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 ,肥效持久 ,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 ,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 :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 ,球菌较少 ;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 ;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 ;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 ;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利用微生物-植物-土壤的综合作用效应,可加快矿区受损生态的修复进程。为评价不同接种微生物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效果,以神东矿区大柳塔采煤塌陷区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研究接种不同菌根真菌、解磷细菌或同时接种不同微生物处理对不同复垦年限下紫穗槐植株生长(株高和冠幅)、菌根效应(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土壤养分及性质和复垦4 a不同生长季叶片养分和抗逆性的影响规律,以确定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紫穗槐生长的影响和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接种相比,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及解磷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均能显著增加紫穗槐的株高和冠幅(P0.05),提高其生长旺盛期叶片的氮、磷和钾浓度,提高叶片氮钾的再吸收,降低叶片相对含水率,提高7-9月份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的积累,显著降低土壤pH值(P0.05),提高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总提取球囊霉素、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不同接种处理对紫穗槐生长、菌根侵染率、叶片抗逆性、土壤氮磷钾养分、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提取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摩西管柄囊霉与解磷细菌同时接种在复垦4 a后仍能促进紫穗槐菌根效应的发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养分和抗逆性,改良土壤,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修复进程中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藏山南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K肥的合理配施,肥效持久,能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能相对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可显著增强纤维素分解强度,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培肥土壤。微生物种类鉴定表明:细菌的数量以芽孢杆菌为主,球菌较少;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的灰褐色类群;真菌主要为腐霉属、木霉属、葡萄孢属;固氮菌为圆褐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以食纤维细菌、链霉菌属的白孢类群和葡萄穗霉属、腐霉属等真菌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入侵对土壤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 MF)群落的影响,采用嵌套PCR 技术分析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生境内土著植物群落、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紫茎泽兰单优群落中, 侵染紫茎泽兰及土著植物的MF 群落结构, 及紫茎泽兰与土著植物根围土壤中MF 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不同入侵进程MF 群落结构存在差异, 其中, 从土著植物群落的植物根内检测到内养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型克隆; 从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的紫茎泽兰根内也检测到内养球囊霉型克隆, 而在土著植物根内检测到1 个球囊霉属(Glomus sp 2)型克隆; 从紫茎泽兰单优群落的紫茎泽兰根内未检测到MF, 但从其根围土壤中检测到2 个球囊霉属(Glomus sp 1 和Glomus sp 2)型克隆。在土著植物与紫茎泽兰混生群落中, 从紫茎泽兰根围土壤中检测到4 个克隆型, 分别为毛舌菌阔孢(Trichoglossum hirsutum)、皂味口磨(Tricholoma saponaceum)、亚盖趋本菌(Xylobolus subpileatus)和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 从土著植物根围土壤中也检测到4 个克隆型, 分别为小皮伞(Camarophyllopsis hymenocephala)、肉色香蘑(Lepista irina)、皂味口磨及亚侧耳(Panellus serotinus)型克隆; 在土著植物群落中, 从根围土壤只检测到皂味口磨型克隆。紫茎泽兰入侵改变了土著MF 群落结构, 其中在土著植物占据的土壤中以外生菌根真菌为主, 而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则更多地积累了丛枝菌根真菌。文中讨论了紫茎泽兰改变入侵地土壤菌根菌群落及其可能对紫茎泽兰入侵的反馈。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植物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的形态特征、对植物的营养作用及其与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关系,分析了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耕作制度等对VA菌根的影响.提出应加强VA菌根的基础研究,试验接种外来菌源以及利用土壤的原有菌源,以充分利用VA菌根这一潜在的生物资源使农作物持续稳定增产.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盐碱土中AM真菌的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  黄艳辉  盛敏  张峰峰  肖文发 《土壤学报》2007,44(6):1105-1110
