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对虾白黑斑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患白黑斑病的中国对虾进行镜检,绝大多数病虾检不出弧菌,中国对虾白黑斑病是抗坏血酸缺乏综合症,以2‰的维生素C药饵进行治疗,3-6天内痊愈;以1-2%的维生素C药饵进行预防,全部未发病。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虾白黑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黑斑病已被证实为一种生理性疾病,与细菌等生物性病原没有直接关系。根据这一结果作者一改过去以抗菌素为主治疗该病的方法,而采取生成防中强对虾营养的措施,在实验室小水体及生产养虾池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对虾白黑斑病的肝胰腺、鳃、血液、胃、肠和肌肉等组织的压制片、显微切片及亚显微切片的观察结果。病虾鳃上常见肉芽肿和菌团(37%),肝胰腺有细小样病毒(HPV)包涵体感染(41%),但这些组织均未出现有规律的因生物性病原侵入而引起的病理组织变化。肉眼所见的白斑和黑斑是由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棕黄色和褐色团块状物质沉积而成。超微结构显示这些类似脂褐质物质内没有包被细菌等生物性病原。据观察结果分析,该病为生理性疾病,而非感染性疾病。还讨论了白斑、黑斑的形成与病虾的生理代谢、酚氧化酶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虾白黑斑病的病原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白黑斑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6.
7.
1993—1994年对虾暴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研究了山东省的1993-1994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病症及其发展,分析了该病的地区,时间、种间分布及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典型的虾池发病历时一周,死亡率达90%以上;凡虾池密集(〉70化顷/公里海岸线)、放苗量大(45-60万/公顷),投入高(45,000-75,000元/公顷)的地区发病早、损失大,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1993年病程短而急,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近似流行病学的偏态分布(对数常态 相似文献
8.
1993_1994年对虾暴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山东省1993─1994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病症及其发展,分析了该病的地区、时间、种间分布及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典型的虾池发病历时一周,死亡率达90%以上;凡虾池密集(>70公顷/公里海岸线)、放苗量大(45—60万/公顷)、投入高(45,000—75,000元/公顷)的地区发病早、损失大。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1993年病程短而急,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近似流行病学的偏态分布(对数常态分布);1994年病程长而缓,部分地区形成两个高峰。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推算了1993年青岛流亭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平均潜伏期(6.02天)和暴露日期。依据107个样品的切片分析,证实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Hy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osisbaculovirus,HHNBV)。还讨论了流行病发生与环境因子,如温度、溶氧、pH、浮游生物、放苗密度以及投饵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根据2009年5~10月底的调查和统计资料,对在渤海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的分布、生长、资源量以及捕捞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6月中旬放流的中国对虾多集中在水深1~2m以内和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到7月下旬,分布水深为5~18m,密集分布区在10~15m,之后一直生活在较深水域。6月中旬,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5g;7月上、中旬,平均体重为7.0g;7月下旬,平均体重为20.0g;7月底、8月初,平均体重为27.0g;8月中旬,平均体重为36.0g;9月上旬,平均体重为41.0g。8月上、中旬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为1 665t;10月下旬,生产捕捞后的资源量减少为137t。8月份中国对虾的资源分布以渤海湾最高,为129.9ind/haul.h,其次为莱州湾,为7.8ind/haul.h,再次是辽东湾,为0.3ind/haul.h,渤海中部最低,为0.05ind/haul.h。2009年渤海共放流中国对虾202641万尾,据初步统计估算,截止10月中旬共捕捞中国对虾2377t,总回捕率为2.8%。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渔场中国对虾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发展增殖渔业,走“海洋牧场化”道路,是渔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世界上先进的渔业国家,在合理利用、依法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均在探索人工增殖以改善和增加海域资源量的途径。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沿海省市自北而南先后开展中国对虾的人工增殖放流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在池塘中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池养对虾生长情况的现场测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得体长及体重的生长方程式分别为:Lt=14.0733[1-e^-0.1403(t-0.8350)]和Wt=33.4479[1-e^-0.1403(t-0.8350)]^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t'=8.7。对虾在池塘中的实际生长速度由于受池塘生态环境及鲜活饵料供应的季节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分别在7月上旬、8月上旬及9月中旬出现三次生长高峰。适当减少高 相似文献
15.
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尾痉挛病,俗称“弓腰病”,多发生于8月份,在山东各虾场历年都有发病,使虾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果条件适宜,在6月份也可发病。本文作了病原学、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和观察,初步认为以弧菌为主和可疑病毒(Parvoviridae)混合感染发病。通过研究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引起发病:烈日曝晒水温很高使虾肌肉变性;盐度过高突然改变渗透压使虾组织损伤;过度密养造成虾生存水环境的恶化。由于肌肉坏死,虾体变成良好的细菌培养基。8月份池塘孤菌数量很高,极易引起孤菌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17.
<正> 种群的繁殖和死亡是决定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的关键。亲体的怀卵量及生殖力的变动是繁殖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人工放流于浙江象山港的中国对虾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1年,资源量是由当年的繁殖群体所组成。因此,对浙江省海区中国对虾怀卵量的研究,对进一步探索其增殖问题及亲虾育苗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对虾人工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中国对虾(P.orientalis laishinouye)生存所需要的基本因素大致分属于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三方面。物理因子通常指温度、透明度、光照、深度和底质等。化学因子主要包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