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徽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177个来自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为ACE1,达到61.6%,最低的为Avr1-co39,只有31.6%;来源于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无毒基因组成不同。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对48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毒力分析,与PCR检测无毒基因结果一致。同时,对20个抗病单基因系采用多菌株人工接种发现Pi-9在黑龙江6个地区对稻瘟病菌的抗谱为80%~100%,在育种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使用与无毒基因Avr-pit、Avr-pia、PRE1紧密连锁的3个SSR标记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95个稻瘟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各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的出现频率有明显差异,无毒基因Avr-pit的出现频率为43.59%,无毒基因Avr-pia出现频率36.92%,无毒基因PRE1的出现频率为30.26%。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复杂,在不同地区甚至相同地区的菌株中无毒基因的存在情况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哈尔滨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合理布局,本研究于2011年以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12个水稻品种为靶标,以12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为选择压力,通过喷雾接种和离体接种方式完成试验,同时对部分结果进行了PCR复检,获得了各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价值和水稻品种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准确信息,得出以下结论:1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谱在10.83%~93.33%,平均抗谱为38.09%;212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稻瘟病抗性基因10个,pi-a基因出现频率最高;3结合两方面信息,初步制定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抗稻瘟病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资源稻瘟病抗性,挖掘优异种质资源,适时了解黑龙江省生理小种群体变化特征。采用中国生理小种命名方法,通过苗期喷雾接菌鉴定,将2013-2014年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株划分为7个群42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ZD5和ZD7,出现频率分别为19.77%和12.21%,总频率为31.98%;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宽抗谱品种14份,这些品种携带2~7个抗稻瘟病基因,绥粳12+合江23(Pi9、Pi20、Pi33、Pi54、Pik)、牡丹江26+龙粳31(Pi9、Pi20、Pi33、Pi54、Pita、Pik)、牡丹江26+合江23(Pi9、Pi20、Pi33、Pi54、Pik)等29个在抗稻瘟病育种生产上将具有较好防病效果的组合,并且能够聚合多个抗性基因,提高抗性水平、拓宽抗谱;其中龙粳31与其他9个品种的配对组合均为最优组合,对稻瘟病具有较高抗性;这14份宽抗谱品种是抗稻瘟病育种较好的抗源材料;部分品种如垦稻15、龙粳23和牡丹江25,仅携带2个本研究鉴定的基因,这些品种可能是携带未知抗性基因的新抗源,可作为进一步鉴定和寻找抗性基因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近期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全省9个不同地区171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被测定的稻瘟病菌各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最小EC50与最大EC50分别为1.36毫克/升和13.06毫克/升;各地区平均EC值为4.796.62毫克/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峰  张亚玲  靳学慧 《作物杂志》2020,36(3):197-74
为了检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AVR-Pi9、AVR-PiaAVR-PiiAVR1-CO39的存在情况,采用5对无毒基因引物,对2017年黑龙江省208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ACE1出现频率最高(87.98%);AVR1-CO39出现频率最低(0);无毒基因AVR-Pi9的出现频率为79.81%;AVR-Pia的出现频率为16.35%;AVR-Pii的出现频率为0.48%。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群体组成结构错综复杂,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鄂西南地区稻瘟病菌AVR-Pia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于2017—2020年在鄂西南9个地点同时种植特定100个水稻品种,采集感病稻杆并分离稻瘟病菌;利用水稻单基因系IRBLa-A进行致病性鉴定,设计无毒基因AVR-Pi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分离保存的661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有49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a(占7.4%),不同年份及不同地点AVR-Pia出现频率差异明显,2017—2020年分别为7.5%、16.0%、3.1%、5.0%,AVR-Pia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野三关(15.8%),其次是柏杨和来凤(都是14.6%),咸丰、建始和太平未出现。含Pia的单基因系IRBLa-A对其中91个菌株(13.8%)具有抗性。49个菌株能扩增出463 bp的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发现其CDS区域未发现突变,起始密码子上游109 bp位点发生碱基突变G/T,该位点变异是否与表达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说明鄂西南地区无毒基因AVR-Pia存在较少,抗性基因Pia不适合在鄂西南地区作为主效抗病基因来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9.
以丽江新团黑谷(LTH)近等基因系为亲本,构建了3个F6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具鉴别能力的菌株进行抗稻瘟病筛选,共获得3组携带两个抗病基因的累加系5个,即:1) F-Kpib-3(Pi-kp/Pi-b),F-Kpib-6(Pi-kp/Pi-b);2) F-Kita2-7(Pi-k/Pi-ta2),F-Kita2-9(Pi-k/Pi-ta2);3) F-Kmita(Pi-km/Pi-ta)。基因组成相同的累加系抗性相同,它们的抗病频率均高于相应的近等单基因系,3组抗病频率分别达100.0%、91.7%和50.0%。这些累加系可用于稻瘟病菌致病型鉴定、田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监测和作为抗病亲本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0.
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毒性及其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6年对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的结果表明, 小种337、 237、 003、 137和537为该稻区的优势小种, 不同地区优势小种的分布及病原 菌群体的 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别。 对病原菌群体进行毒力频率分析的结果发现, 该稻区的稻瘟病 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z、 Pi-zt、 Pi-t和未知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F-21-6  相似文献   

11.