在内蒙古盐碱土13种主要植物分离到3属26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是该区域盐碱土中的优势种。13种主要植物均能被AM真菌侵染,其中玉米和马蔺的侵染率最高,达100%;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范围为29~182个g-1烘干土,其中稻的孢子密度最高,达182个g-1烘干土;在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的菌根侵染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其规律为草甸盐土>碱化盐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根际土壤中孢子密度以碱化草甸土最高(101个g-1烘干土),其次为碱化盐土、草甸盐土和盐化草甸土。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土壤真菌和植物的结合体菌根真菌修复土壤,尤其是修复有机污染的根际土壤,正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菌根真菌作为土壤真菌的一种,与放线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相比,对土壤中有更大的忍耐能力,并且能将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做为碳源来获取能量。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菌根真菌与土壤有机污染物关系的研究。列出了43种能分解POPs的菌根真菌,并探讨了菌根真菌通过直接分解和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真菌生物降解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菌根植物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轮作与连作对烟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轮作与连作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微生物培养联合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玉米-烤烟轮作和烟叶连作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连作烟田根际土壤,但真菌数量低于连作烟田。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连作烟田;在烟株的生长过程中,轮作和连作烟田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微生物群落相似度降低。相较于黑胫病/根腐病/根结线虫发病率较高(36. 67%)的连作烟田来说,轮作烟田发病率较低(0%),进一步分析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发现,轮作烟田根际土壤中拮抗菌如Sphingomonas (鞘脂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Aspergillus (曲霉属)等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烟田,而连作烟田根腐病病菌Pythium (腐霉属)丰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AM)真菌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盆栽高粱(Sorghum,龙杂一号)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降解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效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浓度为50 mg/kg)污染土壤中,供试AM真菌都能够侵染高粱根系形成菌根,而且GM比GI侵染效果好,最高侵染率可达到90.5%,显著提高了植株的生物量。接种AM真菌后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浓度显著低于不接种对照处理,并且接种GM比GI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显著。接种GM处理的土壤中阿特拉津最高降解率达到了91.6%,其中菌根效应占22.6%。接种AM真菌的宿主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于不接种处理,且GM优于GI处理,说明AM真菌能促进根际微生物的繁殖。此外,接种AM真菌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脲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认为GM是一株比较理想的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AM真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体系下均腐土不同亚纲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 4个干润均腐土[富牧西系(DFm)、春雷南系(DCl)、保国系(DBg)、明水系(DMs)]和 4个湿润均腐土[大西江系(MDx)、新发北系(MXf)、卫星农场系(MWx)、裴德系(MPd)]的腐殖质层(Ah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探讨影响均腐土不同亚纲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均腐土 8个土系样品共获得 1 674 634条基因序列,Shannon指数和 Chao1指数表现为: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均腐土 8个土系细菌群落主要包括 10个门类,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富牧西系、春雷南系、保国系、大西江系、新发北系、卫星农场系、裴德系优势菌门,明水系以绿湾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属水平上,均腐土各土系的群落差异较大。样品热图分析将 8个土系细菌群落聚为 2类,其中干润均腐土聚为一类,湿润均腐土聚为一类。pH、交换性 Ca、CEC、交换性 Mg、SOC和 TP是影响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 P<0.05)。此外,RDA分析发现,土壤 pH为影响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而 pH、交换性 Ca、CEC为驱动干润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交换性 Mg、SOC、TP为驱动湿润均腐土细菌群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天津周边半干旱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菜田土壤微生物状况调查研究表明 ,该地区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 ,夏季微生物总量大大高于冬季 ;随着种菜年限的增加 ,耕层和亚耕层微生物总量都有增加趋势 ,其中细菌和放线菌增加明显 ,真菌有下降趋势 ;真菌类群分析表明 ,少数纤维素分解菌 ,如青霉 (Penicillium)、木霉 (Trichoderma)等为优势菌 ,而糖和木质素分解菌仅占少数。用尖孢镰刀霉 (Fusariumuoxysporum)、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接种不同种菜年限土壤 ,检测土壤拮抗菌状况发现 ,拮抗菌仅在种植年限长的老菜田的放线菌中发现。表明北方半干旱地区菜田土壤细菌为优势菌 ,主要存在于土壤微孔隙中 ;而适于生活在土壤疏松大孔隙中的真菌数量极少。应注意土壤结构的改良 ,为丰富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土壤通报》2015,(5):1189-1195
粗木质残体(CWD)腐解是地上部植物残体养分向土壤输送的关键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固持效率与强度。本研究选取长白山典型林木的白腐菌(Antrodiella gypsea,Ag)和褐腐菌(Fomitopsis pinicola,Fp)腐解过程为研究对象,以距倒木外缘不同水平距离的3个土壤样品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其土壤总有机碳(SOC)及总氮(TN)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倒木处(水平距离0~30 cm),褐腐条件下SOC增量显著低于白腐菌;在远倒木处(水平距离100 cm),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就TN增量而言,褐腐条件显著高于白腐。进而表明,褐腐条件较白腐更能有效促进森林土壤碳氮养分的有效固持,从而减少植被残体矿化腐解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3.
