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盘锦地区水稻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3414"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盘锦地区典型稻作区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水稻最大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260~320 kg/hm2,最优磷肥(P2O5)用量范围为150~200 kg/hm2,最佳钾肥(K2O)用量范围为70~100 kg/hm2。  相似文献   

2.
春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在长沙采用5因素2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猪粪)不同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了中等肥力土壤上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式,显示出5个因素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密度>有机肥>磷。在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产量高于12 000 kg/hm2并具有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移栽密度90 000株/hm2,化学氮肥(N)420 kg/hm2,磷肥(P2O5)150 kg/hm2,钾肥(K2O)375 kg/hm2,有机肥22 500 kg/hm2。同时还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及高产春玉米最佳农艺组合方案的各项目标函数指标值。  相似文献   

3.
栽培因子对风沙土区小麦产量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区小麦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松嫩平原风沙土区小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风沙土区小麦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822.75万~876.45万株/hm2,氮肥(N)129.10~144.05kg/hm2,磷肥(P2O5)116.92~127.88kg/hm2,钾肥(K2O)68.28~78.30kg/hm2,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适量增加氮磷肥施用量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沙漠种稻高效技术体系,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丛距和氮、磷、钾肥等主要栽培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产量与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决策出平均产量达500 kg/667 m2以上的最佳实施方案为:丛距12.13~12.86 cm,氮肥(N)用量13.70~14.27 kg/667 m2,磷肥(P2O5)用量6.71~7.02 kg/667 m2,钾肥(K2O)用量12.92~13.83 kg/667 m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丛距。  相似文献   

5.
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对青贮玉米鲜、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均以N的作用居于首位,其次是种植密度和P。7月30日、8月11日、8月26日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鲜草产量无明显增加。乳熟期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生产中适宜施磷量为120~150kg/hm2,可相应获得8100~25000kg/hm2的较高干草产量;灌浆期和乳熟期收获,干草产量随密度增加亦呈单峰曲线变化,获得较高干草产量(15000~25000kg/hm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8000~83000株/hm2。  相似文献   

6.
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改善了玉米的经济性状,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三季玉米平均产量以处理P90K120(脚标数字为每公顷土壤施用P2O5、K2O的数量,单位为kg/hm2)最高,达到了4912.7kg/hm2。肥料效应方程表明,磷肥的增产效应大于钾肥,同时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提高了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极差直观分析,在闽东地区进行水稻测土施肥试验,为该地区水稻高产栽培合理施肥量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①施肥对水稻最高分蘖数的影响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对缩短水稻生育周期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②影响有效穗数的肥料因子的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施肥对穗实粒数的影响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③影响水稻产量的肥料因子的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该地区推荐最佳施肥量为N 0.33kg/hm2,P2O50.16kg/hm2,K2O 0.23kg/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四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花用氮、磷、钾肥和栽培密度对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2095-2A杂交制种产量的综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①氮肥、密度、磷肥3因素对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氮肥>密度>磷息>钾肥.②最佳高产方案为:施用N量为293.56~332.76 kg/hm2、P2O5为141.05~172.84 kg/hm2、K2O为130.05~188.99 kg/hm2、栽培密度可控制在26426~29382株/hm2.  相似文献   

9.
甜菜膜下滴灌高产优质农艺栽培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对膜下滴灌甜菜主要栽培措施密度与生物有机肥、N、P2O5、K2O以及对甜菜产量和产糖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建立产量和产糖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甜菜产量和产糖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膜下滴灌甜菜高产优质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5个因素影响甜菜产量大小顺序是:氮肥生物有机肥磷肥钾肥密度;5个因素对产糖量影响大小顺序是:生物有机肥氮肥密度磷肥钾肥,实现甜菜块根产量在4000~4500kg/667m2的最优农艺组合是:密度5000株/667m2,生物有机肥33.0kg/667m2,氮肥9.4kg/667m2,磷肥11.30kg/667m2,钾肥6.2kg/667m2;甜菜产糖量650kg/667m2的最优农艺组合是:密度5350株/667m2,生物有机肥36.0kg/667m2,氮肥9.5kg/667m2,磷肥11.5kg/667m2,钾肥6.3kg/667m2。  相似文献   