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小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6年对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分别采用了3套鉴别品种,即用7个中国统一的鉴别品种、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33个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已知单基因系,分析近几年宁夏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经测定宁夏有3群9个中国小种,ZA1,ZC17,ZC7小种为优势小种;根据稻瘟病菌与日本1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区分为18个毒性类型,其中637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且毒力频率高,成为宁夏的优势小种。该小种的毒力谱很广,能侵染除Pi-z,Pi-ta,Pi-b基因外的大多数已知抗性基因,中国小种ZC17及637小种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上值得密切关注的小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优质和抗稻瘟病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富  叶华智  谢戎  刘成元 《作物学报》2006,32(10):1549-1553
测定了40份水稻种质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碾米及外观品质。结果表明,40份品种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抗病频率为40.0%~100.0%,其中20份达80%以上。40份品种对优势小种群ZB群平均抗病频率为80.0%,对重要小种群ZA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70.2%,对ZC群的平均抗病频率为80.5%。从中筛选出24份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的抗稻瘟病种质材料,其出糙率76.1%~80.9%,精米率68.7%~72.6%,整精米率35.7%~64.3%,垩白粒率5%~30%,垩白度1.2%~12.7%,长宽比2.7~3.6,其中6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达国家三级优质标准,4份达国家二级优质标准。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顾鑫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8):133-136
针对稻瘟病严重影响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水稻生产这一情况。试验于2006-2015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9个地点进行定点、定期调查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并收集稻瘟病侵染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水稻稻瘟病的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7月份、8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建立短期预测模型:Y=-85.171163 0.41315X1 1.23231X2-0.1817X4-0.09418X5 0.167333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稻作生产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两个稻瘟病生理小种007和017,对元阳哈尼梯田20世纪70年代(简称“过去品种”)与近10年间(简称“当前品种”)两个不同时期种植的148个水稻地方品种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显示,针对来自粳稻区生理小种007,抗性品种的比例为过去品种(76.4%)>当前品种(65.8%);针对来自籼粳交错区生理小种017,过去品种(77.8%)>当前品种(52.6%);抗稻瘟病的品种比例均为过去种植的品种高于当前种植的品种。对元阳哈尼梯田当前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的致病性,来自籼粳交错区的生理小种017强于来自粳稻区的007,表现抗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52.6%和65.8%。最终筛选出‘老粳糯’、‘紫糯’、‘长毛香’、‘冷水谷’和‘丫多谷’5个品种,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持久抗性呈一一对应关系,可提供深入研究与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5.
龙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精细定位其主效抗性基因,对于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来自国内外的41个稻瘟病菌系通过接种鉴定方式对龙S进行了稻瘟病抗谱分析,结果显示龙S的抗性频率为100%,对其中39个菌系表现高水平抗性,与Pi9的携带品种75-1-127抗性频率和抗病级别基本相当。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龙S的抗性基因表现为显性遗传方式,对于不同菌系龙S表现出不同的抗病遗传模式,其中龙S对稻瘟菌系318-2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通过抗病亲本龙S与感病亲本日本晴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BSA (bulk segregant analysis)及RCA (recessive class analysis)分析方法,将龙S的主效抗病基因精细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SSR标记M1-M2所在的1.31 cM区间,与已克隆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5位于相邻的染色体区域。抗谱分析表明,龙S与Pi5、Pii单基因系的抗性频率差异明显,抗谱较后二者更广。龙S主效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为进一步揭示其与Pi5、Pii的等位关系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3年采集的478个单孢菌株,利用日本的12个鉴别寄主和中国的7鉴别寄主两套鉴别体系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型进行分类,鉴别出优势小种为77.7、377.7、737.5、100、ZE1、ZG1;强毒力小种为437、777.7、777.1、ZA9、ZA1、ZA13;利用优势菌群和240个供试单孢菌株对63份外引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筛选出抗谱80%以上的资源有G39、吉粳88、沈农9903,可以广为利用;同时得出利用优势小种和强毒力小种对水稻资源进行抗瘟性筛选,是一项简单而准确的初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18.
A genetic analysis of blast resistance in upland rice variety is very crucial.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linkage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blast resistance using an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from a cross between Way Rarem (susceptible indica variety) and Oryzica Llanos 5 (durable resistant indica variety). A 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of Way Rarem//Oryzica Llanos 5. A total of 16 QTLs have been identified along chromosomes 1, 3, 5, 6, 7, 8, 9, and 11 against eight blast pathogen isolates. Each QTL accounted from 11.31 to 45.11% of the variation in blast resistance. Most QTLs showed race specificity, demonstrating the small effect of such QTLs. Unexpectedly, several superior blast resistance alleles were contributed by Way Rarem, the susceptible-recurrent parent. Among eight candidate defense response genes detected in several loci, a single gene (oxalate oxidase) present on chromosome 3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blast resistance in upland indica rice. Ultimately, these advanced backcross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blast tagged by markers might be useful for pyramiding blast resistance alleles in upland r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