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双低油菜“浙双72”苗期生长嫩绿,叶色深,其菜苔可作蔬菜,炒后食用味道清香。据浙江省农科院试验,菜苔可加工成脱水蔬菜,利于出口创汇,且适时采菜苔可提高油菜籽产量。为探讨“浙双72”苔后对油菜籽产量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浙双72”苔效应及配套技术的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双低油菜不同打薹次数对籽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双72、沪油15等双低油蔬两用油菜通过采用省工节本的打薹技术措施,既保持油菜籽产量稳定,同时开发鲜菜薹,作为无公害蔬菜上市鲜销,或加工成绿色保健的优质脱水蔬菜“万年青”,产品质量可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远销国外,使双低油菜向籽薹兼用方向发展,可大幅度提高种植油菜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浙双7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杂交育成的优质双低高油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较抗菌核病等特点,该品种已成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已审定的黑籽双低油菜中产量较高、含油量最高的品种之一。萧山区于1999年引进“浙双72”,经多年品比和大田对比试验,不管在丰产年或多灾年份,均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现将2011年油菜“浙双72”高产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两用油菜浙双72的种植密度与产量表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双72两用种植密度以700株/667^2为宜。  相似文献   

5.
在义乌市今后一个时期,油菜生产发展的重点是主攻单产,在提高油菜栽培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引进和推广高产、稳产的油菜新品种,已成为我们发展油菜生产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引进试种了“浙油18”等4个油菜新品种,并与“高油605”进行产量及生长习性对比,发现“浙油18”、“浙双72”比“高油605”长象好,适宜机械化收割,抗逆性强,增产效果显著,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浙双-71”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早熟、高广、双低和高出油率品种。一般出油率40%左右,籽粒亩产140kg左右,成熟期同“高油605”相仿,增产6%。”浙双-72选系”双低苔、油两用油菜,是慈溪市种子公司在“浙双-72”油菜品种中,通过多年的菜苔测试、筛选和系统选育而成。我市2002年引试,经2003~2004年示范推广,菜苔鲜食、脱水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取得基本成功。打一次主蕻,亩产鲜苔  相似文献   

7.
油菜浙双72的氮肥用量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系。我市1998年引入试种,1999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冬种计划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为进一步完善浙双72高产栽培技术,明确最佳施氮水平,以便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浙双72的氮肥用量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衢地区稻-麦(油)不同种植方式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宜金衢地区的稻(Oryza sativa L.)-麦(Triticum aestivum L.)[油(Brassica napus L.)]种植方式和主栽品种。[方法]选取在金衢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浙双6号、浙双3号、浙双72、浙油50、浙油18)、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甬优9号)、小麦品种(扬麦14),分别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等种植方式比较研究,筛选直播油菜品种,对比考察油菜、水稻、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产值、农资投入、人力投入等。[结果]油菜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浙油50和浙双72产量最高,同一品种翻耕直播产量较免耕直播高,适宜金衢地区的油菜的种植方式是免耕直播,可选择产量高、株高适中的浙油50;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与甬优9号直播时的产量与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应用直播技术较移栽可分别节本增收1 911和1 716元/hm2,综合效益较好;小麦品种扬麦14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其生育期、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免耕直播节本增效1 110元/hm2,适宜采用免耕直播。[结论]该研究可以为金衢地区油菜(小麦)免耕直播-单季稻的直播栽培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往种油菜多数用于榨油,效益低。“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选育成功的油薹两用型新品种。既可用菜薹制作菜蕻于,菜籽又可榨油。  相似文献   

10.
"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的油菜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湖州市于1998年引进,1999年参加市油菜区试,2000年采取对比试验、高产攻关、示范推广同步实施的技术路线,大大加快示范推广步伐."浙双72"推广面积达38.68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47.0%;2001年冬种,全市"浙双72"种植面积扩大到48.83万亩,占油菜面积的59.54%,已成为我市油菜生产新一代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油菜“超油2号”病害的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油菜“超油2号”、受体油菜品种“浙758”、非受体油菜品种“浙双72”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显示,转基因油菜与非转基因油菜的病害及其病原物种类相同;主要病害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转基因油菜与其受体油菜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转基因油菜与其非受体油菜有一定差异。初步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超油2号”的转入基因不影响油菜病害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浙双一72”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早熟、高产、双低和高出油率品种。我市于1998年引试,1999年示范,2001年种植面积达0.5万余亩,已成为我市油菜的主栽品种。该品种主要表现为生长旺盛、繁茂性好、抗病力强等特点,正常情况下一般亩产140kg,但历年来,只限于移栽种植。为省工、省力,提高效益,恢复油菜面积,我站去年开始探索连作稻田直接油菜栽培技术,取得较好效果,亩产达126k。  相似文献   

