何差异。考虑防治成本,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油菜田黄条跳甲推荐使用剂量为100kg种子140g。  相似文献   

3.
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70 g/100kg、140 g/100kg、201 g/100kg)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药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时附着性良好,播种后,不影响出苗,对玉米安全,在试验剂量201 g/100kg种子下防治效果达到99%以上,可有效防治玉米灰飞虱。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播所致,目前治虱防矮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手段。为寻找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方法,研究了不同药剂拌种、秧田期及本田初期喷雾并施用氨基酸肥料等田间防病效果。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包衣(2 g/kg)于一叶一心期、移栽前2 d、移栽后7 d、移栽后22 d各喷雾1次后,水稻生长期内秧苗粗壮、叶色浓绿、分蘖增多。该施药方案对白背飞虱防效达77.41%,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达91.44%,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室内测定发芽率、盆钵旱育秧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秧田期防治稻蓟马的效果。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淮稻5号、扬籼优22和大华香糯3个水稻品种种子进行浸种催芽后包衣,100 kg种子有效用量70~560 g,药后4 d和5 d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钵栽水稻秧苗的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药后15 d秧苗的株高和鲜质量与空白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当100 kg种子有效用量提高至840 g时,药后4 d 3个水稻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比空白对照处理的发芽率降低了6.21%、4.32%和2.46%,出苗率分别降低了5.30%、5.92%和5.29%。100 kg种子有效用量为70~560 g时,秧田期对稻蓟马的控制效果在91.20%~99.33%之间,保苗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20 d以上。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引起。该病害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在套播地、果园改造地以及果园边、沟边的地块发病较重。本试验旨在明确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水稻包衣种子药效防控研究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分散粉剂(锐胜)2 g对水20~40 mL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 kg稻种可以起到壮秧和增产效果,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河南省开封市丰田化工厂提供的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药剂对苗蚜、穗蚜防效较好,药效持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建议在播种前种子包衣,商品用量为100~150 g/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秧田期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WS包衣,一叶一针期使用25%吡蚜酮SC喷雾,移栽前使用25%噻虫嗪WG喷雾,结合大田期治虫加叶面肥配施的用药模式,对防治稻飞虱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明显,秧田期和大田期防虫效果分别为93.75%、95.38%,未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该药肥配施模式对水稻生长安全,且能起到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药剂在播种期施药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在油菜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农药残留量和增产效果,采用播种沟撒施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于土表2种施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危害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对油菜苗期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的防治效果达98.98%~100.00%,对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9.61%~98.51%,最终使油菜产量增加17.47%~27.19%,且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处理油菜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合分析,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不仅对油菜安全,可高效防控油菜蚜虫危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产品中农药残留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拌种防治北方玉米蚜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种不同含量、不同剂型药剂对北方玉米田玉米蚜虫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不同施用剂量5、6、7g/kg.种子处理下,防效分别为57.87%、77.22%、79.68%;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 g/kg.种子)2年的平均防效为75.24%。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提高矮紫杉种子萌发率,以矮紫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L_9(3~4)正交试验,以GA_3、培养基、培养温度为正交试验的3因素,进行了种子的后熟处理,后取体胚接种于MS+AC 0.5 g·L~(-1)+琼脂7 g·L~(-1)+蔗糖30 g·L~(-1)上培养,研究后熟处理对矮紫杉种子体胚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培养基、培养温度对矮紫杉体胚的诱导影响显著,其中GA_3是主要因素,培养温度、培养基类型次之;矮紫杉体胚萌发前,种子后熟处理的最佳方式是将消毒好的种子接到MS+蔗糖30 g·L~(-1)+GA_3 1.0 mg·L~(-1)+加医用脱脂棉3.5 g·10 mL~(-1)的液体培养基中,置于白天23℃10 h、夜间13℃14 h的条件下培养,萌发率可达94.44%。  相似文献   

13.
2014年顺昌县开展不同措施全程防控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秧田期30目防虫网覆盖育秧、秧苗移栽前3 d和插秧后10 d每667 m2喷施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60 g+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 g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最好,防效达90.48%,水稻增产率达25.75%。该防控措施可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十字花科油菜籽为试材,应用常规种子拌种包衣的方式,以1 kg种子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4.2 g为药剂对照,进行了1 kg种子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以及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对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进行油菜籽种子包衣,均能有效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为害。其中,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最高,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次之,且这2个药剂处理的持效期均长,防治效果均好。该技术可以在防治油菜籽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苗期黄条跳甲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3种藏嵩草种子休眠及内源脱落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采用不同药剂处理破除嵩草种子休眠的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嵩草种子中脱落酸含量变化,探讨影响嵩草种子休眠的因素.结果表明:40%的NaOH处理使矮生嵩草及高山嵩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最高,分别为56.00%和46.00%.处理前种子中的脱落酸含量分别为3.451和4.571 μg/g,处理后脱落酸含量分别为1.225和1.813 μg/g,分别下降了64.50%和60.34%.  相似文献   

16.
<正>1播种至秋苗期这一时期主要对麦田蛴螬等地下虫和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进行预防。实行种子处理是预防地下虫、麦蚜和苗期多种病害的有效措施。地下虫的防治指标是:每米2有蛴螬2头或金针虫5头或蝼蛄0.2头,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苗期锈病、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0%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拌种的方法,开展了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蚜虫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处理区小麦的出苗率、长势、分蘖数等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区,且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季可明显减轻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8.
一、种子处理病虫害常潜伏或混杂在西瓜种子上或苗上,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杜绝部分病害的传播,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温烫浸种和药剂处理两种。温水烫浸种:西瓜种子一般用50%~60%温水浸5~15分钟,浸种时应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药剂处理:可采用0.01%硫酸铜,0.1%高锰酸钾或300倍的福尔  相似文献   

19.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纸床和土床2种方法,研究吡虫啉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纸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0.5~1.5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0.5~1.5g拌种,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无明显影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2.0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0g拌种,发芽势、发芽率显著低于不拌种处理;采用土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1.0~4.0g、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2.0g拌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苗高显著高于不拌种处理。试验还发现,吡虫啉、高巧拌种用量不超过2.0g,播种后前4d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4d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而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其后随着用药量的倍增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蓖麻种子播前磁化处理6天和10天,结果表明,磁化处理10天的种子播后出苗较早,出苗率高,根系发达,植株较矮壮,有利于分枝的形成,产量明显提高.磁化处理6天的表现次之,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