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种子库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采用相邻样方法观测光梗蒺藜草已萌发种子和未萌发种子在不同埋深中的分布,发现在固定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处均有分布,在埋深0~5cm处种子数量较多。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光梗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光梗蒺藜草自然散布距离很短,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东北分布的一种蒺藜草属外来杂草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引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及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报道。但是,由于依据的植物志或资料不同对其定名也不尽相同,为了方便人们利用和交流研究成果,应尽早统一其植物名。建议采用光梗蒺藜草,拉丁学名Cenchrus incertus。  相似文献   

3.
外来恶性杂草少花蒺藜草重发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少花蒺藜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分布、侵染程度,了解其在分布区的各种生境和空间分布,结合实地和走访调查,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在辽宁和内蒙古的分布地区、发生面积、严重发生区和危害程度等的研究现状,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开展少花蒺藜草的调查、制定防除计划,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入侵机制、生态安全预警、未来可能扩展区域预测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禾本科蒺藜草属的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am)别名刺蒺藜草、草狗子、草蒺藜,是一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及热带沿海地区[1]。该草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传播扩散速度快,危害人畜健康,给农业、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并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近年来,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加强了对省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和灭除力度,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少花蒺藜草在辽宁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蒺藜草属杂草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农业、畜牧业、林业以及生态环境。近年来,蒺藜草属杂草曾多次在口岸货检中尤其是进口粮食中被截获,因此预防这些有害杂草进入我国定植极其重要。结合温度、降水、土壤等全球环境条件变量,利用MaxEnt软件分析口岸截获的4种蒺藜草属杂草在全球和我国的适生性,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证明它们在全球还有很大的适生空间。刺苞草、美洲蒺藜草、鼠尾蒺藜草在我国的适生范围集中在南方,且高度适生区主要在长江三角洲和云贵地区;少花蒺藜草的适生地区包括南方和北方,且高度适生区主要在东北、内蒙古、北京以及长江三角洲。该结果可为相关部门的外来入侵生物预警以及后续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疏花蒺藜在阜新的分布、危害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萍  杨旋 《植物检疫》2008,22(1):64-65
疏花蒺藜草(Cenchrus pakaciflorus Benth.)俗名草蒺藜、草狗子,为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及热带沿海地区的沙质土壤上,现在辽西的锦州、朝阳及阜新均有分布。疏花蒺藜草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极易传播,在严重侵染地区人畜难行,  相似文献   

7.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作为杂草或因为具有入侵性而受到关注,目前在国内传播日趋广泛,发生危害越来越重,为了深入研究其发生规律和防除技术,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十分必要。少花蒺藜草具有倒钩状的刺苞,以带刺的果实进行传播,主要以成熟的刺苞造成危害,在其刺果成熟期,生长区内人畜难行,尤其对羊毛和羊的肠胃伤害特别严重。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国内严重发生地区、入侵性及传播途径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等现状。  相似文献   

8.
浑善达克沙地榆种子扩散及成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浑善达克沙地榆为研究对象,以种子扩散规律及成苗率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平沙地、沙丘迎风坡、丘间草地、稀疏灌木地、灌木地5种不同地表类型下沙地榆种子数量.分析种子分布数量与母树距离、地表状况、植被种类、盖度和高度及成苗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证明:影响种子分布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母树的距离,其他因子对沙地榆种子...  相似文献   