13.
<正>一、项目意义油菜是洞头县主要粮油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在大门镇,已连续种植9年的浙双6号、浙双72品两个品种特性有所退化,单产在100~110kg/667m2上下浮动。菌核病、病毒病等间歇发生,防治难度大。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的提高,种植油菜经济效益逐年下降。2012年,引进沪油杂1号、中双11、浙油28等进行品种更换对比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浙双6号”又名“鉴6”,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育种组选育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我市2000年品试结果表明,“浙双6号”平均亩产为2012kg,比CK“汇油50”增产14.6kg,增幅7.82%;2003年品试结果表明,“浙双6号”平均亩产为194.5kg,比CK“中杂油1号”增产34kg,增幅21.18%;两年增产幅度均达显著水平。2004年在我市马桥街道先锋村连片示范种植8.34万m^2,平均亩产为160,10kg;2006年在我市硖石街道军民村连片示范种植589万m^2,平均亩产达171.92k,其中姚一峰农户种植面积767.05m^2,平均亩产达205.22kg。现将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油菜、芥菜萌芽与幼苗生长的耐镉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浙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油菜(浙双72)和芥菜(鸡冠菜和嘉兴榨菜)品种,设置0(CK),0.5,1.0,2.0 mmol 4个镉(Cd)处理浓度进行沙培试验,研究油菜和芥菜在不同Cd浓度条件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浙双72和嘉兴榨菜在低浓度(0.5 mmol)下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率和幼苗生长(苗高和单株绿叶数)均无明显影响,而鸡冠菜在此浓度下发芽率、成苗率和苗高明显下降,在1 mmol和2 mmol浓度下3个品种的种子发芽和幼苗成苗及其生长均明显下降.浙双72与嘉兴榨菜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在不同Cd浓度胁迫下的Cd耐性相似,而鸡冠菜对Cd胁迫的反应较为敏感,随着Cd浓度上升,鸡冠菜的发芽率、幼苗生长及其Cd耐性指数较浙双72与嘉兴榨菜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试验结果说明,鸡冠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的毒害反应可较好地用来监测所种植土壤的Cd污染状况;实验室早期筛选油菜和芥菜的Cd耐性品种,以1.0mmol的Cd浓度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对引进的油菜品种进行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浙油50、浙油28、浙油17、浙大619品种产量超过或接近对照品种浙双72,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台州沿海地区玉环市对不同油菜品种进行直播和移栽处理,比较其产量和含油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含油量的变化仅受品种影响。在玉环地区迟播时,直播油菜的产量较移栽具有显著优势。直播方式下浙油51的产量最高,达2 778 kg·hm~(-2);移栽方式下浙双72的产量最高,达2 456 kg·hm~(-2)。直播和移栽油菜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浙油51和浙双72在根颈粗、绿叶数方面较其他品种具有显著优势,为其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油菜浙双72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浙双72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双低油蔬两用型油菜新品种[1].其薹茎可以鲜食,也可加工成脱水蔬菜.为探讨摘薹生产技术对浙双72菜籽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01~2002年进行了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9.
瑞安市林溪乡地处瑞安市西北山区,大多数行政村在海拔500m以上,系单季水稻耕作区,冬季以种植油菜为主,当地群众习惯采用“油菜—单季稻”耕作模式。常年全乡油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油菜是当地冬季主要作物。2006年前推广“沪油15”、“浙双6号”等常规双低油菜品种。2006年10月,从瑞安市农业局引进杂交双低品种“沪油杂1号”试种。2007年10月扩大种植198亩,表现优质高产,受到山区农民好评。现将试种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油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油料作物。70年代,泌阳县曾与浙江科研所合作,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亩产110公斤左右,为泌阳县油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油菜种植一般有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泌阳县多为秋发直播。油菜喜冷凉,抗寒力较强,分为秋发冬发两种,有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三大类型,泌阳县栽培的多为秋发甘蓝型油菜,主要品种有浙油18、浙油50、浙双758、浙双6号、湘杂油1号等,这些品种均为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的中迟熟甘蓝型油菜品种,特别适合在泌阳县开展秋发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