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侵蚀小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坡面的马尾松天然林群落、杉木人工林群落、杜仲人工林群落、油桐人工林群落、润楠次生林群落、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荒草灌丛群落的样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侵蚀小流域植被群落恢复的垂直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人工、天然群落植物组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人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mm·min^-1)稳渗率(0.52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mm·min^-1)均最小;4)坡位对土壤人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4.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 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 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 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 mm·min-1)、稳渗率(0.52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 mm·min-1)均最小;4) 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 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永春毛竹群落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毛竹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59种,隶属于64科121属;包括藤本植物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68 55%;区系组成以泛热带成分较高;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草本层最高,为3 6673。  相似文献   

6.
武陵山区珙桐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武陵山区的后河自然保护区与七姊妹山保护区的典型珙桐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珙桐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该种群前期生长不稳定,达到成熟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平衡.由于珙桐种子萌发困难,导致种群缺乏有性繁殖所需的幼苗、幼树,其天然更新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岩溶石灰岩山地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人工造林的困难地段。本文在石灰岩山地上采用"栽针留阔抚灌"和"栽阔留针抚灌"两种模式研究了植被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可明显提高森林覆盖度,并且能使群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两者相比,"栽针留阔抚灌"模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9.
以海南省南渡江流域两侧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野外植被调查方法,对该区域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自然植被类型与主要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南渡江流域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15种,隶属于122科35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呈现明显的热带植物区系性质特点。将南渡江流域自然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和24个群系。中上游多分布低山地热带季雨林、常绿季雨林、半落叶季雨林等植被类型,下游滩涂地多分布为岸灌丛、滩灌丛和草地。  相似文献   

10.
白湾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对白湾自然保护区进行简介,给出了该区植被群系的组成数据,阐述了主要植被群系的特征,列出了该区内的濒危保护植物,同时对该区植被生态恢复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荒草灌丛容重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油桐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其次,而润楠次生林、荒草灌丛、杉木人工林较低;各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大小排序为:毛竹杉木混交林>马尾松天然林>荒草灌丛、润楠次生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荒草灌丛最差,油桐人工林最好,其余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女儿寨流域及我国类似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区北部野生光皮树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区地处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省交汇处,是光皮树分布的中心区。武陵山区北部光皮树资源分布、生境、产量及其果实含油率调查表明:该区域光皮树主要分布在海拨1050米以下的石灰岩、白云岩,紫色砂岩区,依靠鸟类传播繁衍,影响光皮树自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地表光照强度、土壤表层保水能力和肥力;该区域光皮树野生资源丰富,年鲜果总产量330.8 t左右,果实含油率高达35.06%,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禄劝县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1084 25km2,占国土面积的42 5%,其侵蚀模数为2589t/km2·a,生态脆弱,灾害严重,据此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具体措施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除迎风坡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保存率为85%和88.33%外,其他树种的保存率均达到了94%以上。主要乔木树种侧风坡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迎风坡;除迎风坡及风障外的木麻黄和台湾相思受风沙危害,有部分长势较差,出现基干干枯之外,其他树种60%以上均长势优良;肯氏南洋杉受风害影响最小,其次为台湾相思、木麻黄和夹竹桃。风障对造林树种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风障内的木麻黄保存率、地径和树高生长均显著高于风障外。  相似文献   

17.
四川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地内物种总数迅速增加、本地物种大量侵入、物种多样性大幅提高,群落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同时,初始配置的部分植物如白三叶、爬山虎和油麻藤等过早退出群落,在生境改善和景观价值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摈弃或在种植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