菌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内生菌根中的V-A菌根菌能与许多林木共生,以其庞大的菌丝体把林木根系与土壤联系起来,帮助林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从而促进了林木的生长。笔者通过对米老排、窿缘桉、火力楠接种V-A菌根真菌的研究也得到了证实,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树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H.Lec.)、窿缘桉(Eucalyptus exerta F.V.Muell.)  相似文献   

14.
几种土壤的VA菌根效应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测定土壤中土著VA菌根真菌自然侵染势的方法,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几种类型的潮土和发育于不同母质的红壤中菌根菌的侵染速率和最高侵染率,对通过接种菌根菌产生效益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对影响菌根菌侵染的某些因素及植物对菌根的依赖性等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染有迟后现象的土壤上选种对菌根依赖性高的植物,通过接种菌根菌可以提高对磷的利用率,增加生长量。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吸收作用机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贫瘠土壤不能供给植物足够磷素,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吸收利用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评述了国内外丛枝菌根真菌吸收土壤磷、根际环境与AMF共同作用对土壤磷的影响、AMF储磷机理、磷从菌丝到根系转移和植物吸收利用磷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应用AMF改善土壤肥力和深刻了解接菌土壤中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植物泡囊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植物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的形态特征、对植物的营养作用及其与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关系,分析了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耕作制度等对VA菌的影响,提出应加强VA菌根的基础研究,试验接种外来菌源以及利用土壤的原有菌源,以充分利用VA菌根这一潜在的生物资源使农作物持续稳定增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caledonium)在不同程度铜污染土壤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土壤施铜量达150mg/kg时,菌根真菌对玉米仍有近55%的侵染率;接种菌根真菌,能显著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菌根玉米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长度,平均较未接种处理分别提高108.4%和58.8%;接种处理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每盆(3株)10.58g,显著高于不施铜的非菌根玉米。这些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对铜污染具有较好的抗性;并且由于菌根的形成,使宿主植物明显地改善了对磷的吸收和运输,并能通过抑制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可溶态铜的浓度等机制,增强宿主植物对铜污染的抗(耐)性。在150mg/kg施铜水平时,与非菌根玉米相比,菌根玉米地上部和根系铜浓度分别降低24.3%和24.1%,吸铜量分别提高了28.2%和60.0%,表明菌根植物对铜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芒萁是最早侵入红壤退化裸地的先锋植物,其侵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改变在退化裸地生态恢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退化裸地中芒萁侵入区和非侵入区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芒萁侵入裸地显著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全碳、全氮、全钾、有机质和pH,并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芒萁侵入区增加根瘤菌目和慢生根瘤菌属等14种土壤优势细菌,变形菌门和甲型(α)变形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而土壤绿弯菌门和AD3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这些土壤细菌主要功能为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和纤维素分解;芒萁侵入裸地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p<0.05);芒萁侵入区和非侵入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率、全碳、有机质、土壤容重和pH。这些影响因子与疣微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纲和甲型(α)变形杆菌纲正相关。综上所述,芒萁侵入后可显著改善红壤侵蚀退化裸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对土壤细菌群落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秦华  白建峰  徐秋芳  李永春 《土壤》2015,47(4):704-710
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供试菌种,在光照培养箱内利用分室根箱研究丛枝菌根真菌菌丝对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机理。试验设置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处理以及不接种的对照,选用美国南瓜(Cucurbita pepo L.)为供试植物,在南瓜生长40天后将接种菌根真菌处理的菌丝室土壤从尼龙网向外水平分为4层取样,测定PCBs及磷脂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菌丝可以穿越尼龙网影响菌丝室土壤,且距离尼龙网越远菌丝量越低;菌丝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P0.05),并改变了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接种菌根真菌处理各土层PCBs降解率为35.67%~57.39%,均显著高于对照的17.3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三氯、四氯联苯以及PCBs总量与菌丝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菌丝际土壤微生物量,特别是细菌生物量与土壤三氯联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菌丝通过影响菌丝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促进三氯及四氯联苯降解,从而提高土壤PCBs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南宁地区腐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 1 1个县 (乡 )采集土壤腐霉 (Pythium )标样 1 0 6个 ,研究分离纯化出 1 72个腐霉菌株 ,其中有 2个新种 ,为镰雄腐霉Pythiumfalciformesp .nov .和南宁腐霉P nanningensesp .nov .;6个广西新记录种 ,为刺器腐霉P acanthophoronSideris、昆明腐霉P kunmingenseYu、畸雌腐霉P irregulareBuisman、奇雄腐霉P middletoniiSparrow、缓生腐霉P tardicrescensVanterpool和终极腐霉P ultimumTrow。优势种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Edson)Fitzpatrick和刺腐霉P spinosumSaw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