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究甘肃河西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整治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人居环境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子进行处理,分析河西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住房条件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因子。针对河西地区农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利用整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整治、住宅建筑整治、农业环境卫生整治、环境综合整治五大整治机制,促进河西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空心村现象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广泛存在,不仅破坏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和谐,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也极大浪费了农村的土地资源。我们曾对我国中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本文对四川达州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西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的解决方案,意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整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落实.目前,受制于农村地区宣传工作现状的局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为宣传效力不足,导致整治工作的开展进度和成果维护不理想.但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工作中,专门针对宣传效力提升的对策研究极少.因此,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中部6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农村经济、自然资源的相互作用,构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系统的综合得分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部6省农村经济综合得分逐年上升,自然资源综合得分一直趋于稳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得分有较小幅度的增长,且山西省的综合得分明显低于其他5省。总体上,各省份农村经济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协调度小于耦合度。由此得出中部6省农村人居环境需与农村经济、自然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村容整洁”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容,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原则和对策,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研究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晓燕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09-19010,19033
以固原地区为例,阐述了目前存在于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问题,结合当地情况,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适宜于该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繁荣农村就是繁荣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农村振兴战略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施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农村人口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沧州市为研究对象,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为研究课题,通过农村基层调查和实际管理研究,考虑到沧州市的现状以及沧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当前趋势、存在的问题,对综合原因进行分类和总结分析,为今后沧州市等地区的人居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晶 《农家参谋》2022,(2):10-12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现实问题.本文就此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现状分析,探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思路,本研究通过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政策演变的梳理和典型县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的问卷调研,探讨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框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分阶段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查县农业废弃物中农膜和棚膜未回收的村庄占比为29.33%和22.51%,但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较高;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村庄普及率相对较低,农户院落闲置率和倒塌率分别为21.93%和13.28%,倒闭的种养企业厂房废弃率较高,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57.44%。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应着力促进政府“自上而下”决策和社会组织及农户“自下而上”参与的有机结合,加强农户层面的卫生设施配套、移风易俗推进和环保意识提升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  李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55-13056,13058
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简要回顾了人居环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通过案例分析重点介绍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进展以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综述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呈现出主体多元性、目标艰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征。针对以上特征,建议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创造性;强化整治组织保障,分解细化总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统筹一体化推进,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效。  相似文献   

13.
唐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10-7212
以农村宅基地确权为着眼点,在分析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以及规划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中的相关理论,进而对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应采用沿交通沿线、靠近集镇的大致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寿光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的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已经落后。在分析寿光市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并展望了寿光市生态型新农村的前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目标着手,阐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的内容、思路及措施,总结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方法,填补相关研究空白,本研究基于美丽乡村视角建立了以村庄为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构成。采用综合指数测算法对村庄的人居环境客观指标予以评分,并进行了质量分级。结果表明:各村庄综合评分和一级指标的评分均有一定的差异,说明村庄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级指标中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评分较低,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村庄治理能力,多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各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客观指标评分情况,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级别。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相关建议,确定以村庄为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与规划,建立以村庄为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客观指标统计制度,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多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离散分布规律,以江西省鹰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鹰潭市1996年、2009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鹰潭市近二十年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6—2009年和2009—2018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83.35、204.14hm~2/a,鹰潭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仍处于增长阶段,但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上升。2)1996、2009和2018年,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42和0.45,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级别为Ⅰ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41.18%、35.29%和26.47%,级别为Ⅱ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35.29%、44.12%和50.00%,级别为Ⅲ级的乡镇均占乡镇总数的23.53%。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整体上升,区域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1996—2018年,地形位指数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到城镇和公路距离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地形位指数、到公路距离和人口密度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主导因素,到城镇距离、到河流距离、地均GDP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重要因素,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能增强其他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解释力。本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统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华市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特征的GIS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华市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聚落沿水系、道路分布特征明显,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在150 m以下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底部分布了绝大多数聚落,而在大于150 m的南北两侧的高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分布在坡度10°以下,乡村聚落随坡度的增加,聚落的分布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