10.
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是影响粗脂肪含量与产量的重要因子。随着收获期推迟,密度与N对粗脂肪含量的作用逐渐增强,P的作用逐渐减弱。对粗脂肪产量的作用因不同收获期而异。总的来说,随N、P用量的增加,青贮玉米整株粗脂肪的含量及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的增大则略呈下降趋势。获得较高粗脂肪产量(170~390kg/hm2)的适宜施N量为165~225kg/hm2,施P量为65~140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玉米新品种绵单581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581籽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锌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550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850—47538株/hm^2,施纯氮260.7~272、3kg/hm^2,施用P205为112.45—122、1kg/hm^2,施用K20为98.3~106.6kg/hm^2,施用ZnO为7.7~9.5kg/hm^2。  相似文献   

13.
崔云玲  郭天文 《玉米科学》2007,15(3):118-121
温室盆栽与田间试验研究甘肃省临夏积石山红粘土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盆栽红粘土缺N、P、K、S、Cu、Mn和Zn,未表现缺Mo;Fe和B元素充足。减N、P、K、S、Cu、Mn和Zn处理的作物相对产量分别为53.2%、39.5%、89.4%、84.4%、82.5%、83.5%和95.2%。土壤养分亏缺顺序为P>N>Cu>Mn>S>K>Zn;N、P和Zn肥为大田该红粘土主要限制因子,其次为S、Cu和K,土壤中不缺Mo,OPT中氮量适中。与OPT相比,减N、P、Zn和Cu玉米分别减产52.0%、21.2%、22.3%和17.3%,增加N用量产量降低8.4%。推荐施肥配方为N210kg/hm2、P2O5120kg/hm2、K2O60kg/hm2、S90kg/hm2、Cu3.75kg/hm2和Zn1.5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不施肥为对照,设4个不同施氮量,通过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栽培模式,探索两种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及白浆土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速效钾/全钾等供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4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紫花苜蓿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25 kg/hm~2的施氮量在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均可极大促进作物对碱解氮的消耗,在降低白浆土碱解氮/全氮幅度上最具优势。施氮量为175和225 kg/hm~2时,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紫花苜蓿能极大减少全氮中碱解氮的损失。在低供氮水平下(140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够使磷素活化系数(PAC)保持稳定;在较高施氮条件(225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显著提升PAC。在玉米单作条件,200和225 kg/hm~2的施氮量更有助于玉米消耗白浆土中的有效磷,使PAC降至1.4%和1.2%,此时全磷各形态很难转化为有效磷。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可有效防止白浆土磷素有效性的降低,PAC处于3.2%~6.4%。无论间作与否,200 kg/hm~2施氮量均可使白浆土速效钾/全钾显著增加,将施氮量提升至225 kg/hm~2,两种栽培模式下白浆土的速效钾/全钾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专用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萍  金继运 《玉米科学》2007,15(5):117-1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专用肥配方及其施用技术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最高,其施肥技术为100kg口肥配合500kg底肥施用;施用5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次之;施用1号专用肥的产量和效益最低。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推荐选用3号玉米专用肥并以100kg口肥和500kg底肥配合施用,玉米能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平衡施肥(OPT)在减施氮肥17.0%~37.7%、减施磷肥39.2%~48.7%的情况下,玉米产量提高2.3%~3.1%。OP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氮吸收量提高12.3~25.4 kg/hm2,磷吸收量提高0.8~2.9 kg/hm2,钾吸收量提高2.8~4.5 kg/hm2,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3.7~19.6个百分点。平衡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系数分别为0.92~1.11、0.83~0.96、0.67~0.77,均好于农民习惯施肥,说明平衡施肥的氮、磷、钾等养分投入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花生一大蒜轮作模式下N、P、K配比对花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确定花生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肥量与施肥方式的不同对花生生育性状的影响较小,当施肥量为纯N195kg/hm2、P2O5157.5kg/hm2、K2O240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为7030.0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