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椿和毛红椿是珍贵保护用材树种。红椿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从红椿和毛红椿的种苗繁育,营养特征与施肥技术、造林设计、用材和相关运用、化学和药理等方面综述红椿和毛红椿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利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红椿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优质家具材树种红椿苗木快繁的问题,开展了红椿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0个无性系穗条扦插生根率变幅为47.4% ~91.5%,TC01、TC04和TC08这3个无性系扦插生根率最高,无性系间的生根率有极显著差异;穗条带2片叶可显著提高穗条的生根率;不同浓度GGR对穗条生根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椿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达川区香椿产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培育出优质苗木,对达川区红椿进行扦插繁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达川区红椿扦插最佳时期为12月,扦插方式是在10a以上健壮母株中选取1a生枝条,剪切成2~3个芽眼的小段,每段长15~20cm,用浓度为50mg/L的生根粉溶液浸泡30min后在砂壤土中扦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下Tc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应研究。实验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干旱胁迫梯度,干旱结束后,喷施了1 mmol/L的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溶液作为修复处理,旨在探索湖南本土珍贵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在遭受季节性干旱胁迫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有效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了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 SAMDC)基因片段,测序得到一条532碱基对的DNA。2)外源Put、Spd和Spm溶液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红椿Tc 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果都非常显著(α=0.01)。3)3种外源多胺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对红椿叶片的Tc SAMDC基因表达表现出不同的修复调节作用,其中以外源Spd效果最佳。因此,人为施加外源多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椿TcSAMDC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植株的干旱修复能力。采用人工喷施外源多胺诱导Tc SAMDC基因表达,于对抗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椿天然林优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林业科技》2015,(1):111-114
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广西自治区红椿资源的基础上,确定隆林县、西林县、田林县为广西红椿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开展优树选择。先根据质量标准进行粗选,后采用对比木(平均木)法,依照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比平均木高25%、15%、100%的标准,在隆林县、西林县和田林县各选出2株优树;并以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比平均木高15%、10%、50%的标准,选出6株候选优树,分别是隆林县4株、西林县和田林县各1株。  相似文献   

6.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回顾湖北红椿的研究与发展概况,总结了湖北野生红椿种质资源分布现状、野生资源育种评价、引种栽培、种群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成果,建议加强资源保护、育种和栽培研究,为推动湖北省野生珍贵树种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珍稀植物红椿天然种群濒危机制,在黄荆山红椿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2个20 m×20 m样方进行调查,划分了红椿龄级结构,分析了种群龄级数量动态指数,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2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2T1种群第5龄级dx达到峰值,消失率Kx最大;T2种群dx峰值在第6龄级,消失率Kx最大;2个种群Ex最大值均在第1龄级,随龄级递增逐渐下降;3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各龄级具有相同的死亡率。红椿种群的龄级结构特征与其强阳性特征和竞争密切相关人为"正向干扰"可以促进红椿天然群落的更新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红椿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椿是速生的珍贵用材树种,在四川已规模化栽培.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红椿人工造林初植密度和10 a生林分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红椿造林后3 a内,初植密度对林分生长影响不显著;10 a生红椿人工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以1 6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采用相邻格子法和中点四分法,研究平江县芦头国有林场红椿林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和群落各层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在1 200m2的样地里共有维管植物81种,隶属于53科70属,群落的科属组成不够集中;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垂直结构分层,各层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最大,为0.217,灌木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分别为0.033和0.039,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建群树种红椿也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所增加,而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很小。生活型谱矮高位芽植物在群落植物中占的比重最大为33.33%,其次是小高位芽植物。由频度级分析得出,群落仍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时期,频度级为C物种数将不断增多,从而达到稳定阶段。由于红椿林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且生长对光照有强烈的依赖性,林下更新困难,已成为红椿林濒危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红椿生境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以利其种群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鄂西红椿资源概况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鄂西野生红椿资源调查,摸清了该区域的红椿分布情况,简单分析了红椿生长情况及生境、人为干扰等因素,发现鄂西红椿为趋于渐危树种。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红椿的建议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红椿为珍贵速生用材树种,199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目前面临天然分布区逐渐缩小,成片林分分布稀少,数量日益减少,濒危状况严峻的局面。本文总括了毛红椿生物学特性、自然分布规律以及物种保护和人工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当前毛红椿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现状、物种保护、育种和人工林培育等问题,阐述了今后研究重点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林业研究》2021,32(3)
We used the cotyledons and cotyledonary nodes of Toona ciliata(Chinese mahogany) as explants to examine callus and adventitious shoot induction when exposed to different ratios of hormone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eedling age, inoculation method, and genotype on the efficient regeneration of T. cili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enotyp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allus induction efficiency. The cotyledons and cotyledonary nodes of 20-day seedlings inoculated onto MS medium with 0.5 mg/L 6-benzylaminopurine(6-BA), 0.5 mg/L kinetin(KT) and 0.05 mg/L 1-naphthylacetic acid(NAA) achieved a greater regeneration rate than did other concentrations of cytokinin and auxin. The numbers of shoots per cotyledon and cotyledonary node explant were 7.33 and 6.67. The optimal inoculation method for cotyledons was th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explants was placed in contact with the medium. The optimal adventitious shoot differentiation medium for cotyledon explants was MS medium containing 0.3 mg/L 6-BA and 0.2 mg/L NAA, producing a 3.4 cm height of shoot on average.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 efficient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T. ciliata with cotyledons and cotyledonary nodes as explants.  相似文献   

13.
