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设置30m×30m样地15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方面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表现为反"J"型,相关性也较明显,基径与年龄的关系为y=13.5640x0.7078(R2=0.9144);总体上,幼苗的后备储量特别大、死亡率也较高,但补充率大于死亡率,种群表现为稳定发展型。在不同尺度下,不同龄级(发育阶段)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各龄级植株的分布格局由聚集趋向均匀分布,聚集强度减弱,同一取样尺度下,龄级越大,聚集强度也越弱。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验证高山林线的形成机理,探究树木分布上限的限制因素。 方法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在其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3 500 m)、中海拔适生区(3 900 m)和高海拔林线过渡带(4 300 m),分别于生长季(7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测定树木叶、枝、干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以及C、N、P含量。 结果 不同生长季节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源与汇含量比较稳定,未出现碳供应不足现象;海拔对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影响较小;器官间NSC含量差异显著,叶、枝、干和根在不同生长季节所侧重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同;非生长季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显著高于生长季,非生长季较高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有利于抵御低温等恶劣环境;急尖长苞冷杉的NSC含量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长抑制”假说。 结论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更多的受到了植物养分的限制,而非碳限制。  相似文献   

3.
《林业资源管理》2015,(4):98-103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指标(稳渗速率、初渗速率、渗透总量、平均渗透速率)在同一海拔梯度不同土壤层次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从不同海拔梯度看,4个入渗指标在3 700m处呈现最大值,而在4 200m处呈现最小值。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入渗性能排序,从综合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渗透性能优劣顺序为3 900m>3 800m>4 200m>4 100m>4 000m>3 700m。土壤渗透指标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直接相关性,由此分析,建立土壤渗透性主导因子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20 0 0— 2 0 0 1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对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大气降水的连续观测 ,并对降水的元素和离子含量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输入量的大小顺序为 :Zn >N >Mg >Fe >Ca >P >Na >K ,各元素的输入量分别为 2 5 1、2 3 3、8 1、4 1、1 9、0 4、0 0 2 6、0 0 0 7kg·hm- 2a- 1 ;SO42 - 、HCO3- 和Cl- 的输入量分别为 74 2 6、74 3和 5 1 6kg·hm- 2 a- 1 ;养分的输入以降雨为主。林冠淋溶是以Na元素为主 ,而树干淋溶则是以P元素为主。林冠对Fe、Zn、HCO3- 、Cl- 、N、SO42 - 等元素和离子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森林降水分配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999-2001年色季拉山定位站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森林降雨观测资料,对穿透降水,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时段内的分配比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次降水分配格局中,生长季(5-10月)平均降雨840.10mm,其中穿透降雨343.90mm,占降雨的40.93%,树干茎流量6.70mm,占降雨的0.8%,树冠截留量489.50mm,占降雨的58.72%。当降雨强度小于平均降雨强度2.09mm/h时,出现干流的时间滞后于降雨1-2h,当降雨强度大于3mm/h时,30min左右即可出现干流,树干茎8流量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加,林冠覆盖面积的增大和树皮增厚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 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 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 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相似文献   

7.
薛会英  罗大庆 《林业科学》2013,49(6):107-114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土层与25~30cm土层的4个指数值差异均显著(P<0.05)。总之,采伐迹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具有指示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所受干扰程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设<5℃、5~10℃、10~15℃、15~20℃、20~25℃5个区段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3800~4400 m)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的平均千粒重为7.78 g,与其它冷杉属的种子比较,其种子千粒重较小,但有较低海拔(4000 m以下)种子千粒重较大而较高海拔(4000 m以上)种子千粒重较小的趋势;急尖长苞冷杉种子的适宜发芽温度为15~20℃,低于5℃无法发芽;不同海拔急尖长苞冷杉的种子发芽能力不同,以海拔3900 m的急尖长苞冷杉种子发芽率最高,为50%,从海拔3900 m开始,其种子发芽能力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是指西藏的东南部,包括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文章分析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有高原风光游、民俗风情游、森林生态游、湖泊生态游、温泉度假游、"过林卡"乡村游,峡谷探险游、江河漂流游、宗教生态游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藏东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有:①地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地带;②藏传佛教文化丰富;③旅游资源丰富;④相关配套产业长足发展;⑤气候宜人.劣势有: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②对外开放程度低;③专业人才匮乏.机遇有:①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②旅游业快速发展;③交通条件改善.挑战有:①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②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客源分流.论述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11.
藏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对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分析,阐述了藏东南地区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特征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措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分析藏东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有:①地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地带;②藏传佛教文化丰富;③旅游资源丰富;④相关配套产业长足发展;⑤气候宜人.劣势有: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②对外开放程度低;③专业人才匮乏.机遇有:①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②旅游业快速发展;③交通条件改善.挑战有:①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②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客源分流.论述了藏东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