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大力提升农村的道德水准,使其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也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的道德教育缺失入手,研究当前农村道德教育所处的困境,通过主体间性概念的引入,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内容4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礼法”文化内容广泛,在我国农村乡风乡俗中,作为农村的传统治理方式延续至今。就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普法不到位等方面。立足传统,把“礼法”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完善农村立法、促进普法互动,从而完善新农村民主法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居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22-44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法治建设是其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法治协调城乡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引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通过培植民众法律信仰、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加强农村立法、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等措施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92-6794,6797
从经济基础、主体基础、基本要求、政治保障、思想基础5方面阐述了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以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教育先行;生态教育,德育先行。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农民与农村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守生态道德教育原则,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教育作用,并坚定地用实践行为强化生态道德理念,如此才能最终将生态道德知识内化为农民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城乡法律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地方性涉农法律法规不健全、基层司法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北京新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胡怀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45-7947
从完善涉农立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土地、创新农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诉讼法律的权利和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新农村,以法治管理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其对大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要求。礼仪与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礼仪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此,本文阐述了高校开展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并提出整合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新一轮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创新。当前,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司法改革,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法律信仰缺失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要克服农村的法律信仰危机,最根本的是要重塑法律在农村的权威,要多渠道培育农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与良性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水英  张德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67-336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村庄改造,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与政策治理相比,法治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注定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运用法治能较好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良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农村民间组织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理性认识,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新农村建设立法等方面对新农村法治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希冀能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法治建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与新农村的发展对涉农专业学位教育介入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给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大舞台.一定意义上来说,专业学位教育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将带来涉农专业学位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一、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农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在一个矛盾丛生、纠纷不断的环境里.是不可能建成新农村的。在基层农村,因为一件小事引发的纠纷很多,有的甚至因为一棵树、一条路、一句话就酿成血案。为什么会因如此小事却造成追悔莫及、无法挽回的惨局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法律意识在较多农民心中还很淡薄。因此,必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农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教育服务。论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结合,同时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又可以刺激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发展的要义是科技创新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发展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生活上的宽裕。只有农民生活宽裕了,才能“知荣辱、识礼节”,改变传统的遗风旧俗,实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同时生活宽裕了,他们才能直接参与并主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才能实现管理民主。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唯一途径就是农村教育。因此,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郭勤英 《河南农业》2016,(30):43-44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治国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大学教师法治教学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良好的法律素质和较高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条件,较高正能量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接班人的培育环节。  相似文献   

20.
徐趁丽 《甘肃农业》2009,(11):50-51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以增强教育效果,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德”的苍白和“育”的无力,是造成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面对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三大挑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