毛红椿育苗和造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红椿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现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开化县林场于2005年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引进毛红椿、红椿良种,进行人工繁育及造林推广。通过试验,初步总结出一套毛红椿芽苗密播移栽、扦插育苗、苗期管理、山地造林、幼林培育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系列实用技术,为本地区引处推广毛红椿这一珍贵树种提供了参考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红椿尼小叶蝉(Nikkotettixsp.)是主要危害广东地区红椿幼树的害虫之一,以若虫和成虫密集在叶片背面以及嫩芽、嫩梢吸食寄主汁液,为害严重时,可导致幼芽难以抽梢,嫩梢生长不良以及叶片提前脱落,严重影响红椿正常生长。据调查,红椿尼小叶蝉绿色,后翅白色透明,成虫尾节腹面末端两侧各有一簇白色的毛。在广东增城和佛冈红椿幼林中,幼树被害率高达100%,叶片被害率高达70%。红椿尼小叶蝉雌雄成虫主要鉴别特征是雌虫有明显产卵器,红椿尼小叶蝉自然种群成虫雌雄性比为1∶0.96。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谷城县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7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两个样地的乔灌草多样性,并对各多样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运用7种不同分布格局指数,对不同红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灌木和乔木层香农指数差异显著;乔灌草层各样性指数间相关性较高;不同样地种群分别为集群分布和泊松分布。人为干扰造成群落不同样地草灌乔多样性下降,种群分布格局变化;天然红椿种群呈泊松分布,人为干扰下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红椿是中国珍贵乡土速生用材树种。为了研究红椿不同种源在武汉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差异,对4个红椿地理种源苗期、6 a生幼林树叶片及其生长量性状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红椿叶片的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这5个指标性状,6 a生幼林树的观测值皆大于苗期的观测值。苗期时不同种源间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复叶长宽比、小叶长宽比这7个叶片性状皆存在极显著差异;除小叶长外,红椿6 a生幼林树不同种源其他性状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不同林龄红椿生长量指标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林龄的增加红椿不同种源生长量之间差异也随之增大。4个种源6 a生红椿生长量排序为福建来舟(LZ)>福建武夷山(WY)>江西井冈山(GS)>江西官山(J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的叶片性状间相关显著性较高,6 a生幼林树的叶片性状间除极个别性状表现出显著相关外,大部分性状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分析毛红椿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特性,提出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和数量成熟年龄,为人工培育毛红椿大径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重要的乡土用材树种,开展纤维和力学性能研究对实木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江西萍乡和云南景谷5个不同林龄的木段为研究材料,开展纤维特性和力学性能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性状年度变异趋势不同;近髓心纤维长度最大的为12.5年生,过渡区、近树皮区和平均值纤维长度总体上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纤维宽度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髓心区和平均值壁厚随林龄增加而递增,15年生后出现下降;过渡区和近树皮区随林龄增加而递增;端面硬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15年生出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弦面硬度趋势不明显,径面硬度随林龄增加而递增;冲击韧性和顺纹抗压强度随林龄增加而递增,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无明显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毛红椿人工林的生长动态,并对其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以江西省南昌县毛红椿8年生人工林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毛红椿的生长过程,拟合毛红椿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 Logistic方程对毛红椿树高拟合程度较好,幂函数对胸径拟合程度较好,抛物线方程对材积生长过程的拟合较好,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研究为一定区域内毛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预测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毛红椿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毛红椿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利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对2年生毛红椿幼树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子进行测定,对其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红椿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呈现出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出现在上午8:00,次高峰出现在中午13:00;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是,毛红椿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