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产玉米杂交种模式化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新海  王广明 《作物学报》1997,23(2):226-231
对31个高产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理性状,穗部性状,抗病害性状以及这些性状之间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根据山东的生态条件和玉米杂交种的现状,优化了每公倾1500 ̄16500kg的杂交种模型。探讨了各类性状间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协调发展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绵阳25号是根据与众不同的育种目标,利用自创的优良基因结合作与当时最优品种(系)进行4次阶梯式杂交的新方法,聚集了11个物种的、地理的与生态的远缘品种之亲缘,经14年培育稳定而成的.1995年通过四川省品审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白皮、大粒、商品性十分突出等优点,因其具有“三高”农业的特点,深受广大种子生产、经营和加工部门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4.
庞启华  李生荣 《种子》1995,(3):12-15
绵阳系列小麦品种是以推广良种繁6作中心亲本分别与70-5858和406杂交育成绵阳11、12号后,再对绵阳11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稳产性和籽粒商品性以及对条锈病等病害的持久抗耐性,而且,在四川省小麦育种史上,第一次将高产、优质、矮秆、大穗大粒、早熟、抗病等众多优良综合农艺性状有机协调于一体。该系列品种已在我国连续种植达15余年之久,累计推广面积2180.68余万公顷。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2003年先后育成GS新麦9号(豫麦69号)、GS新麦11、新麦12、GS新麦13、新麦16、新麦18等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种6个,在国家、省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6个品种全部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其中新麦9号、新麦11、新麦13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了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旱地与水地品种类型上的配套.  相似文献   

6.
目前,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的单产水平在125~200kg/667 m2,与山东、河南、北京等地区的300~350kg/667m2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高产水平的距离相差就更远。我省小麦的年消费量在30亿kg左右,本省的小麦生产量就能满足需求,属自给型作物。虽现有市场已被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占领,但从1995年以来,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系)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并正在形成规模,因此,可望在2010年以前彻底扭转地产小麦销路不畅的被动局面。不但可以重新占领本省市场,而且,将以特种优质粉原料生产基地的面貌走出本省,走向世界,现在我省正在启动种子工程项目中将我省小麦品种定位在优质面包型、优质家庭用粉型和饼干型3个类型上,这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小麦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以烟农19 为母本、师栾02-1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优质、高产、抗寒、抗倒伏、早熟小麦品种轮选49。该品种于2021 年分别通过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150)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210044),2023 年进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介绍了轮选49 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栽培技术要点及育种经验体会,并对今后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贵农21,贵农22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乐  吴立人 《种子》1992,(5):16-18
采用温室苗期测定和成株期人工诱发接种鉴定方法研究了簇毛麦——硬粒小麦杂种后代贵农21、22的抗病性。苗期抗性测定表明,贵农21、22对国外15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至近免疫反应,仅对具有毒性基因Yr10的菌系82E16表现出中度感病,对供试的国内14个主要条锈菌菌系呈观免疫至近免疫反应。田间成株期抗性试验结果显示,贵农21、22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免疫,高抗秆锈病,中抗叶锈病。小麦品种贵农21、22可作为抗病资源和生产品种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雷振生,林作楫,李从军(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提高小麦产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然而品种的推广价值和生产效益却往往取决于品种的适应性与产量稳定性。许多品种高产而不稳产,从而很快被淘汰或种植面积偏窄。只有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产育种中产量性状的相关及其改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把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与当前高产新品种(系0相应性状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选择指数、多元回归及相关通径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穗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千粒重。不同类型的高产可以有不同的产量构成模式。对于如何协调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抓住改良重点,提高选择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映军 《种子》2003,(1):8-9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1988~1990年度的研究,明确了三类高产品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比较了三类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稳产性能,认为中间型品种具有较多的有利因素.在山东生态条件下,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应在兼容大穗型、多穗型品种的前提下,着重走中间型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小麦搭载卫星进行诱变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品种SP2的若干性状变异,同时选出了几个优于对照的新品系,表明高空条件下可以诱变作物有利性状。  相似文献   

15.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探讨了“三论”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小麦研究系统模式的新思路。认为:小麦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作用。小麦育种这个系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通过信息反馈而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随着“三论”对小麦育种正确有力地指导,小麦育种工作必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7.
小麦早熟高产品种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中、晚熟小麦品种(系)为对照,对早熟高产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在子粒灌浆期较多地利用了花前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同化物的利用较协调;灌浆高峰来得迟,高峰峰值高;高峰出现后,灌浆速率下降稍快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系),但在花后35d内,灌浆速率仍显著高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株型小麦新品种超前繁育技术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久  茹振钢 《种子》2005,24(3):33-34,38
采用不同播种方法对两种不同株型的小麦品种的繁殖系数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超前稀繁的繁殖系数随行距扩大而提高;3 cm株距时,紧凑型品种的超前繁育以40 cm行距为宜,松散型小麦品种的超前繁育以50 cm行距为宜,均可获得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小麦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