9.
安瑞军 《植物保护》2013,39(2):82-85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弄清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几个名称及其来源以及各名称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外来入侵植物蒺藜草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考证,关于侵入我国北方的蒺藜草,三个不同的名称指的是同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在三个名称中,建议采用少花蒺藜草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应采用Cenchrus pauci florus Benth,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和开展调查、防除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10.
少花蒺藜草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会促进少花蒺藜草种子休眠,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萌发温度为25℃,萌发的临界温度在10~15℃;临界水势在-12~-10 MPa,水势在-8~-4 MPa的环境适宜少花蒺藜草生长。少花蒺藜草出苗临界土壤含水量在1.0%~2.5%,生长临界含水量在2.5%~5.0%;少花蒺藜草在pH值为2~12的条件下均可萌发生长,但pH值为12的条件更适合生长;少花蒺藜草种子在沙土中0~15 cm深度均可出苗,1~9 cm深度出苗率最高,在壤土中1~7 cm深度出苗率最高,超过11 cm不能出苗。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各类型沙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沙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40.33%,40.14%.近30年来,林地、耕地的增加幅度最大,分别由22827 hm2,207493 hm2增加到121375 hm2,331442 hm2.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南120 75l hm2减少到13 299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从沙地的空间格局特点来看,沙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以固定沙地的分布为主,在50%以上.从变化趋势来看,沙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漠化程度指数由O.24下降到0.19,沙漠化过程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沙漠化的逆转主要表现为沙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沙漠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草地和耕地向沙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和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两期 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全区沙质荒漠化现状,同时统计计算了内蒙古 中部地区十年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 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内蒙 古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含沙漠和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 的67.72%;②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 解译结果可分三个纬度带,即呼伦贝尔沙质荒漠化带(48°—52°N)、阴山后山—浑善达克—科 尔沁沙质荒漠化带(42°—44°N)、阿拉善—毛乌素沙质荒漠化带(38°—40°N);③内蒙古中部地 区是沙质荒漠化严重且强烈发展的地区,中度以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2%以 上;④内蒙古中部地区80年代末至2000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净增约10万hm2;⑤轻度风蚀 荒漠化土地增加了121011.45hm2,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27831.59hm2,强烈和严重沙 质荒漠化土地分别增加了402497.13hm2和143998.67hm2;⑥沙质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严重制 约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威胁?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f wind erosion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Remote Sensing(RS) have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because they are limited by natural and scientific factors.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intensity of large-scale wind erosion in Inner Mongolia,China.In the present study,a new model based on five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snow cover days,soil erodibility,aridity,vegetation index and wind field intensity was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amount of wind ero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erosion widely existed in Inner Mongolia.It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90×104 km2,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study region.During 1985–2011,wind erosion has aggravated over the entir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which was indicated by enlarged zones of erosion at severe,intensive and mild levels.In Inner Mongolia,a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wind erosion intensity was noted.The distribution of change intensity exhibited a downward trend that decreased from severe increase in the southwest to mild decreas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region.Zones occupied by barren land or sparse vegetation showed the most severe erosion,followed by land occupied by open shrubbery.Grasslands would have the most dramatic potential for change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se areas showed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range of change intensity.In addition,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change intensity and land slope.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type and change intensity differed with the content of Ca CO3 and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sandy,loamy and clayey soil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0–1 cm.The results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and change process of wind erosion that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refore,the present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ind erosion in Inner Mongolia.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沙生植物的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蒙古有沙生植物48科,177属,378种,50变种,其中荒漠区的沙生植物39科,122属,213种,草原区46科,158属,309种,表现出草原区的沙生植物更为丰富。科属组成上,是以豆科、菊科、藜科、禾本科为主,蒿属、虫实属、棘豆属、黄芪属为含沙生种类较多的属。生活型从种数上虽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但灌木与半灌木在群落中常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荒漠区,成为植被的基本层片。水分生态类型较为贫乏,以旱生为主,中生占有一定比例。区系地理成分上,荒漠区以蒙古成分和戈壁成分为主,草原区以蒙古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而温带成分均具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2009/2010年内蒙古冬季低温的特征。并通过对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北极涛动指数和EI Nino年内蒙古冬季气温的分析,探讨此次低温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冬季低温是内蒙古自1986年以来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冬季低温。强降温的同时,还伴随着强降雪和大风沙尘天气。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50 hPa内蒙古北侧偏北气流偏强、500 hPa位势高度场偏低、东亚大槽位置偏西偏强以及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造成此次低温的主要原因。此次低温还与北极涛动指数负异常和EI Nin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沙漠化土地调查结果 ,分析了内蒙古各沙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同时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动态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ISCCP-D2云资料、内蒙古116个气象站地面降水资料、NCEP同化资料,分析研究了全球云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内蒙古地区云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年年均变化来看,可降水量在波动过程中有增多的趋势;降水量从1984年到1998年有增多的趋势,1998年到2001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从24年实际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有增多趋势,尤其中部地区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内蒙古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77-2003年间内蒙古森林面积由1.10×10^7hm^2增加到1.61×10^7hm^2,每年森林面积平均增长率为1.85%;森林碳储量由378.86TgC...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